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端午节挂艾草的由来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聚集了大批的人马。 在他率领大军准备进攻邓州(今河南邓州)的时候,他先带领几个亲兵来到邓州城外勘察地形。</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路口,黄巢遇到一位行色匆匆的年轻妇女,她背着包袱,左手牵着一个小男孩,怀里却抱着一个年纪大一点的男孩。</p><p class="ql-block"> 黄巢见状大怒,就喝问这个妇女为何如此不仁,年轻妇女回答道,这个大孩子是她哥哥的遗孤,而小孩子是她的亲生儿子。为了不辜负哥哥的托孤之意,她宁愿让自己的儿子受苦受累,也不愿让侄儿遭罪。</p><p class="ql-block"> 黄巢听完年轻妇人的解释,恍然大悟,不禁对这位品行高洁的妇人肃然起敬,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黄巢在路旁挥剑砍下了一簇青青的艾草,让妇人拿回家去挂在门上,然后下令:“在进军途中,凡遇门口挂艾草者,一律不得侵害。”</p><p class="ql-block"> 妇人回到邓州城后,她担心左邻右舍的安全,就好心地把挂艾草这事告诉了他们,于是人们迅速行动起来,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挂起了艾草。第二天是端午节,黄巢的大军攻陷了邓州城,他信守诺言,没有伤害门上挂了艾草的百姓。从此,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就在全国流传了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