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刘祖荣</p> <h3>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教授,各位陈氏宗亲:</h3></br><h3>大家上午好!</h3></br><h3>我十四岁就开始研究陈友谅,至今巳有五十余年。这两天来,我听了众多专家、学者、教授的精彩发言,深受教益。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陈友谅,他是枭雄还是英雄?我在《沔阳先英陈友谅》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现在我只就陈友谅的姓氏和出生地做一简要发言。</h3></br> <p class="ql-block">沔阳先英陈友谅</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别看我们通海口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可在元朝末年,这里的排湖岸边却出了个大人物,他出身寒微,率领着农民起义军,高举反元大旗,百折不挠,勇于攻坚,直接指挥并亲自参加与元朝军队进行过大小两百多次的战斗,从元朝管辖中夺取府、州、县城一百余座,击败元朝军队累计百万余人,斩杀元朝高级将领二十多个,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生力军,极大地削弱了元朝各地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动摇了元朝的国基。眼看就要开国当皇帝了,可惜盛业不终,败给了朱元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名字叫陈友谅。</p> 民国二十六年修《陈氏宗谱》书影(此乃摘录明代高岱(丽坡)《鸿猷录》之评论,其中仅改“陈友谅”之称呼为“谅祖”,以示尊崇。)<h3>古往今来有不少误会,有笔误,有口误,有眼误,有耳误。在清朝乾隆年间,西川有战事,八百里加急的奏折送到乾隆手中时,正值早朝。由于灯光的原因,乾隆误将“西川”念成了“四川”,这个错误一直沿袭到了如今。比如我们这次研讨会,也有误会发生。我明明叫“刘祖荣”,可是这次会议指南和我这个席口牌却写成了“刘祖云”,这是笔误还是耳误?具体到陈友谅身上,六百多年来,对他的误会实在是太多太多......</h3></br><h3> <h3>民国初年,湖北省内务司司长饶汉祥的《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铭》中有两句名言:</h3></br><h3>帝媾其胎,而明获其种。</h3></br><h3>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朱元璋在他登基后不久,便以大明皇帝的身份,亲率文武百官,从南京来到武昌凤凰山祭吊陈友谅,并御书“人修天定”匾额,以示敬仰。</h3></br> <h3>可一些史学家、小说家却囿于“成王败寇”的陈腐观念,对陈友谅作出了许多有失公允的评价。更有甚者,某武侠小说家阿附流俗,在其作品中将元末崛起江汉大地的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极尽丑化之能事,肆意歪曲,弄得面目全非。小说里虽有虚构的自由,却没有罔顾历史、诋毁先贤的权利。对此,我只能深表遗憾!</h3></br><h3>朱元璋当了大明皇帝,被人们尊为“真龙天子”;陈友谅功败垂成,连他下葬的地方也要改变名称。凤凰山不叫凤凰山,改叫蛇山了!更有甚者,有人把陈友谅的籍贯和姓氏也给改了。</h3></br><h3> <h3>《明太祖实录》分明记载:</h3></br><h3>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h3></br> <h3>可一百多年后,童承叙在他的《平汉录》中却说:</h3></br><h3>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干一,赘入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h3></br><h3>童承叙的这段话给出了两个错误信息:</h3></br><h3>一、陈友谅的出生地是沔阳州黄蓬山。朱元璋登基后,将原沔阳府降为沔阳州。属安陆府,辖玉沙(今仙桃市)、文泉(今洪湖市)、竞陵(今天门市)、汉川、汉阳、监利六县,而黄蓬当时属文泉县。依童所说,陈友谅的父亲(普才)乃“黄蓬渔子”,那么,作为儿子的陈友谅自然也就是洪湖市人了。</h3></br><h3>二、陈友谅本姓谢,从其祖改姓陈。陈友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他的功过是非持有不同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他的出生地和姓氏也信口开河,实难苟同。</h3></br><h3> <h3>近年来,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档案,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h3></br><h3>陈友谅,出生排湖,陈氏嫡传。</h3></br><h3>佐证有如下三点:</h3></br><h3>(一)据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氏宗谱》记载:</h3></br><h3>陈友谅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1320)十一月十九日卯时,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府玉沙县宝成乡石板里排湖西南岸的百石垸陈家湾(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六组)的一个渔民之家。</h3></br><h3>曾祖父陈闻禧生有五子,依次取名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陈千一是陈友谅的亲祖父,自幼勤奋好学,颇有学识,及长,娶沔阳缙绅之女孙氏为妻。孙氏生有三子:长子普才,次子普略,三子普全。</h3></br><h3>陈千一对长子陈普才颇为器重,几度择师学文习武,督其所成。普才虽然文韬武略,因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极其不滿,甘愿困守闾里,从事渔业。陈普才在捕鱼过程中,结识了渔家女吴氏,并结为夫妻。</h3></br><h3>吴氏生有七子,陈友谅排行老四,他上有三个哥哥:友富、友财、友直;下有三个弟弟:友仁、友贵、友信。</h3></br><h3>陈友谅自幼跟随父亲学文习武。及长,娶妻杨金凤。杨氏聪慧娴淑,相夫教子,乡梓称善。</h3></br> 陈友谅 画像<h3>提起杨金凤,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br></br></h3></br><h3>陈友谅当上大汉皇帝后,提倡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为了多储存粮食,保障给养,令皇后杨金凤亲主厨事。杨氏用大米粉配以佐料,拌合鱼类、肉类、菜类蒸制,首创“沔阳三蒸”。将士们吃得好又吃得饱,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粮食。“沔阳三蒸”的品牌立刻传遍了荆楚大地。有句民谣夸赞道:蒸菜大王,独数沔阳;一吃有味,十里闻香。</h3></br><h3> <h3> 陈友谅夫人杨皇后首创“沔阳三蒸”</h3></br><h3>陈千一年过花甲,见孙儿友谅勤奋好学、文武兼备,感到十分高兴。一日,忽然想念起了远在文泉县黄蓬山的好友老华(两人同名不同姓者互称老华)谢千一,想去探望,在和家人商量后,与老伴孙氏驾船前往。</h3></br><h3>在黄蓬山与谢千一相聚期间,某日和孙氏到长江捕鱼,谁料想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巨浪打翻了渔船。因年老体弱,陈千一夫妻双双溺水而亡。尸体被打捞上岸后,由于时值六月三伏天,不宜运回排湖老家,由谢千一等人将陈千一夫妇的遗体安葬在黄蓬山。</h3></br><h3>这样一来,历史上产生了两个讹传。</h3></br><h3>一是把陈千一说成了谢千一。如果真是如此,他们必须要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办:凡入赘者,三代必须归宗,陈友谅正是第三代,那就应叫谢友谅而不是陈友谅。从《陈氏家谱》可知,不仅陈友谅不姓谢,其他弟兄也并无一人姓谢;</h3></br><h3>二是把黄蓬山说成了陈友谅的出生地。实际上,在陈友谅的亲房家族中,除了陈千一夫妇安葬在黄蓬山外,再无其他任何一个人在黄蓬山休养生息过。</h3></br> <h3> <h3>元朝末年排湖渔民大起义(陈庆珠 绘)</h3></br><h3>(二)《明太祖实录》卷十三称:</h3></br><h3>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乐。</h3></br><h3>《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年),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相隔只有九年。《明太祖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是对陈友谅出生地的肯定,理所当然地否定了世人关于陈友谅的出生地的十几种说法。陈友谅是地地道道的沔阳州玉沙县即现在的仙桃市人,铁证如山,不容置疑。</h3></br><h3>值得怀疑的倒是在陈友谅死了百多年后,《平汉录》首次向世人披露“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入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h3></br><h3> <h3>陈友谅起义军铸造的钱币“大汉通宝”</h3></br> <br></br><h3>《平汉录》作者童承叙,湖北随州人,因其父在沔阳州玉沙县为官,便随迁玉沙县城(今沔城),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明嘉靖皇帝老师)。</h3></br><h3>在《平汉录》中,童承叙对朱元璋尽力大吹大擂,百般阿谀奉承;对陈友谅则是捕风捉影,极力恶语中伤。</h3></br> <h3> <h3>陈友谅故居(玄妙观)前塑像</h3></br>历来不少史学家不加考证,认为童承叙与陈友谅同为沔阳人,童承叙是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而且写的也远比其他的书更为详尽。童承叙是官场中人,地位又显赫,故而蒙蔽了不少人。<h3>后世所有写陈友谅的史学家,皆以童承叙的《平汉录》为准。正因如此,关于陈友谅的姓氏与出生地,以讹传讹了近五百年。</h3></br> <h3> <h3>皮影戏《大汉皇帝陈友谅》 截图</h3></br><h3>有人说,黄蓬山也属玉沙县管辖,看似说的不错,实际上是偷换概念。洪湖原名文泉县,且县名早于玉沙县。玉沙县原名沔阳县,与天门是一个整体。</h3></br><h3>在唐朝中期戊午年,也就是公元778年(大历十三年),汉江泽口处溃口,汉江改道,通往长江的出口,由龟山的西边改成了龟山的东边。改道后的汉江,将沔阳、汉阳两县从中劈开,一分为二。</h3></br><h3>唐代宗李豫,将汉江北边的汉阳命名为“汉口”,汉江南边的汉阳仍叫“汉阳”;汉江北边的沔阳命名为“竞陵”(今天门市),汉江南边的沔阳,因洪水淹过后遍地白沙,改沔阳县为“玉沙县”。</h3></br><h3>汉江改道之后,原来的旧河道位于荆州城的东面,取名为“东荆河”。在陈友谅所处的元朝和童承叙所处的明朝,东荆河以南叫文泉县,东荆河以北叫玉沙县,同属沔阳府(州)管辖。</h3></br><h3> <h3>大汉陈友谅故居</h3></br><h3>图源见水印</h3></br><h3>直到明朝后期的庚辰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明朝万历八年,沔阳州文泉县发生强烈地震,文泉县城清水堡周围,方圆百里,一夜之间,变成了洪水滔天的湖泊(洪湖),原文泉县的版图,在地震后全都划归玉沙县管辖。玉沙和文泉合併了三百七十年,直到1951年6月沔洪分治,东荆河以南为洪湖县,东荆河以北为沔阳县。</h3></br><h3>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撖销沔阳县,建立仙桃市。同年10月20日,仙桃市成立。“沔阳”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3年建制以来,经历了1483个春秋的风风雨雨之后,被改名换姓叫仙桃市,“沙湖沔阳州”已成为历史,实乃沔阳之殇。</h3></br><h3> 仙桃市挂牌仪式(1986年)(摄影:张颖) <br></br><h3>现在武昌桥头蛇山上,陈友谅墓的左侧石碑上,有皮明庥(xiū)先生所作“陈友谅生平”,说“陈友谅是湖北洪湖市人”,是不确切的,很可能是沿用了明代童承叙的说法。</h3></br> <h3> <h3>位于武昌蛇山下的大汉陈友谅墓</h3></br><h3>(三)陈友谅儿时的好友,也是他起义时的战友,除胡廷瑞是仙桃市西流河镇下查埠布施台村人以外,其余都是排湖周边的人。</h3></br><h3>其中:</h3></br><h3>张定边是今通海口镇堤湾村十组冯家榨人;</h3></br><h3> <h3>张定边</h3></br><h3>皮影戏《大汉皇帝陈友谅》 截图</h3></br><h3>陈英杰是红庙古城人;</h3></br> <h3> <h3>陈英杰 (潘飞鹰 绘)《大明英烈传》</h3></br><h3>康茂才是红庙村五组康家台人;</h3></br> 康茂才皮影戏《大汉皇帝陈友谅》 截图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KOKzFVuJkkrqYyLJeoTb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