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侨(山寨导演)的美篇

郑心侨(山寨导演)

<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蒋介石在西山召开会议。郑挺锋思谋了一个策略,决定在西山会议上将此事告知蒋介石。 在会场,郑挺锋把事先准备好的枪毙龙云远亲的报告递上,蒋介石想给龙云一点面子,但郑挺锋催着不放,且罪证如山,便同意了。</p><p class="ql-block">开会时,郑挺锋装着去解手给驻地老街通了电话,命令:“立即枪毙那个王八蛋!”</p><p class="ql-block">开完会蒋介石喊住郑挺锋说:“那报告不要执行了。”郑挺锋回答:“我已叫他见阎王去了。”</p><p class="ql-block">1944年,40岁的郑挺锋升任五十四军副军长,三年后晋升为九十四军中将军长。44岁时担任国民党第四兵团副总司令兼九十四军军长。后又调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二十一兵团副总司令,1950年从海南秀英港乘船逃往台湾。到台湾后,郑挺锋曾任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代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1960年年末,任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中将司令。1961年57岁时病逝。死后被追认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p><p class="ql-block">亲哥俩都是上将,在国民党军将领中也是罕见的。他俩兄弟对文昌郑氏宗亲来说,能够从中吸取的只是他俩兄弟发奋读书的毅力和合捐款建文昌中学学生宿舍一间的公益精神,他俩兄弟为国民党效力的行为,不值得推崇。</p><p class="ql-block">郑庭笈(1905-1996),文昌文教镇美竹村人,中将,黄埔五期毕业,曾任陆军荣誉第一师第四团团长、二零零师少将步兵指挥官。</p><p class="ql-block">郑庭笈的军旅生涯,在抗日战场有着很闪光的记录:</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忻口会战,1939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荣誉1师3团团长,参加昆仑关战役,率部击毙日本“钢军”将领中村正雄。1942年3月,37岁的郑庭笈出任第五军20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参加远征军印缅抗战,4月任第200师副师长。</p><p class="ql-block">与日军血战,戴安澜将军不幸壮烈殉国,郑庭笈毅然带领残部于1942年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造就了闻名中外的郎科大突围战例。</p><p class="ql-block">这一战,也使得这位文昌籍战将名声大震。</p><p class="ql-block">回国后,从1943年起,郑庭笈先后担任军政部装甲兵总团总团长、国军48师师长、云南昆明机场守备司令官。</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郑庭笈先任新编第六军169师师长,随廖耀湘赴东北参加内战,1947年年秋任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在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企图退回沈阳过程中,第四十九军在大虎山附近陷入东北野战军重围,和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p><p class="ql-block">混战中,郑庭笈带领军部随从和第195师师长罗莘求一起,躲到了195师的一个步兵团里做最后顽抗。</p><p class="ql-block">而195师也迅速被解放军展开围攻。10月27日夜间,东野主力和195师展开激战。郑庭笈和师长罗莘求几次想要突围,都被解放军的猛烈炮火顶了回来。195师伤亡过半,已经失去了战斗力。</p><p class="ql-block">郑庭笈和师长罗莘求趁着夜色和双方停火的间隙,带领一个特务连悄悄出逃,当时,他的部队已经失去了和外部联系。所以出逃的具体目的地很盲目。</p><p class="ql-block">一伙残兵败将,朝着沈阳的辽河方向瞎跑。逃了一夜,都以为已经逃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哪知,他们跑到了东野第七纵队的工兵连驻地。疲惫不堪的郑庭笈再也没有抵抗的力气,只好束手就擒。</p><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被俘虏的,并不只有郑庭笈一个将军。这场大战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国民党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被俘186名。其中也包括郑庭笈的上司兵团司令廖耀湘。</p><p class="ql-block">从此,郑庭笈结束了前半生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被俘后,他按要求及时书写了敦促堂兄郑挺锋投降信,又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积极改造。1959年,郑庭笈成为被人民政府首批特赦释放改造最好的10名国民党将官之一。</p><p class="ql-block">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中,再现了郑庭笈在功德林里接受改造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后来,郑庭笈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1996年6月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文昌“郑氏三兄弟”,都是曾经权倾一方的民国风云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束耀眼的浪花。但与郑介民、郑挺锋不同,郑庭笈最终的结局是值得文昌郑氏宗亲引为自豪的。</p><p class="ql-block">郑心校,郑庭笈的长子,教授,出生于1947年,自小在北京长大,他居住的四合院里有很多以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比如郑洞国就居住在他的隔壁。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他也逐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1959年,郑庭笈被第一批特赦,他们一家人也得以团聚。青年时期的郑心校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前往云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云南期间,郑心校遭遇一场车祸,最终只能回到北京。在北京期间,郑心校当了一名普通的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第二年,他参加高考并被顺利录取,进入北京第二医学院就读。1983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之后,郑先校进入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担任一名医生。他工作出色,两年后就被提升为副院长,五年后被提升为院长。当时他刚满41岁,是北京友谊医院最年轻的院长,在此期间,他将在国内外学到的先进医宁-管理理论和中困的医院管理实际相结合,大力提高医疗技术与该医院的知名度,带领北京友谊医院通过我国第一批“三甲” 等级医院评审。1990年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那段时期,郑心校与父亲郑庭笈居住在一起,他也陪伴父亲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1991年,44岁的郑心校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到美国哈佛学院1987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修医疗管理专业,获得公共卫生医疗管理硕士学位。1991年离职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免疫学研究,199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获美国移植医师协会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奖励,2004年组建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白蛋白治疗中心并任主任,2007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starz1移植白蛋白治疗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2005-2012年,郑心校先后被南京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同济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聘为兼职、 客座和特聘教授。</p><p class="ql-block">1991年以来,郑心校主持和参与完成二十余项美国国家医学科学基金会 (NIH)、美国医学研究基金会糖尿病科学基金会(JDBF)的科研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30篇。2011年郑心校受聘到同济大学东方医院工作。近年来他在研究自身免疫耐受和移植免疫耐受的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通过对移植前沿领域复合组织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了供体骨髓千细胞微环境Niche在诱导嵌合体和移植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新的理论和诱导临床器官移植耐受的新设想,对移植医学领域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郑心校还致力于参加黄埔同学会与纪念抗战老兵的各种活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赴美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他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忏悔,弥补自己的愧疚。</p><p class="ql-block">郑兰生,龙楼镇 光大村人。1毕业于广东高师学堂,曾任文昌参议,1928年文中校长詹行铣赴南洋募款建校,接任的陆兴焕1929年赴马来亚催收捐款。期间由教务主任郑兰生代行校长职权,1934至1936年,郑兰生出任文中校长,那时文中已陆续搬迁校场坡,但要建设完整的新校区,尚缺少大量资金。1934年9月,校长郑兰生受校董会委托,前往京沪粤港,继续发动文昌人士捐款建文中。在香港,郑兰生得到著名港商邢兰亭、周雨亭、周文治等热情接待,并答应捐款。在南京,文昌知名人士陈策捐建一间陈晓山体育馆,郑介民、郑挺丰、表示合捐学生宿舍一间。在上海的文鸿恩,乐捐4000光洋,兴建“文焕章图书馆”(至今仍存)。郑兰生这次外出筹款就,收获颇丰,援助款项扩建文中校舍面积达7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郑兰生当时在海南教育界赫赫有名。1939年,日本侵略军攻占海口,“寇氛正炽,遍地烽烟”,琼崖中学(嘉积中学)不得不离乡背井,在烽火中流亡办学,五年间弦歌不辍,校旗不倒。撑旗的就是来自文昌的校长郑兰生。1941年至1945年,郑兰生任琼崖联合中学校长。他带领学生离开海南,到达雷州遂溪县麻章墟继续办学。那时的联合中学接受全岛各地流亡的学生,实际上是战时海南中学。没有教室,郑校长率领学生 砍树割草盖茅寮;没有座椅,就用一块木板铺在竖顶的树头上。老师和学生都睡在竹片搭成的平铺上,夜间蚊虫叮咬,苦不堪言。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朗朗书声再度响起。1941年底,日军侵占湛江一带,琼崖联合中学再次搬迁。郑兰生在回忆录中说,“敌陷雷阳,本校乃作第二次大搬迁,余又得与诸生跋涉数白千里之长路,历尽饥寒,跋山涉水,备尝险阻,始达化县之宝墟,再择地而复校焉。”1942年春,学校又从宝墟向北迁移,到达粤北的曲江,成立“琼崖中学粤北分校”,继续在战火中办学。后来学校又流亡到山城连县,最后迁至信宜县,一路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p><p class="ql-block">伴随师生一路颠沛流离的抗战校长郑兰生,被称为是琼崖教育史上“最苦的校长”。他跟师生同甘共苦,坚持办学。居不定所,食不裹腹,终日劳累,待到抗战胜利回到琼海,郑校长已经瘦得革带移孔,瘦骨梭棱了。</p><p class="ql-block">琼海人至今还对郑兰生为教育所做的贡献念念不忘。在庆祝嘉积中学建校98周年的校刊上,这样写道:“红楼所在地能成为今天嘉中的校址,跟民国时期一位校长郑兰生有着莫大的关系”,是他为了抗战后学校搬回现址,“多次专程到广州活动,进行了数次周旋,终于将批文拿到手”,1946年冬师生们才全部迁入现在的嘉中所在地。</p><p class="ql-block">郑红,文昌人,1954年8月出生,汉族。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原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他的阅历非常丰富,简历如下:</p><p class="ql-block">1976~1978年,文昌县水利电力局工作;1978~198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1983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秘书处干部;1983~1984年,广州市东山区公安分局黄花岗派出所、东山区人民法院锻炼;1984~1985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干部;1985~1988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科员;1988~1990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科员;1990~1994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1994~1997年,广东 省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省综治办副主任;1997~1999年,广东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1999~2000年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挂职);2000~2001年,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委员;2001~2003年,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副书记;2003~2007年,广东省委政法委秘书长、省综治委副主任(其间:2006.03~2006.07在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7年后,广东省委政法委秘书长、省综治委副主任,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2008年1月当选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现已退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