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城劍閣精華段2024-5-19

香港徙步足跡(Fei)

<p class="ql-block">「積石峨峨,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晉代張載《劍閣銘》中的名句。好一個「水城劍閣」,不得不佩服遠足界前輩們對本地山水景物的貼切命名。</p> <p class="ql-block">「水城劍閣」是水口半島東南的天然岩岸、南大嶼郊野公園的一部份。香港是個海港城市,擁有總長約733 公里的海岸線,曲折而漫長,卻因為城市發展,天然海岸線在不斷消失。政府在1995年制定《海岸公園條例》,設立4個海岸公園和1個海岸保護區,加上部分郊野公園範圍直達海邊,對於保護僅餘的天然海岸,起了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特別聲明:文章簡述摘錄網絡文案</p> <p class="ql-block">漫長海岸線上,東南面因長年累月受猛烈風浪衝擊,形成危崖海穴為主的海蝕地貌,而西南面則以奇岩怪石為特色,吸引了不少喜愛尋幽訪勝的人,海岸探索,也因而成為本地野外活動的其中一種獨特形式。</p> <p class="ql-block">海岸探索,俗稱「綑邊」,是指在近海郊區或海島上,沿天然海岸線進發,探索海崖、海蝕洞、石灘等自然風景的活動。</p> <p class="ql-block">食人岩</p> <p class="ql-block">天然海岸線上環境多樣,綑邊者需要克服懸崖深溝、濕滑岩面、海浪沖擊等障礙,因此這是綜合了攀岩、岩堆穿越、爬高繞行、涉渡、甚至泳渡(稱為泳綑)等形式的活動。</p> <p class="ql-block">因為活動環境的複雜多變,潛在危險性也高,故應該只選擇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進行,並配備充足的攀登和助浮工具,最好有小艇沿岸航行作防護和救急的準備,務求把風險降到最低。</p> <p class="ql-block">「綑邊迷」眼中,西貢糧船灣洲花山下「萬柱海岸」、大浪西灣「風琴海岸」、大鵬灣東平洲沿岸、南丫島南岸的岬角等,都是熱門勝地,有的是因為難度,有的是因為景色壯觀。</p> <p class="ql-block">大嶼山水口半島東南的鹿頸山海岸,屬較冷門的路線,原因很簡單:途中有兩處天險,只有天時地利配合得宜,方可安然渡過。</p> <p class="ql-block">大嶼山主要由花崗岩組成,鹿頸山及其沿岸,則為入侵的白堊紀石英二長岩。淺色的石英二長岩是花崗岩類岩石之一,在香港分佈不廣,是由大致等量的長石、斜長石(介乎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之間),加上較多石英(5%~20%)組成的深成岩。</p> <p class="ql-block">​#食人岩</p><p class="ql-block">由於風浪太大,安全起見,呢度玩的時間最長,尋找最佳角度,之後返轉頭巨兔石。</p> <p class="ql-block">#巨兔石</p><p class="ql-block">量力而行,沒能力攀上大石,原地等待隊友。</p><p class="ql-block">​回程上少少是巨兔石、老人頭石。石頭太大,我唔敢攀來攀去。巨兔石落出返海邊就是石廣場那個大平台石。</p> <p class="ql-block">匪而所思,大自然雕琢,千錘百煉,歲月沉澱,每舊大石都有它獨特風貌。</p><p class="ql-block">人物,只是點綴。</p> <p class="ql-block">老人頭石</p> <p class="ql-block">大石板邊緣有石孔三個,是海水侵蝕的產物,早有前輩以「連環孔」命名,將雙手及頭穿入石孔後,極像古代被上枷的犯人,所以也有「石枷鎖」之稱。</p> <p class="ql-block">逃離生活枷鎖,哪怕身心疲憊,偶然一日短暫的放下,攀過大石,避開海浪,石頭之問跳躍。完成行程睡覺都有餘悸,仍然想有機會繼續探索。</p> <p class="ql-block">石廣場,又名釣魚台。</p> <p class="ql-block">初探水城劍閣精華段,天文台話落雨,而且有狂風雷暴。感謝上天全程沒雨,風浪是有點大,安全起見,玩佐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狐狸石</p> <p class="ql-block">契爺灣</p> <p class="ql-block">從水口村進來的車道,盡道處便是連接契爺灣小沙灘的小路,他們便是從這裡下來的,省了不必要的攀爬。</p> <p class="ql-block">東涌搭11號巴士水口村落車,巴士沒到站顯示,幾驚唔知落車,落車後行前少少,去蘿箕灣那條小馬路行到尾,有山路去到契爺灣小沙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