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市地标 ——烟台山灯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东连威海市,西接潍坊市,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市隔海相望。总面积13930.1平方千米;下辖5个区,代管6个县级市;常住人口710余万人。烟台是扼守京津的门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良港。在今年五一期间到烟台所城里、朝阳街和烟台山等参观并经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烟台开埠等情况介绍如下:</p> 烟台市缘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莱两州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市境域早在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国。秦代属齐郡。汉代属东莱郡。晋,属东莱国。南北朝,属东莱郡、长广郡。隋,属莱州。唐属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属登州府、莱州府。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东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同年2月3日,日军侵占烟台。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4个专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胶东区行政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4日,八路军解放烟台,烟台成为八路军解放得最早、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当时烟台市隶属胶东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后,烟台市仍隶属胶东行政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组建省辖地级烟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烟台市改为直辖市区——芝罘区。1987年,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期间县级区划多有变更,至2020年撤销烟台市蓬莱市、长岛县,设立蓬莱区,形成了目前烟台市5个区、6个县级市的区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山鸟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奇山所城(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首次将芝罘(即现在的烟台市中心区)称为烟台。坐落于芝罘区北端的烟台山,具有600多年的沧桑历史,原本只是一座被叫做“北山”的小土丘,由于三面环海,坊间有称“海洋岛”。因为形势冲要,早在元朝就在这里筑垒架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袭,在此山上修建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于是人们就把建立烽火台的这座山称为“烟台山”,烟台市亦由此得名。明政府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实行卫所制,在东南沿海遍设卫所。狼烟墩台建立之前即在今烟台地设置了奇山守御千户所,又称“奇山所”,“所城”,隶属于宁海卫。明至清代中期,所城一直是烟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清康熙年间,清政府撤销明代原有卫所军事建制,奇山所城军变民地并逐渐扩展,成为今天烟台城市的起源。</p> 烟台被迫开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道光、咸丰年间烟台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芝罘湾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建于隋代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河运漕粮的南北干线,到了道光年间,随着京杭大运河水位下降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河运日益困难。清政府为保证南粮北运,以供京师之需,不得不重兴海路漕运。海上漕粮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贸易的交往,位居海漕运输必经之路的烟台也在这一时期的贸易交往中迅速兴起,一跃为我国北方滨海商贸重镇。鸦片战争以前,烟台已有了兴旺的商贸、航运、手工业和渔业,由一个军事所城发展成为北方著名商埠,芝罘湾也成为山东最为兴旺的码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津条约》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并没有满足其侵略的野心,19世纪5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等。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两国便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天津11处为通商口岸(其中天津为《北京条约》增开)。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中国的大部分沿海、沿江地区都被西方列强所染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代烟台山领事馆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代烟台外国领事馆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国驻烟台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初,英国驻华公使派马礼逊到登州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马礼逊经过到登州考察,认为该口岸不适于开放,原因是港口水浅,并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遂东下到烟台,选中烟台取代登州。随后,清廷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开关征税。港口开放后,英国人最先抢占烟台山上最好地段建领事馆,几乎将烟台山山麓的2/3划为己有,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启用,马礼逊成为英国首任领事。随之,俄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17个国家(应该是包括后来成立的苏联)的领事馆陆续开馆。烟台山这座海防要地,先后被西方列强纷纷占据,设立领馆密集度之高创下了亚洲之最。连丹麦这样的北欧小国都把领事馆设在峰火台下、烟台山最突出的位置上;日本则在烟台山上面向芝罘港湾设立领事馆,盖了领事官邸,并建立了兵营。西方列强领事馆在烟台扮演的角色,除负责管理当地本国侨民等领事事务外,还充当着经济掠夺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资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是当年中国北方三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山东省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东海关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烟台被迫开埠时设立的。明清时期,因皇帝和大臣在奏折中常把山东省简称为“东省”或“东境”,故因此得名“东海关”。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国际和国内通商口岸进出烟台港的贸易船舶、货物、旅客及其行李、物品施行监管、征税、查缉走私和编制贸易统计。以后烟台新发展起来的邮政、港务、气象、陆上交通、航道测绘、蚕丝改良和市政建设等各种新兴业务也都纳入东海关的管辖范围。为便于协调管理,同治元年(1862年)登莱青道由莱州移到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统筹开埠事宜。一开始东海关雇佣外国人协同对外籍商船征税,同治二年(1863年)初,英国人汉南来到烟台并担任东海关税务司,之后又有法、美、德等外籍人员任职税务司。虽然东海关名义上是由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辖,实则为英国政府管理,历任税务司把持烟台的外贸税政、港务交通、邮政管理等大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入烟台,此后东海关被日本人控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经洋行、商号云集的朝阳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德国商人创办的盎司洋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特权,控制了胶东的经济命脉,大肆进行掠夺。政治上,西方列强利用关税特权和领事裁判权欺压和勒索烟台人民。在烟台设立的外国领事区和侨民居住区,其外国侨民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和审判,使中国丧失了部分地方主权。经济上,通过设立洋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垄断烟台的对外贸易和金融市场,还使烟台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和记洋行成为英国人控制当时烟台航运业的“半壁江山”。德国人设立的盎斯洋行,垄断了烟台的西医、西药及医疗器械的进口业务。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统计,洋货进口为451.67万两,而土货出口仅为40.19万两。同时,外国洋行还垄断了烟台的金融业和邮电通信业。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德、法、俄、英五国先后在烟台擅自设立邮政机构,侵我邮权。文化上,通过发展宗教势力,腐蚀人们的思想,利用办学校、建医院等福利事业为掩护,收买和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奴才。尤其是宗教势力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胶东的一支特殊力量,在一些宗教组织保护下,有的传教士与当地的恶霸劣绅相勾结,强租强占民田民房,盘剥民众,从事反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法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烟台签约、换约的两个条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资料介绍,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的一百来年中,列强迫使旧中国政府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在这千余个不平等条约中,对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烟台条约》和《马关条约》就是分别在烟台签订和换约的。《中英烟台条约》又称《滇案条约》、《中英会议条款》,是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多方面进行讹诈,迫使清政府于光绪二年(1876年)在烟台东海关税务司公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不仅按英国政府的意图结束了滇案,而且英国由此实现了它十余年来企图在华扩大通商特权的愿望,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西藏和云南)的所谓“条约权利”。英国从《中英烟台条约》中夺得的各项在华权益,很快就被其他列强“一体均沾”。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清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清政府被迫走上求和之路,次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称《中日讲和条约》),并于5月8日晚在位于烟台海岸街的顺德饭店(也即海滨饭店)换约。《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领土丧失,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台开埠,是昏庸的清庭在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枪炮威逼下的屈膝媾和。烟台的开埠及中国其他口岸的开放加速了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濒临解体。</p> 烟台获得新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辛亥革命形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克利顿饭店旧址(相传孙中山先生曾下榻的北饭店,原为俄国邮政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烟台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宣统元年(1910年)海阳、莱阳人民举行的抗捐抗税反清起义和清朝末年烟台革命党人举行的反清武装起义,声震全国、影响了烟台市的历史发展。辛亥革命的兴起,开始了烟台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新阶段。辛亥革命中,烟台作为同盟会北方八省的总部,在山东首义响应,是最早脱离清政府的城市。后来,烟台革命党人的反清革命武装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官吏,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烟台人民的觉醒和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思想条件。民国元年(1912年)8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北上途中亲临烟台,并发表演说号召实业救国,给当时的烟台各界以极大鼓舞,也让革命的薪火燃烧在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胶东革命纪念馆(原芝罘俱乐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山顶矗立的抗日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地区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红色革命最早的区域之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烟台就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了胶东第一个县委。抗日战争时期,烟台诞生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胶东第一个根据地,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4日,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主力和北海军分区部分部队在烟台市地下工作者的配合下,一举收复烟台,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烟台光复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挑起了内战,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大举进犯胶东、逼近烟台。在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计划地撤离了烟台市区、转入附近农村坚持斗争后,当年10月1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又占领了烟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辽沈战役中,我东北野战军于9月中旬切断榆棉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为解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决定放弃烟台,调出守烟之军队由海上运向锦州葫芦岛集中。10月15日,我北海军分区所属部队以及东海三团和烟台独立团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分数路进入市区,烟台宣告第二次解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日烟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烟台的光复,东海关在被帝国主义列强把持83年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解放战争时期,东海关承担起恢复港口贸易、沟通物资交流、运输军需用品的责任,1949年11月,东海关改名为烟台海关。西方列强驻烟台的领事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四”运动兴起之后关闭了一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查封了一批,其余的日、德、意等国领事馆,也都随着烟台的光复闭了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废除了旧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主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继1979年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之后,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于2019年8月26日获批设立,标志着烟台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烟台40多年的改革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成就了烟台的城市地位,由一个滨海小城,一举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0多年前烟台的开埠,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产物,是被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迫打开了大门,是一段屈辱史、一段永远不能忘记的血泪史。40多年前烟台作为14个港口城市之一的对外开放,是中国政府在中外国家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经济,提升综合国力,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主动实施的政策。历史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懦弱就要被欺凌,只有先进强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