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袁北纪砚铭考

观澜雅集

<p class="ql-block">  纵观清代文坛,学者大家林立,然以诗文著述和学养见识可以做到南北呼应者并不多,袁枚和纪晓岚在当时文坛上被称为“南袁北纪”,应该算作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袁枚(1716年—1798年)和纪昀(1724年—1805年)两人生年相近,卒年都是82岁,诗文创作的时间主要都在乾隆朝时期。两人步入仕途的路径都是进士出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然后再外放地方为官。但两人此后的经历则是野朝两分。袁枚在作了七年的县令后,于三十四岁就辞官隐居南京小仓山的随园,寄情园林山水,追求个性化的诗文创作,成为清代诗坛“灵性派"的代表人物。并且广收弟子,美食茶酒,品评世事,一生著述颇丰,世存其《小苍山文集》和《随园诗话》等,甚至还写了中国最早一本食谱《随园菜单》。而纪晓岚则是终身在朝,博览群书,工于诗文,长于考证训诂,领衔《四库全书》总纂官,一生著述也颇丰,而卒于大学士任上。</p><p class="ql-block"> 有关南袁北纪的相关研究很多,在此不多赘述。仅展示二人在晚年所作的砚铭,或可从中感受两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理念,并从中以窥清代文人的朝野之分。</p> <p class="ql-block">  袁枚的砚是一方明代制的歙砚,砚式长方形,宽大厚重,在砚背复手内有袁枚亲笔铭刻:“大道之公,吾是之。背公为私,吾耻之。戊申九月,袁枚铭。”戊申年为1788年,其时年72岁。袁枚早年辞官归隐园林,貌似纵情山水,然其一生都在以诗文鞭挞时弊。这可以从近代史学家张尔田点评《随园诗话》中看出:“有清三百年廉隅风纪,至乾隆中叶极盛而弛,高宗(乾隆)暮年,大狱屡兴,果于杀戳,而贪婪结纳之风,终不可止。此书所载,一语一言,偶尔涉案,而上自天潢,下至大夫,庸琐无耻,宛然如绘,虽负盛名者不免,可以观乾隆一朝风会。”可见袁枚是借诗文针贬时弊,宁可辞官归隐,也不愿同流合污。这与其砚铭之语如出一辙,一生追求大道为公,而耻于假公济私,所谓铭如其人。</p> <p class="ql-block">  纪晓岚的砚为明代制端砚,砚式钟形,石出老坑。砚背铭纪晓岚亲笔手书:“此迦陵先生(明末清初著名词人陈维菘)之故砚,伯恭司成以赠石庵相国(刘墉)。余偶取把玩,相国因以赠余。迦陵四六(词的别称)颇为后来所嗤点。余撰四库全书总目,力支柱之,毋乃词客有灵,以此示翰墨因缘耶。嘉庆戊午十月,晓岚记。"戊午年为1798年,其时年72岁。纪晓岚与刘墉同朝为官,二人都是乾隆朝的辅国重臣,对当时极盛的贪婪结纳风气,二人都几乎无所作为,而相互之间常借赏砚、评砚和赠砚等风雅之事以回避国事,以求自保。虽然纪晓岚以此砚编撰《四库全书》,制成中国图书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集成,得以留名后世,然其为官的政绩仍是乏善可陈。</p><p class="ql-block"> 两篇砚铭,两个人生,南袁北纪,朝野之分。同为才子的人生高下,不以仕途论短长,一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