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 年 5 月 21 日下午,来自湘江新区的80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在湖南科技大学第八教学楼三楼学习交流中心学习交流。这天下午特别邀请到了谭念君老师。谭念君老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湘潭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谭念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湘潭市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p> 第一章 课例研究的意义 <p class="ql-block"> 课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特点,提升教学技能和策略运用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p><p class="ql-block">二是增强教师合作与交流:课例研究往往需要教师团队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与经验分享,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p><p class="ql-block">三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例研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p><p class="ql-block"> 课例研究融入到平时的上课、备课、评课、反思中。功夫在平时。只有落在平时的教研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谭老师首先给老师讲解了课例研究的研究方式法。谭老师非常坦诚、真实地把自身教师发展心路历程讲给大家听。引起在座培训老师狠狠地共情。</p> <p class="ql-block"> 在谭老师刚工作时,老师们自发组织小学数学工作室。抱团专业成长。团队理念是潜心研究,快乐工作。从这里可以看到团队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生活态度。原来工作和生活可以相辅相成。认真工作不影响快乐的生活。</p> 第二章 课例研究的模式 <p class="ql-block"> 课例研究第一个环节选课。首先第一步调查老师在平时上课哪些课例是上不太好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课例。挑选了50多节课。重点研究这些课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课例研究第二个环节备课。谭老师在研究课例的备课方法强调老师第一次上课只参考教材、教师用书。独立自主进行备课。这一步可以让老师上课上出自己的风格和想法。第二次、第三次备课才可以看看别人的上课方法再进行辩证的分析调整自己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第三环节研课。根据谭老师的要求:“你有一个点子,我有一个点子,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不同的金点子。”抛出观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辩误,大家都没有心理负担,铆着劲儿发言,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讲错了也没关系,谁也不会笑话谁。</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环节整理与反思。谭老师团队在整体成长。成果显著。</p> 第三章 至格研课 <p class="ql-block">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匠人。教师能把自己雕琢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教书匠”也是种幸福。雕琢自己的技艺主阵地在于课堂。</p> <p class="ql-block"> “致格研课”是一种课例研究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p><p class="ql-block">一是集体观课:团队成员共同观察一节课,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细节。</p><p class="ql-block">二是议课环节:对观察到的课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三是基于数据循证:利用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等工具,获取课堂基础数据,如学生参与度、互动频次等,以便更精准地分析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四是深度研讨:结合数据和观察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五是复盘与反思:回顾整个研课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 通过“致格研课”,教师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p> 第四章 课例研究 <p class="ql-block">课例研究一:《轴对称》</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通过挖宝藏的形式激起孩子的挑战困难的决心。本堂课谭老师告诉我们怎么研读教材。除了小学教材各个版本要去研究。也要看这堂课的前后链接。还可以看看初中、高中对这知识点的链接。</p> <p class="ql-block">课例研究二:《黄金比》</p><p class="ql-block"> 本课堂谭老师给我们充分展示怎么让孩子通过生活中的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发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提现。只有在学生实在没办法解决的时候给予帮助。大不多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探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平时的课堂里。</p> <p class="ql-block"> 这两堂课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三味课堂”。每位老师身临其境感受到谭老师团队“三味课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视频展示</p> 第五章 勉励 <p class="ql-block"> 谭老师勉励老师们:“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经历,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成长。我们现在看似处于同一起点,第一环节独立钻研课题内容时,谁所主动经历的磨炼最为痛苦,谁有机会跑到队伍的前面,甚至远远地抛下别人一大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