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259辑 山西灵石革命斗争史一一烽火灵西(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灵石革命斗争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烽火灵西(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建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如今,硝烟散去,精神永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红军东征革命的影响,双池高小在校长毛达三的领导下,对全校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发动了捐献一个铜板的抗日募捐活动,“打日本,救中国不当亡国奴”成为学生的普遍要求。同时,还组织学生在双池街上宣传抗日,学生的民族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学校又一次对学生进行抗日教育,学生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毛达三,(1918一1987),灵石县梁家墕乡岩村人。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1937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代表。解放后,当选为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仼秘书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春,决死二纵队政委张文昂回灵石发展抗日武装,6月,与毛达三组织了抗日学生连,9月,率领学生连180余人带头参加决死二纵队,编入五团一营的一连和三连,毛达三兼任一、三连连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景城,(1924——1939年) ,梁家焉乡田家山村人,就 是双池高小的一员,追随毛达三参加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的。1938年冬,他奉调到文水敌工站工作,次年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日军杀害,时年18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双池高小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6月侯德长和赵家声联合其他地下党员在双池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发展到100多人,后改为“青年先锋队”。同年9月底,也编人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二纵队五团—营四连,候德长任连长。这一史实在 交口乡孙义村韩家庆的履历里得到证实。韩家庆于“1934年3月至1937年3月在双池第四高小上学时,于1937年3月加入‘少年先锋队’任工作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9月被编入决死二纵队五团,任政治班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张文昂,原名张勋, (1908一1979),灵石县张家庄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与发起组织牺盟会,参加组建山西决死二纵队。解放后,任交通部党组副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1月,平型关战役胜利后,谭政、马佩勋带领八路军战地工作团来灵西一带扩军。在红军战地工作团的帮助和指导下, 在双池镇成立了灵石青年抗日救国会,青救会积极配合八路军战地工作团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农民参加八路军。到12月末,在双池、交口、回龙等地又动员了200多名青、壮年农民参加了革命队伍,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四团,开赴抗战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灵石便以一一五师为主,开始发动游击战争,并在各区成立区分队,在各村成立人民武装自卫队。不久,灵西五区的区分队由七、八十人已发展到二百余人,经常在庆余、交口、平泉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深得群众拥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谭政,(1906一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开国十大大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万铣,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随八路军686团赴山东军训三个月后,受党组织安排返乡搞武装斗争,任武工队队长。在对敌斗争中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成为灵石地区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兼指导员,在灵东、灵西开展游击战争。据灵石红色记忆《 记原水峪乡小庄村退伍军人张能祥》文中记载:“1940年为了壮大抗日救国力量,灵石县政府工作人员王海如、冯文达(革命年代赵万铣的化名)深入各村发动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张能祥在武长明老师的带领下和6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1942年,年仅13岁的张能祥参加了游击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万铣领导的游击队经常神出鬼没地在南同蒲三湾口铁路沿线伏击曰寇火车,截获粮食、食盐、军用物资,武装自已,支援革命。与主力部队配合,在兴旺原等战役中对日作战,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日伪政权势力给予了有力的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万铣带领精悍小分队曾多次担负护送延安首长及其家属过境的任务,抢渡封锁线,日夜兼程,虽千难万险也确保安全到达目的地。日本投降后,游击大队被编入太岳一分区新七团三营,任九连连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赵万铣,又名赵武生,革命年代化名王建、冯文达,(1917一1985),交口县双池镇西逻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解放后,任灵石石料𠂆行政科、运销科科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春,为进一步唤醒民众抗敌,洪赵特委、灵石县委派施林杉、王江山等同志在双池镇成立吕梁剧社,灵石青年学生和文艺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剧社成员很快发展到40余人。剧团组建后李文辉和剧团成员经过在孝义县蝉方头村115师战士剧社学习,先后编排了《农村曲》、《中华儿女》、《胜利》等大型剧目,也编排了许多小型多样、题材新颖的文艺节目。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突破封锁线深入阵地、敌后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思想,讴歌革命队伍中的先进人物、鞭挞旧社会吃人的现实、控诉日本鬼子的残暴行径,激发广大青壮年勇跃参军参战的热情。吕梁剧社于1938年11月西渡黄河到达延安。随团到达延安的灵石青年有裴光、牛文、胡正、赵莹、李亚、韩维勤等。到延安之后,有的分配到“鲁艺”深造,有的随军工作,培养和造就了马峰、西戎、胡正、束为等“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梁剧社”唱大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20px;">梁建新</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交口县双池镇人,长期从事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和公共卫生工作,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退休后出版个人回忆录《足迹》、诗歌集《闲迹》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责编:梁志友 张瑞平 闫春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明明 韩志宏 赵永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