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徐志摩

梅花仙子

<p class="ql-block"> 宋桂梅 </p><p class="ql-block"> 以一首唯美柔情的《再别康桥》,收获了多少粉丝,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一向都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们热烈追捧的偶像。一首《遇见》诠释了初见乍欢,爱而不得的遗憾。其才情让多少人折服。</p><p class="ql-block">我上外院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又一次推荐了徐志摩诗集的英文版,再读徐志摩的诗,其痴热的爱依然如烈火般燃烧。</p><p class="ql-block">诗坛对徐志摩的评价也很极端,有人认为他为爱痴狂,有人认为他抛妻弃子,是一个负心汉。今天,我们不去评价徐志摩,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只从他生活的年代出发来读他的诗,了解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翻译家,新月派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留学美国和英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从这些教育履历就感受到了诗人的才气,兼顾中西方教育,涉猎专业广泛,见多识广。留学英国期间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派的影响,使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唯美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徐志摩十八岁那年,父母给他安排了一桩婚姻。在那个婚姻只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徐志摩是无法拒绝这桩婚姻的,拒绝就是不孝,如果放到现在这就是道德绑架。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命运,在选择的那一刻已经注定,最可怕的就是没有选择权,被别人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十五岁的张幼仪也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这种婚姻就像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礼物,双方都没有选择权,让我想起了鲁迅和朱安。封建婚姻观葬送了多少人的终身幸福,双方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在婚前看了张幼仪的照片,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就逃婚了。过了几天,又被父亲抓回来,强行完婚。他对张幼仪的嫌弃和不满是表露在脸上的,新婚之夜对这个妻子便是冷淡与厌弃,这让张幼仪嫁入徐家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丈夫的疏离。</p><p class="ql-block">婚后没几天,徐志摩便返回学校继续读书了,天津、北京,甚至美国,后来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两个人之间关系疏远是从身体到心灵仿佛都隔着万丈沟壑。</p><p class="ql-block">而张幼仪以妻子的身份在家中照顾着徐家父母,尽着一个儿媳妇的责任。徐志摩给家中的父母写信,但从来都没有提过张幼仪,似乎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家中还有一个妻子。</p> <p class="ql-block">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思想的变化让他有了追求新的婚姻生活的想法,那一桩原本就充满了嫌弃和不满以及封建礼教的婚姻分崩离析就是一瞬间的事。因为双方几乎没有感情,即使有了孩子,那也是为了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冷漠冷到了冰窖里,甚至在张幼仪怀第二个孩子时就提出离婚,张幼仪对他说:堕胎是会死人的,徐志摩说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了吗?就这样逼着张幼仪和他离婚,以至于张幼仪没办法做决定,求助自己的哥哥,哥哥心疼她,让生下来自己养。怀孕期间孩子就被抛弃,致使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幼年夭折。让这个可怜的孩子也成为他们婚姻的牺牲品,这是徐志摩欠下孩子的债。徐志摩因此背上了负心汉的骂名,但我觉得这一桩婚姻不是徐志摩的错,它是时代的产物,他刚好生活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婚姻不能自主,两个人之间也没有感情,对彼此都是一种煎熬和折磨,与其痛苦一辈子,不如早早结束还双方自由。1922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徐志摩也成为近代中国为了追求自由婚姻而挑战封建婚姻制度的第一人,这样看来,他的离婚也是有开天辟地的意义的,毕竟他接受的西方教育就是自由与浪漫,他就是这样爱就爱的热烈,不爱就毫不掩饰。婚姻虽然结束了,但责任和义务没有结束,是孩子的父亲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允许分离,允许退场,允许不欢而散,允许一别两宽,各生喜欢,但凡允许退出,武大郎都不会被毒死。婚虽然离了,徐志摩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徐父分给了张幼仪三分之一的徐家财产,认张幼仪为自己的干女儿,允许她一辈子都住在徐家。这些都是张幼仪该得的,他们的孩子夭折才是他为人父之过,孩子没有错,他毕竟是你的骨肉。</p> <p class="ql-block">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是徐志摩的创作高峰期。《再别康桥》、《翡冷翠的夜》都是在那时有名的诗。徐志摩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爱情、理想与现实的探索和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1921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认识了林徽因。徐志摩和林徽因相处的那段日子是惬意的,他们在康河的柔波里谈诗歌、谈济慈、谈雪莱;他们在剑桥浪漫和古典的怀抱里,谈艺术,谈美学;他们恣意地畅游在文学和音乐的海洋里,海阔天空的谈人生,谈理想。</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深深地迷醉在了林徽因那双充满灵性的眼睛里,他知道,她是懂他的,懂他的理想和抱负,懂他的一往情深。徐志摩认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和灵魂知己。他的爱是热烈的也是勇于表达的,一首首情诗像丘比特的剑一样射向林徽因,可以确定林徽因也是爱他的,因为他是那么才华横溢。但是林徽因最后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曾出现,我还是原来那个我,虽然孤独,但并不孤单,你来时携风带雨,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红豆有毒,却代表相思,后来才知道,相思入骨,再无药可治,有一种幸福叫有人惦记,有一种牵挂叫深秋珍重,原来遇见真的有两个名字,一个叫缘分,一个叫劫数。”</p><p class="ql-block"> 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徐志摩是一个为爱和浪漫痴狂的人,与他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他的爱一般人是难以招架的,可林徽因是学建筑学的,她理智而又聪慧,后来她说:徐志摩喜欢的是自己心中完美而浪漫的林徽因,现实中的林徽因,也有缺点。所以她选择和梁思成结婚。</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对徐志摩的打击非常大,得知消息后他写到:“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他的心碎是可想而知的,毕业后徐志摩立即回国。</p><p class="ql-block">1924年,在北平的一场舞会上,徐志摩与陆小曼偶然结识。当时陆小曼的丈夫王庚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出差,陆小曼已为人妻,没有继续上学,也辞去了工作。与此同时,徐志摩已经和张幼仪离婚,又经历了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情感挫折,陆小曼家境优渥,十六岁便精通英法双语,不仅钢琴弹得好,国画也相当精妙。在圣心学堂就读期间,十七岁的陆小曼因气质出众,还被校方推荐进入外交部参加翻译和接待工作。而后,她凭借美丽优雅、知性大方的个人形象,迅速成为京城名媛,她的美丽和气质也吸引了徐志摩,两个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正是应了那句话:我爱你时即使你是别人的妻子,我依然爱你;我不爱你时,即使你温顺的像只猫我也嫌你掉毛。</p><p class="ql-block">与陆小曼的相识,恰好满足了徐志摩追求灵魂知己,寻找一个和自己思想和心灵高度匹配的人的心愿,两个人都才华横溢、琴瑟和鸣、举案齐眉,一拍即合。只是陆小曼从小生活奢侈,追求物质高配,给以后他们的经济带来巨大压力,迫使徐志摩兼职了几个高校的课程,来回奔波。一个人选择了和谁结婚,就背负了他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后来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样看来,这句话是写给陆小曼的。</p> <p class="ql-block">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两个相爱的人为了在一起,不惜一切代价。徐父坚决反对,认为陆小曼是一个交际花,以至于到后来闹到徐的父母跟随他们承认的儿媳妇张幼仪住到了一起,事实证明徐父的担心是对的。</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生活起初是充满甜蜜和浪漫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首先,陆小曼自幼娇生惯养,花钱没有节制,而徐志摩为了满足她的物质需求,不得不身兼数职,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陆小曼的消费习惯和徐志摩的财务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人经常因为财务问题发生争执。此外,徐志摩的父母对陆小曼并不满意,这导致他们与徐志摩的关系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夫妻之间的矛盾。陆小曼的某些行为,如吸大烟、购买奢侈品,也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婚姻的紧张。徐志摩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不得不频繁更换工作,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持续的争吵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婚姻破裂。</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家的女人,花钱不加节制,没有计划,把男人辛苦挣来的钱都拿去嚯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让自己的男人身陷经济危机,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这一点在他们结婚前徐志摩的父母早就看到了,那时的徐志摩,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阻,最终导致徐志摩为了挣钱到处奔波。巨大的生活压力,粉碎了徐志摩风花雪月的梦想,他也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他多次劝说陆小曼,一定要节约。</p><p class="ql-block">可陆小曼非但不改,反而怒气冲冲地质问徐志摩:“既然养不起我,为何当初还要娶我!”一句话,让徐志摩哑口无言。</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大雾天气导致飞机撞上开山,最终坠入山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三十六岁的一代诗人就这样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中国文坛巨星陨落,损失惨重,如果他还活着,还会写出多少让人心动的作品,如果他还活着,会留给我们多少不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从表面上看,徐志摩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才搭乘飞机回北平,但他在北平呆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南京?就是因为他在南京大学还兼职。都是为了满足陆小曼的个人开销才身兼数职,拼命赚钱。这样的悲剧,在他选择陆小曼的时候就已注定。婚姻大概都是一场赌注,赌赢了幸福一生,赌输了满盘皆输,甚至还要连累自己的父母。现在的年轻人,也是看透了这一点,不婚主义才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得知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她心急如焚、悲伤不能自已。她对徐志摩的去世感到深深的哀痛,徐志摩的去世对林徽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甚至差点因为悲痛而晕厥。林徽因的这种反应,折射出她对徐志摩深厚的感情和无法割舍的怀念。</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徐志摩,林徽因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她让梁思成从飞机失事现场带回一块飞机残骸,并把它挂在家中。这块残骸对林徽因来说,不仅是徐志摩的象征,也是她对徐志摩深切怀念的体现。她日日与这块残骸相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此来表达她对徐志摩无尽的思念和哀悼,也成为了她对徐志摩爱情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告别了娱乐场所,也不再浓妆艳抹,她整日素衣玄服,并开始整理徐志摩的遗作。</p><p class="ql-block">陆小曼也是在为自己赎罪,虽然她从不去辩解外界的流言蜚语,但她内心是自责的,她甚至曾哭着说:“是我害死了志摩!”</p><p class="ql-block">陆小曼的前半生轰轰烈烈,后半生归于平凡,她读书、作画,终究活成了徐志摩曾期待的样子,只可惜,她的摩再也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他的爱人用死才换来她的醒悟,但已经太迟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活着的时候请好好珍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再好的爱情,生活也是要回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把浪漫的爱情当做婚姻的本质,才一味追求爱与浪漫,他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的选择买了单,今天,我们再读一代大师,为他的英年早逝心痛如绞,也应该在此吸取教训。我们在怀念一代诗人的同时,也懂得了婚姻是一个多元化的需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满足另一个人太多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周国平先生说: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要在一个人身上满足所有的愿望,到头来只有鸡飞狗跳。我们总喜欢追求完美,事实上世间万物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允许别人不完美,更允许自己不完美,万事只求半称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让我们再次怀念一代伟大的诗人——徐志摩。</p> <p class="ql-block">宋桂梅:耀州区寺沟镇阿姑社村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耀州区作协会员,铜川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初中英语教师。爱好写作、书法。文章多见于铜川地区网络平台:《铜川文苑》《沮水微澜》。主要作品:《父亲和他的土地》、《母亲是我的保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