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四月十六。今天早上去上班的路上,接到了几个老朋友邀请我逛杨家河庙会的电话,勾起了许多关于四月十六杨家河庙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生活困难,最开心、最期盼的事情除了过年就是逛庙会了。庙会开始之前,妈妈总会抽时间带我们兄妹去赶一趟集,用她卖鸡蛋、挖中草药积攒的钱,扯几尺布料,拿到裁缝铺为我们量身做上一身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一般在庙会期间,学校照例都会放假,外出打工的爸爸也会回到家里。我们早早起床,跟在爸爸妈妈身后,以主动收拾屋子、割草喂牲畜等方式,期待着能通过好好表现从爸爸妈妈那里多领到几毛、几块的“盘缠”。四月十六这天,我们早早地吃过早饭,换上新衣服,和邻居们相约结伴往杨家河走,一路上大人们谈话说笑,孩子们追逐嬉闹,离杨家河越近,从各条小路上汇聚起的人群就越多,大多数人都步行,也有一些人骑着自行车、打着铃铛在人群中穿梭飞驰。一到会场,先抢占“有利地形”,以便能看到“老爷进庙”的壮观场景和戏楼上唱大戏的精彩场面。孩子们都待不住,不一会儿就在人群中不见了踪影,会场里不时会传来大人们扯着嗓子呼儿唤女的呼喊声。</p><p class="ql-block"> 唱秦腔是庙会必不可少的节目,从四月十六一直唱到十八结束,都是由崇兴寺管委会组织,当地群众按照传统习惯和职责分工,穿上戏服、打起锣鼓家什,轮番在崇兴寺对面的戏楼上演出《下河东》《铡美案》《金沙滩》等经典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戏楼下看戏的群众将小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好多人都懂戏,看到精彩处就会叫好喝彩,看到悲伤时也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也有好多人不懂戏,混在看戏的人群里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谝着闲传,就图个热闹。</p><p class="ql-block"> 庙里面有阴阳法师和喇嘛、信士做道场,锣鼓声、唢呐声、诵经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和庙外秦腔演员的吼唱声、器乐的伴奏声、商贩的叫卖声常常交织在一起,既悠扬又热烈、既和谐又舒畅。</p> <p class="ql-block"> 庙会期间,康乐、临洮、渭源、临潭、卓尼、和政、广河等三个市州数个县的客商云集杨家河,在街道里搭起彩棚、支起小摊,衣服、鞋帽、日用品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规模宏大,交易红火,街道里也是人山人海。孩子们会乘大人们看戏的时候,偷偷的溜到会场边的地摊上,花几毛钱称几把瓜子、买几颗糖,把口袋灌得满满的,然后到庙里庙外乱窜。往往是大人们戏还没有看过瘾、遇到的亲戚们还没聊够,孩子们就嚷嚷着饿了、渴了、乏了,大家会结伴到会场边的小吃摊上吃点酿皮、凉粉、凉面等,那时候吃的东西不够丰富,能吃一碗酿皮也觉得甚是美味,让人回味无穷。后来妈妈买了一副做酿皮的锅,每个夏天,特别是庙会期间,都会做一些酿皮给我们解馋。</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后,我离家在外上学和打工,很少有时间去杨家河逛庙会,但每每听到秦腔的伴奏声响起,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逛庙会的场景。有幸的是,2005年参加工作以后,我的工作单位就在杨家河,不用走远路就能逛庙会了,每年的四月十六庙会期间,也都会去戏楼前或者杨家河街道的人山人海里溜达,去寻找爸爸妈妈的身影和小时候的自己,虽然物质丰富了,庙会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却总也找不到小时候逛庙会的那种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河庙会,集民俗活动与商品交易于一体,既满足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起于信仰、盛于集会,“会”因庙而起,庙借“会”而盛,两者结合,久久传承,形成了风俗和习惯。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逛庙会也已经成为人们祈福祭祀、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于热闹中忘却劳累、放松身心,让杨家河畔爆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如今,又是一年四月十六,一年一度的杨家河庙会也在这一天达到高潮。一想到庙会的热闹场景,不由得就心潮澎湃起来。</p><p class="ql-block"> 走,杨家河逛庙会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