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琐事之摘芦niang裹粽子

得翔

<p class="ql-block">诸多老宅的记忆,多为童年的记忆。那是家乡的风土人情,环境生态;那是逢年过节的传统氛围,民间习俗;那是母亲操持家务,无私奉献的形象;那是浓浓的浦东之味道,都是难忘的老宅记忆,在那些老宅琐事之中。</p> <p class="ql-block">【老宅琐事之摘芦niang裹粽子】</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年端午季节,母亲会摘来一些芦苇叶,包粽子吃。等我们稍大点后,摘芦苇叶的事就交给我们了。在我们这里,称芦苇叶为“芦niang”,包粽子叫“裹粽子”。由于当时水系发达,河道纵横,芦苇生长茂盛,在水洞港、后沟头,有三华洋、五华洋,还有八十亩、河塘外,到处都能摘到芦苇叶。一般近处的芦苇叶会被先摘光,要摘到好一点的芦苇叶,就要多跑几个地方看看。总之,哪儿芦苇叶又大又软就去哪儿摘。摘的时候我们都是背个老布花袋(花袋大多是用土布,旧布和边角布料简单缝制的可背可系的大口袋,过去主要用于拾摘棉花,大多是将其系在腰前,方便采摘),拿根前端带勾的竹竿,有时会拔根芦苇临时做一个,一方面作为采摘长在外面的芦叶时抓取工具,另一方面当作探路工具。摘芦苇叶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地,怕脚下踩空滑落,怕被蛇虫百脚叮咬,故而总是用竹竿芦杆之类先行赶赶,才放心踏实。</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有点害怕的就是与蛇相遇。一是当地的毒蛇“腹蛇”,我们叫它“秃灰蛇”。人们常说它是捕猎能手,它灰秃秃的颜色很容易融入周边环境,不易被发现。据说它视力极差,但听力和触感极好,会不动声色地选择一个对它最有利的位置,盘作一团,头部居中,并向四方像蜘蛛那样吐出细丝,就凭这射线样的细丝为触角,灵敏地感知周边环境,一有触碰,立即发起致命攻击,一旦被咬,救治不力就是要命的。再就是黄青蛇,它虽然无毒,但在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说是黄青蛇在芦苇丛中会与人比高低,它借助密密麻麻的芦苇会很顺利地窜到芦苇之上,一旦它比你高了,你就麻烦了,或病或灾,甚至死亡。听着就很瘆人,让人退避三舍。故而,人们想出了应对之策:一旦遇到此事,就手拿芦杆竹竿等高高举起,或捡起石块土块,乃至脱下鞋子往上使劲一扔,定能高过于蛇,这样就相安无事,否则危矣。还有的说,芦杆是黄青蛇的娘舅,拿芦杆打它便是,一打一个准,不用害怕。还有一种水蛇,个头不大,全身是红黑相间的花纹,游动敏捷,虽无毒,但看着吓人,我们叫它“火赤练”。总之,当时的田边地头,与蛇相遇是常事。所以,走在这样充满未知的田间小道,唯有小心谨慎,手拿竹竿芦杆边走边驱赶才是,毕竟腹蛇是可怕的,且经常听说有腹蛇伤人的事情发生,小心无大错,以保安全。</p> <p class="ql-block">粽子裹的好不好,与芦苇叶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最适宜包粽子的芦苇叶,是长在芦苇杆上部那两三张已经全部生长舒展开了的叶子,又大又软,最好不过。有时摘不到想要的芦苇叶,也就将就着降低标准,小一点,硬一点的全部摘入袋中,无非包的时候多加叶,小心包而已,但粽叶之香依然,端午之心依然。</p><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彻底消灭吸血虫病,开展了全民灭钉螺运动,将水洞港等河道两岸的芦苇连根铲除,翻土深埋,钉螺没了,芦苇也没了,惨遭覆灭。偶有复生者,也是零星丁点,且细小低矮,能包粽子的芦苇叶在附近越来越难摘了,经常要跑到远一点的护塘外海滩边才能摘到。所以,有时干脆去崇明老家摘芦苇叶,或者让他们摘好了带过来,摘多了,也舍不得扔掉,把它整理扎好晾干保存。这样保存起来的芦苇叶,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浸泡在水里,让其恢复韧性,仍然可以包粽子,就是少了点芦叶的清香,但仍然有粽子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新鲜采摘好的芦苇叶,在裹粽子前,要先一张一张地清洗干净,还要浸泡好捆扎粽子用的一种干长草当绳,或者选用长一点的稻草,实在没有时,就找副不用的旧手套拆线代之。总之,扎线绳少不了。这时,母亲会根据粽叶的多少淘些适量的糯米,稍稍晾干,准备要包进粽子的馅料,肉切小块,鲜肉用酱油浸泡腌制一下,赤豆、花生、红枣等略洗干净,该拌和的放在一起,如赤豆、花生,限量的各放碗内,如肉块、红枣。等到主辅食材各就各位,母亲就开始指挥我们做些下手的简单活计了,例如拿把剪刀帮着修剪,剪平芦苇叶根部的弧形毛边,利于包裹。包好的粽子根据需要将多出的叶子剪平或剪斜。或者帮助挑选需要的芦叶,或者帮助三个两个地系在一起,再或者帮助拿到锅中待煮。</p> <p class="ql-block">母亲包的粽子,都是浦东地方传统习惯的四脚粽。芦叶大,粽子包得大,芦叶小,同样的用叶就要小一些。如要想叶子小包出大粽子,就要多用芦叶,这就增加了包粽子的难度。</p><p class="ql-block">包好的粽子,咸肉的、鲜肉的,还有赤豆、红枣、花生、豆瓣等随意搭配的各式粽子,根据执剪者之意,将多出的粽叶剪出有所区别了刀口。平口的、斜口的,留着的,还有两个一串三个一串的,都代表着不同的馅料。</p><p class="ql-block">粽子装满一锅,就可加水烧煮,还常常不忘放上几个鸡蛋一起煮。烧煮粽子一定要让水没过粽子,否则,没有水的地米会僵硬不熟。所以,煮的时候还要注意上下翻动,让放在上面的粽子经过翻动下沉吸水,确保锅内粽子都能汤汁吸满,一样好吃。待到大火烧开,再小火闷煮,这样,个把小时就可尝鲜,如若闷上一个晚上,待粽子涨透熟透,粽叶的清香满屋皆是,摘芦苇叶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端午氛围,粽子传情。</p> <p class="ql-block">这时,母亲会不忘灶君,呈上粽子祭拜一下,感恩神灵保佑。在土灶的灶山上放上一碗剥去了粽叶的粽子,拜上一拜,但愿天上人间共度佳节,亦显庶民百姓一片诚意。其实,不只是包了粽子是如此。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无论是糯米圆子、南瓜塌饼也好,还是蒸糕、煎考也罢,都会想到灶君老爷。这些乡风习俗,说到底,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根植于民间,记载于史书,千百年来,形式虽有变故,但其精神内涵必将传承不息。</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