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注国情南海局势的中国人,到了海南,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国家一级博物馆4A级景区,南海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面积最大,海域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在广柔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这片老祖宗留给华夏子孙的富荫之海,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来,被周边海域接壤邻国蚕食侵占岛礁,引发冲突矛盾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已对我国海洋主权和尊严构成了严峻挑战。南海的动向无时无刻牵扯着国人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南海博物馆的建成,吸引了来海南休闲渡假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弥补对南海历史、人文、地理、海洋资源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了解,增强爱国热情维护彊域领海的国防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博物馆详细的介绍了南海在历代王朝中记载和管理的内容,以及民间在南海诸岛和相关海域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和南海相关的权益,丰富的史料物证具有历史和法律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该馆建于二零一八年四月,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海南的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南海博物馆有藏品78910件,征集各类标本1222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主要的展览区域,有8个室内展厅和一个敝开式外展廊,北区有二个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以来,随着造船技术提高,我国人民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日渐增加,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水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往返南海的航行中,中国先民对南海地理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三国·吴)万震《南卅异物志》记载,“东北行·极大崎头,上涨海,中浅而多滩石”。“涨海”多“磁石”,描述了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水浅多礁的地形地貌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汉)杨孚《异物起》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崎头”是中国先民对南海中礁屿和浅滩的称谓,“涨海”是中国先民对南海的最早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称南海为“涨海"。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有关情况的记录,在文献中大量出现,如《外国杂传》《吴录》《南越起》《武帝诛》《芜城赋》等历史文献或记载了“涨海”的地理,或记载了“涨海”的物产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宋时期(618~1276年),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纳入版图。在行致区划上明确其隶属关系。唐设岭南节度使,宋设琼管安抚司,巡辖海南岛及南海海域。随着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的兴盛期,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总督郝亚麟等修纂《广东通志》,记“琼以海为界,地饶食货,黎峒介崎,郡邑环之……万卅三曲水环津宫,六连山塘,烟波见”。将“干里长沙,万里石塘”明确置于万卅卅治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和日本先后侵入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奋力抗争捍卫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根据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在内的国际文件,收复一度被日本侵占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繁殖场所,是天然的渔场。海南沿海渔民因海而生,濒海而居靠海吃海,对他们而言,南海是“祖宗海”“祖宗地”。勤劳勇敢的海南渔民,乘风破浪以拓荒者的气概,绕过暗礁战胜激流,扬帆万里海域,他们遇礁“行盘”遇岛驻岛。巧用智慧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远航捕捞工具,练就本领入海二、三十米深的海水捞取海产。“耕海”的技术代代相传,渔船从小到大由风帆变机船,载着无数的渔民,向海而出,不断驶向无限的疆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光礁一号沉船考古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百年前,一艘滿载货物的南宋商船,航行到西沙群岛华光礁处不幸沉没。数百年来,他被浪击水冲石撞沙掩,与历朝历代的民船官舶一起,默默倾诉着中国先民末了的航海心路,记载着东方海洋文明悠长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百年的漫长等待,华光礁一号沉船成功出水,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向远海迈出的重要一步。丰硕的考古成果,再现了华光礁一号的前世故事,见证着中国人民跨洋远航的盛景。还原了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光辉历史,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今生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为按原船“华光礁一号”古船复原的船,船长约22米宽8米深3.5米,设13个隔舱,全船重约120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逾万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制船板以及少量的铜镜残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铜钱胶结块和铜锭铜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海丰富的鱼类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