<p class="ql-block">“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的古城中心,有一座保存近千年的古刹——崇福寺,走进它,就是开启一场集历史、古建、佛教、艺术、文化的饕餮盛宴!春意盎然的三月时节,带着无上的敬畏和虔诚,走近崇福寺,合掌于胸、心生无限激动和感叹:穿越历史长河,于千年节点处回眸望你,你依然尚在,真好!</p><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位于朔城区东街北侧,俗称大寺庙。它坐北面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为五进院落,共十座建筑。《朔州志》及乾隆年间的石碑均记载:崇福寺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尉迟恭奉敕建造。(但据许多治学严谨的学者考证,多少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个渊源,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尉迟恭早于公元658年去世,又怎会于7年后奉敕建寺?抑或年份记载有误?这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考查。)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朔州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归契丹人统治,崇福寺成为辽统治下的地方衙门所在地,也就是当时顺义军节度使耶律弘古的府署,耶律弘古后加封为林牙(辽对太师之称),故名“林衙太师府”;到辽统和年间(耶律隆绪),相传寺内屡见奇异灵光闪现,契丹人惊恐万状,由大同请回“千佛石塔”镇之,并将府署复辟为寺院,称“林衙寺”。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安远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命特建弥陀殿,历时十多年方竣工,耗资巨大,并于不久后又建观音殿;金元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由此寺名沿用至今。元末战乱,弥陀殿成为存放军粮的仓库,寺内多处殿宇遭到最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破坏;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晋王岳父谢成的倡导下,朔州各界纠集民力进行历时五年的大修;清初战乱,崇福寺再度荒凉,东西两侧僧舍六院均被典当了出去;直至乾隆年间,圆明禅师历时30年募资,赎回僧居六院,崇福寺再度兴盛!</p><p class="ql-block">1988年,崇福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身处闹市历经近千年风雨洗礼的古寺,与大同的华严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寺同为中国现存三大辽金佛寺,弥足珍贵!时至今日,它敞开怀抱,以它雄宏的气度,轩昂的姿态,迎接千千万怀虔诚之心为求知而来的众生,展示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历史之美!</p><p class="ql-block">一、金刚殿</p><p class="ql-block">跨进建于清代的山门,迎面所见的第一座殿宇是金刚殿,亦叫天王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为廊,梁架结构简洁牢固,屋顶为单檐悬山顶。殿内佛像及内部壁画多于战争年代毁损,2004年当地一些企业家发心捐赠重塑佛像,现殿内供有七尊佛像,为四大天王和三大士。三大士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四大天王,是佛教里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按南、东、北、西之顺序,所代表的意义为:风、调、雨、顺!他们每人手中所持法器不同,其具体表征意义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走出金刚殿,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结构呈方形的楼阁型建筑,造型典雅庄重,一左一右对峙相望,这就是标配的钟鼓楼。建钟鼓楼报时,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法,在古代很早便有应用,并且历朝历代所规定也不尽相同。譬如唐代,晨钟一响,城门开,百姓活动生息,暮鼓一敲,关闭城门,不许外出实行宵禁!而晨钟暮鼓,也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早敲钟、晚敲鼓,而是早晨先钟后鼓,傍晚先鼓后钟;钟声让人思考使人反省,鼓声给人力量使人振奋。具体敲法为: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18下,如此反复两遍为108下。108,为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候加起的和合之数,代表着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在佛教里,108是指人的烦恼有108之多,撞钟击鼓,能够警醒世人,解除烦恼!</p><p class="ql-block">二、千佛阁</p><p class="ql-block">崇福寺的第二进院落是千佛阁。该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原名藏经楼,因阁楼存有元代朝廷御赐《大藏尊经》一部而得名。明代重建后阁内设千尊佛像,遂更名为千佛阁。阁有两层,底层面宽5间,进深3间,上层阔3间深2间,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殿顶脊兽呈黄绿蓝三色,腾空龙形鸱吻,东西遥相呼应,很是生动;顶部的青狮白象朝天吼砖雕为近代维修时期朔州唐氏所制作。由于历经战乱,阁内千佛已不复存在,步入殿内,可见正中矗立木质阁楼模型一座,其内供奉铁铸弥勒佛像一尊,高约一米多,为明代遗物;弥勒佛像背后供奉手持金刚杵的韦陀菩萨一尊。</p><p class="ql-block">转出千佛阁,立于屋檐下,中国古建的伟大创举——斗拱让人惊叹震撼!拱形的横木为“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各部件合力在屋顶和梁柱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将出檐的重量通过层层收缩传递到梁柱之上,在古建中起到承重、减震和装饰作用。斗拱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演变至唐宋时期达到成熟,特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将斗拱确立为所有构件的度量单位,采取模数制,方便设计和施工。高超的匠人通过斗拱的横断面尺寸,就能核算出建筑物的柱高、梁深、面积及用料多少,进而作出准确的预算;斗拱演变至清朝简化,大多只起装饰作用,所以也成为鉴定建筑物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它藏匿于华丽的屋檐下,起承转合作用下以柔克刚,保建筑体松而不散,历经风雨沧桑而千年不倒;它构思巧妙,制式缜密,凝聚了传统哲学的灵气并自成风景,是古人聪明智慧的完美体现!</p><p class="ql-block">三、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感叹古人创造斗拱的智慧,转过千佛阁就是寺院的三进院——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居正中间,东文殊堂、西地藏堂为配殿,三殿均为明代遗物。大雄宝殿,为汉传佛教正殿,又叫三宝殿,因其殿内所现“佛、法、僧”佛教三宝得名(佛为释迦牟尼佛,法为佛经、法门,僧为修行、弘法),故民间亦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八椽,殿内佛坛上塑有三世佛贴金彩塑坐像,分别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均为明代原物。药师佛居东方净琉璃光世界,是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居中方娑婆世界,是现在佛;阿弥陀佛居西方极乐世界,是未来佛,三佛并称“横三世佛”。三尊佛像结跏跌坐,庄严慈悲,不同手印示现精深妙法(手印分说法印、禅定印、降魔印、无畏印、与愿印等)!殿内东西两壁各绘小佛十列,姿态各异,共计千尊,又名千佛壁画,一部分损坏;南北墙壁有六位三国时期人物画像,分别是关羽、黄忠、马超、关平、廖化和赵云,各武将庄严威武,气度非凡!</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极具特色。左右相对的两座配殿均面宽五间,按佛寺惯例,如果东侧为文殊殿,西侧该是普贤殿;如果西侧为地藏殿,东侧应为观音殿。而崇福寺里的这两座建于明代的配殿却是文殊殿与地藏殿相对,为世所罕见!东、西配殿里供奉的佛像建于2008年,东文殊殿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文殊菩萨,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金刚宝剑能斩群魔,坐骑为狮子,表示威猛;她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为佛教无上智慧之化身。良苦用心的虔诚父母,常于大考之际,跪拜大智文殊菩萨,祈求菩萨护佑!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他们遵从佛祖嘱咐,永住世间,分居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地藏殿内供奉着地藏菩萨、十大阎君和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地藏菩萨,为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他发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以“大孝”和“大德”的德业被广为弘传;锡杖与摩尼宝珠是地藏菩萨常持法器,也是其身份的象征;他的坐骑为集群兽瑞像于一身的谛听,又名独角兽,为吉祥的象征。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度一切众生尤其是地狱中的罪苦众生,所以有阎罗王为地藏菩萨化身之说。十大阎君是始于唐末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亦称十殿明王。其实不管是阎君惩恶扬善也好,还是地藏菩萨大愿力行普度众生也罢,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都应受教于此,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立足本职、遵纪守法,保持无上菩提心,方能坦荡世间,事业人生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四、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于一路的观赏、赞叹和涨知识中,终达崇福寺的四进院落——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创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由顺义节度使翟节度使奉旨特建,是全寺精华之所在。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东西长41.32米,南北为22.7米,高21.98米,坐落在2.4米台阶上,总体面积1839平方米,殿顶为九脊歇山式,该殿有将近900年的历史,1987年-1991年国家拨巨款用五年时间予以整体落架大修,使这里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整个殿堂少数民族和汉人文化相互融合极具特色,弥陀殿的琉璃脊饰、梁架斗拱、隔扇门窗、殿内塑像背光及竖匾壁画均为金代原物,被称为“金代五绝”,它们虽历经沧桑,至今仍光彩夺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的堪称国内绝品,是一处至为难得的金代文化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1.琉璃脊饰</p><p class="ql-block">站在弥陀殿外,耳听着殿檐上方1080只静心风铃发出的叮叮声响,吸引你眼球的首先是“金代五绝”之一的琉璃脊饰。整个殿顶由琉璃黄绿瓦、琉璃武士、瓦楼及鸱吻等几部分构成,造型壮丽,美轮美奂,颜色主要由黄、绿为主,极具威严,这在中国古代是相当高的规格。仔细观察,弥陀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脊饰剪边,正脊中间有琉璃宝塔一座,将军居中;脊刹两侧琉璃武士呈蹲形握拳,看似“小人”,实则弓步形象就高1.5米多,为我国现存最高琉璃武士俑;两边龙形造型的神兽叫鸱吻,高3.2米,黄绿相间,神态霸气,传说为龙之九子之一,喜吞火,用于檐脊,起防火去邪之作用。这些近900年的金代原物,产地为雁门关外的代州官窑,其特点是“光彩不减当年”,充分体现了辽金时代风格!</p><p class="ql-block">2.殿上方竖匾</p><p class="ql-block">走近殿门,仰视殿门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它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遗物,传为当时李姓书法大师书写,其笔法纯熟、字体遒劲、书法豪迈,被列为中华名匾之列。它高4.2米,宽2.7米,每个字直径0.9米,距今历800多春秋,为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华册式牌匾!</p><p class="ql-block">3.隔扇雕花门窗</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大殿正面五楹门窗上的雕花,如万花筒般花样繁多,有古钱纹、宝相花纹、三角纹、挑白球纹、雪花纹、菱花纹、莲花纹、椒眼纹等15种之多,构图严谨奇巧,制作工整精美,基本呈对称形状,却又各有不同。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它的话,那就是稀世罕有、绝无仅有,因为在我国现存的金代雕花门窗中,花纹图案少有如此之多之全,属古建筑装修上难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4.佛塑像及塑像后镂空背光屏</p><p class="ql-block">殿内佛塑像九尊,造型精美高大,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为金代遗物。贴金主像三尊结跏跌坐,中为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佛教称为“西方三圣”;台前两角有护法金刚两躯侍立,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履行护法职守,主像两侧胁侍菩萨四尊穿插侍立其间,身式微曲、衣着华丽、造型生动,整组佛像为金代塑像中的珍品。主佛像背后的镂空背光屏,为编条镂空泥壁,高14米,向佛前倾12度,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雕嵌有十三尊伎乐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它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的一块最大、最特别、最精致、最完美的镂空背光屏!</p><p class="ql-block">5.壁画</p><p class="ql-block">弥陀殿内墙上满绘彩画,面积为345.75平方米,现存327平方米,采用沥粉贴金手法,以朱红、石绿为主,主要为佛祖说法图,是金代时期原物。画上佛像的小胡子,极具辽金特色,与契丹、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对佛教的崇拜有关,体现了英武雄健的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而佛画像的服饰及装饰风俗又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佛像体态盈润与唐代丰满造型一脉相承,服饰华美,精致若锦,又保留宋代装束特点!整个画面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特色鲜明,为留世难得精品!</p><p class="ql-block">五、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观音殿是崇福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建于金代晚期,1945年落架大修。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斗拱硕大,为单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塑有“三大士”贴金坐像三尊,观世音菩萨居中,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分列左右,像前另有送子娘娘一尊。观音殿作为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为减轻其负荷,并达到减震效果,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双重人字形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构件之间互相衔接处理得当,达到无迹可寻的精妙地步。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而其减柱建筑艺术,双重人字形叉手的作用,为国内孤例,堪称我国建筑史上典范!</p> <p class="ql-block">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穿越千年历史长河,重新回到山门前,长久地凝望眼前这座气势恢宏、集佛教庄严和艺术瑰丽于一体的历史“活化石”,内心沉甸甸的!习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崇福寺,历经千年历史沧桑洗礼,走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春游崇福寺,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任重道远的责任和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