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黄土地儿子的“窑洞情结·红色梦”

寒梅若华·窑洞逐梦人

<p class="ql-block"> 一位黄土地儿子的“窑洞情结·红色梦 ”! </p><p class="ql-block"> 游子还乡创业忙,不分白昼苦冥想。</p><p class="ql-block">一头青丝染成霜,两个梦想都渺茫。</p><p class="ql-block">夜里提笔欲写书,非眠非醒无头绪。</p><p class="ql-block">三更过后才七字,吾该创业该写书? </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脂·刘美华</p><p class="ql-block"> 1 </p><p class="ql-block"> 农谚说:“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佳县的一位读者朋友发消息说,他要来米脂看我。而我和米脂婆姨诗社的老师文友正兴高采烈地走在石沟的山峁沟壑--赏巧夺天工飞流直下的瀑布,看蜂飞蝶舞沁人心脾的油菜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陕北沟壑纵横,山峁峁圪梁梁上镶嵌着一孔孔、一排排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常听父亲讲:过去,农民祖祖辈辈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洞,娶了媳妇,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贸易和教育水平的落后,农村人大批往外走,窑洞坍塌,大门深锁,村落破败,成了农村人锁不住的乡愁,也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挖掘红色资源,迫在眉睫。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p> <p class="ql-block">  和诗社的文友分别后,暂且放下乡愁,联系佳县的读者朋友。原来,他将网购的拙作《温暖窑洞我的家》一书看完后,就想见见我这个“窑洞逐梦人”。说他曾跟随子木老师五年,是子木老师开启《窑洞红光》主题红色寻访、写生、创作之旅的见证者和陪同者。 </p> <p class="ql-block">  子木老师历时5年,笔耕不辍,不仅创作了上百幅红色主题绘画作品,还创作完成并出版了70余万字的三部纪实文学作品《窑洞红光》--延安出发、榆林转战、佳县东渡三部曲。受其影响,他心里也曾有过写作的欲望,只是他还怀揣着一个“红色梦”和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的梦想,顾此失彼,所以说他所追逐的梦,与我和子木老师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言两语一时也说不清,我只能说,若不怕来见我这个小学文化人浪费汽油,那就明天见面聊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 </p><p class="ql-block">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料,却被一阵信息音吵醒。抓起手机一看,才七点半:“我已在东街老油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这么早,任老师,你不是说早饭后出发吗?”我一激灵起身,烧水洗脸,喝了杯豆奶粉,匆匆骑车出门。 </p><p class="ql-block"> 到东头宋俭村艾家窑洞文化庄园,跨进高墙大院,任老师和艾先生坐在石桌前喝茶,展览馆门紧锁(任之前参观过的)。我在窑洞别墅里转了一圈,被那豪华的装修,古色古香的实木家具,雕梁画栋的屋檐和浓厚的书香之气深深地震撼!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给两位男士合影之后,向艾先生挥手告别。出了艾家窑洞庄园的大门,任老师说他很喜欢《温暖窑洞我的家》一书,也非常佩服我的创作毅力。说他也有一个“红色梦”,正在筹备中,希望我能去看看。晕车恐惧症令我特别惧怕出门,而且,因我学识浅薄,只能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不了游记、地域文化和历史性的文字。但是,读者买我的书,无疑是为了支持我圆满文学梦。如今,这位任老师怀揣梦想而来,不求我的帮助,只是希望我能去看看!尽管无力资助,去看看又何妨?我不忍心违他意。便联系了一位文友,一位好友,先去高西沟生态旅游文化村去看看再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料他们之前都曾经多次来过高西沟,只随着讲解员在展览馆转了一圈。好友爱留影,在不断选景拍照中时间一晃而过,随后撤回了县城。</p><p class="ql-block">文友中午有事,先行告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p><p class="ql-block"> 我便征求好友意见:想不想去白云山玩?任先生说他有“红色展厅”和“幸福院”两个梦想,希望我能去看看。不知道是真是假,要不要去一探究竟? </p><p class="ql-block"> “出了本书牛什么牛,人家远路风尘来请你,白云山我去过,轻车熟路,怕什么,走!”好友快人快语。 </p><p class="ql-block"> 车在高原上,人在向东行。绕过一畔畔碧叶轻摇迎客至的红枣树,对视崖畔上一排排固守大山的窑洞卫士那不分白昼张大着一只只半月形的眼睛,默默观注着这个神奇的世界,目送着我们飞车直上山巅。 </p><p class="ql-block"> 弃车登上“论道观”,没有三五好友,鄙人学识浅薄,不足吟诗作赋座而论道,权当做“观景台”,放眼四望,真有误入仙境之感。“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也许就从此境而来。白云山濒临黄河,山水相映,气势宏大,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苍松翠柏,风光迷人,既具神秘幽静的宗教氛围,又赋赏心悦目的奇特景观,重岩叠嶂,夏秋之季常有白云飘绕其间。白云山,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素有“白云胜景”、“关西名胜”之美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车从山巅,一路下滑跌入谷底,数十年前逢五逢十佳米绥坑镇方圆三五十里三县老百姓赶集贸易一片繁华的坑镇,如今冷冷清清不见了往日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滚滚黄河东流去,照水流向而进。看到蓝汪汪青湛湛层层叠叠挺拔直立的崖石层,我和好友不由一路赞叹:“没见过这样好看的石板层,和佳县男人一样俊板……”</p><p class="ql-block"> “不!比佳县男人更耐看……”</p><p class="ql-block"> 任先生不由回头瞧瞧我俩,嘴角上扬,得意而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过赤牛洼,隔着车窗依然锣鼓喧天响,唢呐声声入耳,望着那些头裹白羊肚子手巾的陕北老汉和身穿兰花衫的婆姨女子,好一股为民间艺术而投入演出的当地老百姓,不由为他们拍手叫好!省了种地的力,养了游客的眼,美了自己的心,还能赚钱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慨间,车已停稳。“马连塌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了。</p><p class="ql-block"> 下车,方看清楚脚下的公路、上边的窑洞也是建立在崖层上面;对面的庄家地,一疙瘩挽着一疙瘩,也座落在崖石层上面;山底的红枣树、菜地,一坪连着一坪,一塌接着一塌,和崖石层唇齿相依。崖石层下面沟壑纵横,想必雨天电闪雷鸣,万马奔腾,声势浩大,风停雨驻,站在街畔抬头仰望彩虹,低头府瞅河流,不知哪个更为壮观…… </p><p class="ql-block"> 原来, 佳县苏维埃政府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就在坑镇马连塌村--任长安老师的祖屋。1934年秋,佳县南、北、中区红色根据地扩展到100多个村,党员发展到600多人,赤卫队员达到4000多人。经中共陕北特委批准,1934年9月,在坑镇马连塌村召开佳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除全县各地代表外,还有附近村庄的群众及赤卫队员,共1000余人。特委派马明芳、张达志出席大会并讲话。这是佳县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组织。机关无固定地点,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立即抓区、乡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分配土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任长安是黄土地的儿子,19岁背井离乡,去了红色延安,受堂哥关照,进了卷烟厂上班,距离拉长了游子心中的思念。十年前退休还乡,每天拥抱着窑洞,看着破败不堪土窑洞,就像一把失去张力的巨弓,日渐衰老不支,即将失去冬暖夏凉天然空调的作用,和为人民遮风挡雨,庇佑陕北老百姓的功能。看着老家窑洞,还像一个月轮,回想父老乡亲曾在这里过着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日子。更感觉窑洞,像一颗沉思的头颅,储存着陕北父老乡亲深邃的思想,储存着陕北父老乡亲千百年的梦幻。因此,住进了依山傍水的陕北窑洞,就拥有了陕北文化。住进陕北的窑洞,就跌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能闻到油糕的清香,能听到祖母的歌唱;能欣赏窗花的艳丽,能喝出小米粥的纯香;无论白天做事,还是晚上睡觉,都踏实安然,自在逍遥,连做梦也是温馨多彩的。如果老窑洞不及时修复保护,如果国家想要深入研究,挖掘内涵时将无从入手。留住乡愁,留住乡土味,让老窑洞焕发新光彩,让老陕人的心得以安放,是每个陕北人的梦想。 </p><p class="ql-block"> 于是,任先生紧锣密鼓开始张罗修复老窑洞,同时收集红色资料,挖掘红色资源。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整理修复完善,红色展馆初具规模,旧址的三孔窑洞中,一孔实物展出,另外两孔展出图片。 </p><p class="ql-block"> 皇天不负有心人!</p> <p class="ql-block">(任长安和《窑洞红光》著作者子木老师在【苏维埃革命临时会议旧址】【子木写生基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备注:以下第5节资料来自手机百度/榆林日报和塞上明珠网和任长安本人提供,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p><p class="ql-block"> 2012-09-19 08:579月18日</p><p class="ql-block">“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78周年暨旧址展室揭牌仪式”在佳县坑镇马连塌村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佳县党团组织创建人、原山东省委书记武开章子女武越、武生书,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杜嗣尧之女杜春华,榆林市和佳县相关单位领导也参加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展室揭牌。</p> <p class="ql-block">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云霞(左)和武越为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展室揭牌。</p> <p class="ql-block">发起人任长安代表马连塌村民讲话:“历史绝对不能断层 革命精神应永传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展馆里共收集展出图片200余张,还有各位革命先辈后人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首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的夫人马淑良写道:“我们永远牢记革命老前辈对党、对革命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现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题词:“继承先辈遗志,建设美好陕西。”  </p><p class="ql-block"> 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张达志夫人严波写道:“学习革命先烈精神发扬广大”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展出实物中,有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用过的书桌等。 </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架饸饹床引起了大家注意,这是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那天用过的。 </p><p class="ql-block"> 据说为了给参加会议的党员和群众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当时共准备了7架这样的饸饹床。马连塌村村民暗中动员,每家倾其所有,拿出小麦。因为白天怕国民党驻军发现,村民们就在晚上推磨、滚碾子、过细箩,制成精粉,贡献给大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揭牌仪式,还有革命先辈子女回乡参观,84岁的杜春华女士(中共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杜嗣尧之女)是土生土长的佳县人,她出生于佳县店镇贺家沟村,曾在店镇小学读书,后就读于绥德师范。18岁时,因战乱奔走他乡。这是她第三次回到佳县,但是第一次到马连塌村。 </p><p class="ql-block"> 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日子很苦,整天以土豆为食。“但我还是很喜欢吃土豆,洋芋擦擦、黑愣愣等。”杜春华说。虽然已离开佳县数十年,但话语之间,杜春华的佳县口音仍然很重。她告诉记者,她很想念佳县,希望在有生之年仍有机会回到佳县,看到它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 陪同杜春华的还有闻一多之子,她的丈夫闻韦英:籍贯湖北浠水,闻一多先生的次子。又名闻立雕,在他的一生中,他时刻记住父亲的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句话既是父亲闻一多一生的写照,也是儿子闻立雕人生的座右铭。虽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精神气十足,手持摄像机,一路边走边拍摄。</p><p class="ql-block">(闻立雕,又名闻韦英1928年9月-2020年4月18病逝北京时年92岁--百度)。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发起人希望革命精神得以传承,红色文化能够发扬光大。发起此次维修旧址活动的是任长安,以及其他十几位马连塌村村民,他们凭着对革命精神的一腔热血,从点滴开始收集资料。特别是任长安,历经两年多,他自费完成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的维修保护工程,并下西安、上北京,多方查找资料,征集革命文物。“历史在经历断层的考验,如果不去维修和保护革命旧址,就会逐渐被世人遗忘,越来越少有人知道先辈曾经付出的艰辛,也就缺少人去发扬革命精神。”任长安说,“让革命精神得以传承是我们最终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备注:以上第五节资料来自榆林日报和塞上明珠网和任长安本人提供,,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23日,佳县坑镇中学党支部带领全体师生前往“马连塌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大家参观了展室、聆听了历史,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矢志不渝守育人初心、奋发有为担强国使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起佳县,如今,有全国各地朋友畅游白云山、品味白云山,感悟道教文化的博大精神,体验黄河、黄土地迷人风情,体验枣乡风情的养生圣地; 感悟道教文化的道教圣地;尽领峡谷奇观的观赏圣地! 游遍千山万水,确是陕北白云观最美!</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 class="ql-block"> 陕北人家自古就居住在窑洞,窑洞就是家,陕北人对窑洞的那种情结和情怀,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永远都无法比拟的。窑洞是先祖挖掘创造的天然空调房,无论土窑洞还是石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至今都没有改变。窑洞是我们外出打拼时的起点,窑洞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思念;窑洞是我们落魄归来时的退路,窑洞是我们落叶归根时的终点。窑洞是我们陕北先祖的发祥地,窑洞也曾是我们革命的根据地。我们的生命从窑洞开始,最后从窑洞结束,窑洞是我们陕北人永远的情结,窑洞是习总书记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连塌村老窑洞【佳县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早在2012年就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且得到爱国主义人士闻一多次子闻韦英先生和夫人杜春华(中共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杜嗣尧之女)光顾关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任长安在北京采集红色资料时,接受闻一多次子闻韦英采访时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诸位领导和爱国主义人士支持关注和鼓励下,任长安多方收集红色资料,反复修复完善苏维埃革命临时会议旧址,更是农村文明治理的典范。为打好乡村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家园新画卷,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示范。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起到了积极向上向前推动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9日</p><p class="ql-block">榆林学院领导和专家来马连塌村【苏维埃革命临时会议旧址】参观考察后称:</p><p class="ql-block">“马连塌村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小山村,是佳县众多红色资源中不被人们重视的红色遗址,应该挖掘整理宣传。该村的卫生环境甚好,更是农村文明治理的典范。”并赠予【榆林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牌匾。</p> <p class="ql-block">​ 任长安响应国家号召,退休回乡,一边务农,一边修复老窑洞,打造美丽新家园,一边也在为父老乡亲办实事。为完善农村养老体系,2024年5月13日(四月初六),把【马连塌村互助幸福院】的牌子挂在了自家返修的窑洞庄园里,带头发展鼓励<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起到了示范作用。他守正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时代“三农”生活新篇章画出了漂亮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让我们牢记</span>先辈曾经付出的艰辛,发扬革命精神,让窑洞红光发扬光大,并得以传承是我们最终的使命!”</p><p class="ql-block">离开佳县马连塌村“苏维埃临时革命委员会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日,有一个声音还在耳边萦绕……我只能用我笨拙的笔,勾勒我们农民儿子的梦想,一笔一划写出这个人,才心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刘美华,陕西米脂人,五年级文化,出身清贫, 网名寒梅若华。</p><p class="ql-block"> 坚持用我手写我心,习惯抱着文字取暖,文学是我生命的支撑。一九九○年参加《女子文学》刊授,幸遇著名诗人、作家刘章为导师,发表处女作。后经刘老师引荐认识延安著名诗人曹谷溪老师,同年加入中国乡土诗协延安分会。现为榆林市作协、榆阳区作协、榆阳区词学会、米脂县作协会员。有文字散见于《延安文学》《西飞文艺》《榆林青年》《榆阳诗文》《文化绥德》《三星堆文学》《米》等刊。二○○六年的第一场雪,陕西卫视《诉说》栏目组曾到米脂做过专访,并以《陕北婆姨——三个女人的故事》之一播出。有个人著作乡土文集《温暖窑洞我的家》一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农民写书难,出书更难,卖书难上加难!期待好心人和单位购买支持,友情赞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