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那列阵而出的蓬莱人

桃源水含烟

<p class="ql-block">题记:钩沉历史,在地平线下探寻真迹,就像挖掘宝藏一样,会打开纵深,遇见惊喜,颠覆曾有认知,活起来的历史和人物,总能给人新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家中二爷爷曾闯过关东,据说到过海参崴,后来爷爷奶奶去世早,他带一身武功,回家主持家务,盖了一座当时质量不错的房子。他送年仅13岁的侄子参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转战南北。晚年,二爷爷留着白胡子,爱搬个小板凳儿,坐在门口,路过的小孩都怕他。89岁那年,他离开人间,叔叔带回三百元,按照乡间习俗,为老人家隆重送别。基于这种渊源,一直对蓬莱人闯关东历史有所关注。</p><p class="ql-block">山东人闯关东,是中华民族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岁月长久的迁徙,先后有800万人,为了生存,留在东北那片幅员广阔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当年从登州府走出的蓬莱人,为了生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白山黑水的残酷环境中,开疆拓土,顽强生存,他们身上根植登州府的武脉侠义,桑梓地的忠厚善良,渤海滨的府学文化基因,于生生不息繁衍中,在那片神奇的热土上,演绎出蓬莱人波澜壮阔的生命传奇。</p> <p class="ql-block">说到闯关东蓬莱人,首先想到民间流传已久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最近在曾就读辽宁省北镇高中,现从事医疗教育工作的秦曼女士《那座破庙与我爷爷的发家史》文章中,得到真实印证。</p><p class="ql-block">当年秦曼的大爷爷和爷爷,因山东连年灾害,从登州府一路要饭,来到奉天省广宁府盘蛇驿,在一座村边破庙中落脚。有一天打工回来,看见一位中年女人,满脸泥土,衣服破烂,奄奄一息倚在庙门,忠厚善良的兄弟俩,赶紧扶进庙里,做上一锅热气腾腾玉米糊糊,然后为其到处打听土方治病。直到有一天,庙周围站满荷枪实弹士兵,哥俩才知道,一念善举,他们的人生要时来运转了!因为他们救的中年妇人,是近代史叱咤风云的准“东北王”,国民政府军中将冯麟阁的原配夫人,著名爱国教育家、东北大学校长冯庸的亲生母亲。</p> <p class="ql-block">人都说:“山东出响马,东北出胡子”。</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北大地狼烟四起,盗匪横行,冯麟阁凭出道早,讲义气,成为辽西地区著名绿林豪杰。当时,冯麟阁经常到张作霖当小伙计的大车店入住,看张作霖人小聪明,经常给他讲绿林好汉故事。</p><p class="ql-block">冯麟阁曾助日抗俄,为“讨俄义勇军”首领,俄国人便派骑兵长驱直入,直接杀到他的老家,冯麟阁妻子在兵荒马乱中,逃难来到蓬莱弟兄俩住的破庙里。</p><p class="ql-block">当冯麟阁接回原配妻子后,立即批给蓬莱秦氏兄弟八挂胶轮大马车,一人四辆,还有数量不菲的大洋,兄弟俩用这八挂马车,贩卖冯家垄断的盐和洋油生意;用大洋购买土地,几年后买下盘蛇驿整个一条街,那条街就是当年有名的秦家街,(现辽宁省北镇市吴家镇盘蛇村)后来秦家老大抽大烟败光家业,弟弟继续辛苦经营。解放后,哥哥被划为贫农,弟弟被划成地主,命运万花筒的转动,也是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冯麟阁儿子冯庸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待秦氏兄弟一直不薄,他是国民政府空军中将,后变卖父亲北镇资产,建立冯庸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文武兼修西式化大学,唯一完全免费的大学,东北大学前身。</p><p class="ql-block">说到东北大学,接下来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接手冯庸东北大学校长,(校训“知行合一”为他所题)奉天省省长,东北民族工业奠基人,奉系军阀“财神爷”,蓬莱人王永江身上,进入我们故事的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是个有手腕的人,他借助袁世凯势力,软硬兼施,将“老大哥”冯麟阁玩弄股掌之上,嬗变成新一代枭雄“东北王”。</p><p class="ql-block">按说,张作霖军事谋略上,不如吴佩孚,权谋上不如段祺瑞,学问上不如孙传芳,但他两次问鼎中原,成为海陆空大元帅,代北洋政府行使最高统治权。</p><p class="ql-block">在张作霖崛起过程中,王永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王永江(1871—1927),家人闯关东从蓬莱落户金州,即现在大连市瓦房店,爷爷叫王作霖,父亲王克谦,从货栈伙计,做到账房先生,后来在金州南街,开一家“永庆和”货栈。王永江自小聪颖,酷爱读书,光绪十四年,王永江在金州书院,县试第一名。早年中秀才,后进学优贡。他和弟弟王永潮,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p><p class="ql-block">他学识渊深,通《周易》,著《易原窥餘》;通医学,著《医学辑要》;通兵法,著《阴符经注》;通经学,著《类编论孟》;通文学,著有《铁龛诗草》。</p><p class="ql-block">当年沈阳流传一个说法:“王永江进帅府—高人一等”。王永江曾被好友袁金铠,举荐辽阳警务学堂教师,又被当时东三省总督,后来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赵尔巽发现,推任奉天省民政司使(财政局长),遭张作霖反对,赵尔巽见事情僵持,授意王永江主动一些,王硬着头皮进了张府,却空着两手,张作霖没有接见,王永江随手在桌上写下一首讽刺诗:“士元竟以酒糊涂,大耳如何慢凤雏?才得荆襄宁志满,英雄通病是轻儒!”当晚辞职回金州。</p> <p class="ql-block">1916年4月,张作霖成为奉天督军,开始重金聘用人才,袁金铠再次向张作霖进言:“永江乃天下奇才,将军幕下诸君无出其右者。”张这才隆重邀请王永江进帅府,任命他为奉天省警务处长和沈阳市警察厅厅长,这位东北“最强大脑”,在随后奉天省长、警察厅长、东北官银号督办任上,办工厂,修铁路,建学校,铁面无私,按章办事,不惜与张作霖拜把兄弟汤玉麟闹翻,从此奉天省填补财政亏空,经济稳定,政通人和,财库充盈。</p><p class="ql-block">没有了后顾之忧,张作霖野心开始膨胀,他要问鼎中原,一统天下。1924年,东北陆军总人数达到25万,组建了海军、空军,军费支出达到一亿多元。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永江焦急上火,一度“左目失明,心脏漏血”。</p><p class="ql-block">他提议,停止战争更好建设奉天省,实行“先民主义”,但张作霖扩张势头已无法避免,也与王永江经世济国理想渐行渐远,而此时主张“先军主义”的杨宇霆,又在不断催促他买枪造炮,王永江对杨宇霆说:“这样下去,不过一年,即自索于枯鱼之肆也,不速图挽救,危险即在眼前!”</p><p class="ql-block">而这一次,张作霖站到了杨宇霆一边,王永江无计可施,愤而辞职,从此闭门谢客,不再关心东三省事务。张作霖先派儿子过来,后自己亲自登门,都吃了“闭门羹”。平定郭松龄叛乱后,连续征战的东三省财政紧张,物价飞涨,民不聊生。1927年6月21日,王永江在日记中写道:“张雨亭在北京就任民国海陆空大元帅,人之将死,张作回光,此之谓也。”</p> <p class="ql-block">他眼光深邃,洞察时局幽微。1913年袁世凯通令全国选拔人才,42岁的他受奉天推荐;他支持孙中山北伐,时任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后日本首相吉田茂曾回忆:在他面前,你会感到害怕,因为那双眼睛会直透你内心深处;他百计拖延,迟迟不肯兑现包括承认21条在内的“日张密约”;和张学良一起,聘任梁漱溟、章士钊为东北大学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做建筑系主任和教师,创立第一个建筑系专业;抗战期间,蒋介石召见软禁中的张学良,询问王永江的财政方略;傅斯年拟撰写《民国史大纲.循吏传》,他位列第一。</p><p class="ql-block">他反对穷兵黩武,逞兵争雄,才比萧何赵普,可惜张家父子不是刘邦赵匡胤。</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1日,王永江在金洲病逝,享年56岁。临终前,他“犹犹念未见东北大学毕业生为憾!”噩耗传来,东北大学者金毓黼惋惜:“斯人不起国无寿,太息南州失一王”,被称为“当代有数人才”。</p><p class="ql-block">张作霖在行使北洋政府最高统治权期间,绞杀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而李大钊秘书,正是中共北方局早期领导人、北京市委书记黎天才,这为我们的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黎天才(1900—1961)原名李经天,字渤海,蓬莱刘家沟镇乌沟李家人,他的老爷爷李延举是江南参将,曾受皇帝敕碑表彰。</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左翼青年,针对当时中国各军阀、各党派、各阶层深入剖析,于1919年写出《中国到何处去》政治檄文,旗帜鲜明提出:“中国是一块洁净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必纠缠于思想立场,谁会治国谁是好汉!”拳拳民族救亡之心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作为北大学生,最终他站到中共党的立场方针上,他是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协助李大钊工作,1923年由高君宇、何孟雄介绍入党。</p><p class="ql-block">中共北方党组织曾有前后“三巨头”,前为李大钊、罗章龙、张国焘,后为黎天才、韩麟符、王振冀。作为中共北方局重要领导人,他曾任北京市委书记、宣传部长,也是领导中共第一次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的骨干。</p><p class="ql-block">后来他被京师警察总监陈兴亚捕获,入狱遭受双重意外,外边的胡鄂公、杨度弃他南下,里边同案新任市委书记王某很快出卖他,因为他曾写过《关于北平市民运动》的报告,被北京当局编入李大钊案“苏联阴谋文证”中,张作霖认为他是人才,留在北平公安局政训部任秘书兼宣传科长,从此,他投奔奉系,改名黎天才。</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掌握大权后,他渐被重用,成为张学良心腹和谋士,主持东北军系统情报网。1931年1月,“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成立,他任“非委”特别委员,成立“非委”东北军支部,后“北方非委”遭到破坏,“非委”骨干韩麟符、李希逸等被捕,张学良将案件,交给黎天才审办,他暗中把他们全释放了。</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侵略中国后,面对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吴佩孚对着张大骂:“军人最大实力就是个死,你这样下去,你老子的棺材都要竖起来了!”于学忠私下对人说:“要是吴帅不退位,哪有蒋介石他们这帮人如此折腾。”而此时的黎天才,开始潜移默化做张学良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黎天才最隐秘的身份,就是中共“非委”东北军支部负责人,他利用这个身份,逐步成为“西安事变”重要推手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介绍与黎天才有关的一个人—潘文郁,他是我党早期理论工作者,中国《资本论》最早翻译人之一,党的六大驻莫斯科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布尔赛维克》杂志副主编,1930年被捕入狱,黎天才将他保释出来,推荐到张学良身边。他向张学良灌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最后被蒋介石发现,派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前来“监斩”,逼迫张学良将其枪毙,张苦求未果,成为心底隐痛之一。解放后,周总理说潘“有重大贡献而过早牺牲”,专门批示对潘文郁家人给予照顾。</p><p class="ql-block">有了潘文郁对张学良的思想启蒙,时任东北军政训处少将副处长黎天才,就经常暗中劝导张学良坚决抗日:“做狮子,不做绵羊。”</p> <p class="ql-block">1936年秋,西安已是山雨欲来。</p><p class="ql-block">10月22日,蒋介石飞抵西安,黎天才前去阐述张学良、杨虎城主张,蒋介石说:“数年来,我一直把你看作我的同志,是我的学生。”接着严厉谴责张学良主张,并质问:“到底是张学良影响了你,还是你影响了张学良?”</p><p class="ql-block">黎天才回去将谈话情况报告给张学良,张听后说:“你不是一直劝我做狮子,不做绵羊吗,我现在就答复你,从今天起,我要做狮子了!”</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授权黎天才,负责整个行动宣传工作,黎天才迅速完成通电草稿,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救国八项主张“张杨通电”,西安事变当天向全国发出。</p><p class="ql-block">事变后赶来西安的周恩来,赞许通电中提到孙中山说法那一条,得知是黎天才是通电起草人,说:“很好很好,幸好你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12月30日,当黎天才代表西北三方探视张学良,当即遭到扣押,戴笠说:“天才兄恢复自由,一时难以办到。”原因乃“最高当局怀疑你有暗中鼓动之嫌。”</p><p class="ql-block">事变后,蒋的《西安半月记》出炉,开篇“痛彻训诫”第一人,又是黎天才,因为日记入选民国中小学生读本,他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他开始与共产党人联络,上海解放前夕,配合政府秘书长茅以升,布置保证水电、交通及档案保存工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过静安区抗美援朝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55年,黎天才被捕入狱,罪名“叛徒、反革命”,实际是受潘汉年案株连,1958年被判无期徒刑,1961年8月7日,病死于狱中。1981年上海市地方法院撤销原判,予以平反。</p><p class="ql-block">黎天才一生是复杂的,作为北方局党的领导人之一,他付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西安事变”推手之一,他起到过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共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在未刊用回忆录中说“黎天才为人有才干,亦有文采,工书法,书宗北魏。”</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研究学者张魁堂先生说:“在张学良身边,黎天才是唯一主张造蒋介石反的人。”</p><p class="ql-block">而我心中悄然唏嘘,蓬莱名人中,晚年境遇不济者,黎天才又是一个范例。</p> <p class="ql-block">1930年12月6日,当“西安事变“爆发时,时任甘肃省主席于学忠将军,同时发动“兰州事变”,与“西安事变”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说起于学忠和张作霖父子俩关系,需要从于学忠父亲于文孚说起。清朝年间,蓬莱于家庄村于文孚,是清朝著名抗日将领宋庆麾下一位副营长,被官府通缉的张作霖在其手下当过兵。后来,吴佩孚27军军长于学忠,在吴归隐之后,遵其嘱托,转到张作霖门下。张学良一见于学忠,便视为知己,于学忠逐步成为东北军主要将领。</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于学忠带领51集团军,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淮河保卫战中,他与爱国将军张自忠携手,战场上满身血污,誓死不退,让日军付出近4000人的代价,未能越淮河半步;在任平津卫戍区司令期间,对日态度强硬,他警告日租界:“如日军不停止挑衅,我军即向日租界开炮!”何应钦与日本签订的《何梅协定》,其中内容之一,就是让于学忠下野。</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机场写下手令:去南京期间,东北军由于学忠统辖。解放战争中,他成为爱国将军,这些史料都有翔实记载,今天我们来说一点,大家可能不知晓的事儿。</p><p class="ql-block">于学忠原配夫人张学绘,是我小学老师张大香的姑奶奶,蓬莱北沟镇宋家店村出生,据说少女时代的学绘,姿色并不出众,一日她和村中姐妹们,结伴到河边洗衣服,恰好一算命先生路过,当他眼光落到相貌平平的学绘身上,忽然眼前一亮,随口念叨一句:此女日后必为将府夫人,把个小姐妹们惊讶地张大嘴巴将信将疑。</p><p class="ql-block">村里张家子弟,有不少跟随将军参加抗日,其中张本枝作为上校团长,在鲁中抗战中阵亡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赠少将。</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姐嫁到于家庄,她家门前不远,就是于学忠在家族旧居上,扩建的“立德小学”。当时是宋家店妻弟张学仁、张学义和堂弟于学德,三人共同监工。我时常在立德小学高大院墙外转悠,仿佛依稀看到硝烟弥漫战场上,将军身先士卒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期间,于学忠辖下第十纵队王尚志部,曾接应救出潍县集中营,日军关押的美国人恒安石,后来的恒安石,成为继司徒雷登之后,第二任中国驻华大使。</p><p class="ql-block">蓬莱人忠诚守信,重视私人情谊的性格,在于学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张学良被监禁后,留下战马,于学忠一直指派专人喂养,期待主人回来;他曾说:我现在不能公开反蒋,我要以东北军最后的筹码,来换取张副司令的命;解放后,总理根据他的贡献,给他安排更高的职务,他说不用了,这样可以让张学良将军,在那边心里平衡一些。</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于学忠政治洞见、军事智慧、道德品性,都在张学良之上,但他一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无有二心,也许这就是蓬莱人,容易被人倚重和重用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在东北军阀势力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东北“铁路之父”,京奉铁路局局长曾荫槐,蓬莱人潘钟文曾担任他的智囊秘书,并借用其影响,营救周恩来和邓颖超,顺利参加莫斯科党的六大。</p><p class="ql-block">潘钟文是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领导人之一,当时的北京学联副主席,与罗隆基、闻一多、杨振声一起,成为运动中的风云人物,著名的《废除二十一条》就是他宣读的,这在清华校史上有专门记载。</p><p class="ql-block">清朝年间,山东旱灾,潘钟文先人举家从蓬莱,踏上闯关东逃荒之路,在山海关外宁远州搭盖窝棚,开荒种地,此为“潘家窝棚”之肇始,也是今日“潘家胡同”前身。</p><p class="ql-block">潘钟文父亲潘震轩是武举人,生有弟兄三人,潘钟文因为读书优异,被称为“潘三先生”,1914年,潘钟文进入南开学校学习,是南开《励学》杂志主编,与丁二班周恩来是好友。</p><p class="ql-block">离开南开后,带着校长张伯伦推荐信,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是清华建校以来,首位录取的东北籍学生。“五四”运动后,他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并继续攻读博士。1923年父亲去世,中断博士学业回国,受孙永江之邀,进入东北大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潘钟文儿子潘幼文回忆说:父亲曾任东北三省交涉总署交际处处长,参与办理与日本、苏联、美国、英国外交事宜。在任职常荫槐秘书期间,周恩来与邓颖超被东北特务发现并追踪,他在现场对常荫槐打电话:“周恩来是我在南开学校的同学,这个人将来会大有作为,我们不但不能抓,还要暗中保护,送出路界。”常荫槐听此就顺水做了个人情:“好,就这么办吧。”借着这个“令箭”,帮助周恩来夫妇成功脱险。</p><p class="ql-block">1936年,因为在他主编的《改进专刊》上,发表颂扬吉鸿昌将军长城抗战事迹,被后来的亲日局长开除公职,潘钟文来到天津,入职成为时任天津市长张自忠将军的秘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潘钟文于1957年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1974年4月14日,潘先生在天津辞世,享年78岁。</p> <p class="ql-block">日月之下,沧海横流,岁月长河会冲刷出历史真迹。回望奉系军阀崛起过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家乡蓬莱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永江的财政支柱,黎天才的启蒙引领,于学忠的披肝沥胆,潘钟文的渊博学识,在东北军骨骼构成中,注入着新鲜血液和能量,再看杨宇霆、常荫槐被杀,郭松龄叛乱,忠诚担当,高下立分。没有蓬莱人这“半壁江山”,张氏父子的人生,能否走出今天的轨迹,真是未为可知。蓬莱人在奉系军阀中,发挥的历史性作用,注定不会被岁月风尘甄没。</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革命军中将,蓬莱人周光烈曾说过一句话:自戚继光之后,蓬莱人就是专杀倭寇和鬼子的!</p><p class="ql-block">戚继光征战南北平倭扫寇,陈其学修长城守长城北国戍边,宋庆忠贞报国壮怀激烈,吴佩孚众横椑阖沉毅不屈,他们匡扶社稷,应运而出,英勇威猛,忠义天成,列起阵来,就是气吞山河的钢铁方阵!</p><p class="ql-block">这文武兼备威震四方的精武一脉,抗战时期,登州府的后人们又在白山黑水间,薪火相传沉积升腾。</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一位老道长脱下道袍,挺身而出,毅然下山,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他就是当时东北家喻户晓的老道长,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二路军、第三十七路军主要创建人田心斋!</p><p class="ql-block">田心斋,字信良(1875—1932)生于蓬莱一个小渔村,民国初闯关东,来到当时辽宁北镇县闾山老爷岭,在圣清宫出家为道。他身材魁梧,精通武艺,道行高洁,1929年任北镇县宗教联合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他与张有涛、于会川等人一起,组织抗日义勇军,总人数达到1万人,在十二路军发展壮大后,又与杜成栋、陶洪飞创建第三十七路抗日义勇军,被称为“极具热忱的抗日道长”</p><p class="ql-block">日军视闾山地区抗日军民为眼中钉,多次疯狂扫荡,但损失惨重。1932年,田心斋再次去北平筹集战备物资,被日本密探得知,在他从盘锦沟帮子火车站下车时被捕。一个多月的严刑逼供,田道长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拷打激烈时,他高唱岳飞的《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日军最后无计可施,于10月19日,将其杀害于沟帮子南机场,就义前他还在高喊:“要抗日就不怕死!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p>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烈士陵园内,有一颗抗日将军的颅首,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p><p class="ql-block">汪雅臣(汪景龙)幼年丧父,随母亲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县,“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双龙队”,在五常县南山密林中,与日军开展抗日游击战。1934年,他联合五常一带抗日武装和群众700多人,成立抗日救国义勇军,被推举为首领。</p><p class="ql-block">1935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8年中,共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击毙击伤日伪军2000多人。1941年1月29日,因叛徒告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战斗中,他胸部中弹,壮烈殉国,年仅30岁。头颅被日军割下,后与杨靖宇头颅一起,存放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供后人拜谒。</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五常县将沙河子镇蛤蜊河子村命名为“双龙村”,将五常镇南北大街命名为“雅臣大街”,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根据他的英勇事迹,拍摄制作城20集电视连续剧《红雪》,2014年,汪雅臣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在资料中,没有查到白世维是怎样来到东北抗日打游击的,只知道作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他在东北抗日义勇军中,担任第二十七支队司令员。</p><p class="ql-block">白世维生于1909年,从小习武,精通武术。他志醇行敏,豪爽豁达,胆大心细,枪法准确,应中统北平站站长陈树澍之邀到北平,成为中统外勤特工。</p><p class="ql-block">北洋军阀瓦解后,原湖南总督张敬尧,藏匿大连日租界,1932年,投靠日本刚成立的“满洲国”。当时,日本准备实行“华北新政权”计划,意欲将山东、河北、山西等六省独立。张敬尧被日本人任命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带着700万经费,潜入北平六国饭店,准备拉拢收集旧部,策反当地守军,蒋介石知悉后立即下令:“张逆立即制裁,消弭祸事于无形。”</p><p class="ql-block">白世维接到任务后,当即表示:“世维受国家栽培,为国除奸,义不容辞!三粒子弹,两粒对付张敬尧,一粒留给我自己!”</p> <p class="ql-block">六国饭店当时在东交民巷使馆区,有法外治权,日本人包有12个房间,防范甚严。白世维和军统天津站站长王天木住在二楼,当他们准备到三楼找张敬尧时,在二楼拐角处房间里,正好看见张的身影,王天木使了下眼色:“就是他!”,随即下楼,白世维推门而入,张敬尧猛地转身,白世维抬手就是两枪,枪枪爆头,然后从容不迫,坐上接应他的汽车,扬长而去,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p><p class="ql-block">张敬尧枪击事件,当时轰动全国,对准备投靠日本人的北洋军阀和政客,以及山东韩复渠、冀南石友三等与日本有勾连的割据势力,起到强大震慑作用。当时六国饭店4楼,还住着北方5省司令孙传芳,也在打与日本人勾连的算盘,第二天,孙赶紧悄无声息离开。</p><p class="ql-block">刺杀成功后,国民中央军事委员会奖励白世维三十万元,据白世维侄子,北京民革东城区副主任白冠军回忆说:当时伯父坚辞不受,唯一希望到陆军大学深造,何应钦专批:“白世维同学免考保送陆军大学深造”。军校毕业后,他参与策划刺杀汉奸石友三行动,利用川岛芳子性格弱点,救出不少抗日志士,后任北平警察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26日,白世维在美国病逝。</p> <p class="ql-block">《白山黑水,列阵而出蓬莱人》主要文字,其实早已写成,但心里一直感到欠缺点什么,我仿佛隐约在等一个人,等待他的到来,把心中那份欠缺圆满。就在前几天,黄爱杰博士创建的蓬莱历史文化爱好者群,进来一位吉林作家陈久全先生,我忽然知道我在等什么了,我在等登州府大忠祠,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陈氏家族,迁往吉林大安伯都纳那一支经历,也许这是闯关东先辈们,冥冥之中的帮助和召唤吧。</p> <p class="ql-block">蓬莱大忠祠,穿越明清和民国,在历史星空下,一直静静矗立在登州府大地上。明朝“靖难之役”,刚直不阿的陈迪,作为朱元璋钦点的顾命大臣,朱允玟的礼部尚书,在朱棣篡位时,毅然决然写下《赴难之约》,当面指斥朱棣:“背祖欺侄,谋权篡位”,朱棣拍案而起:“我灭你三族!”陈迪屹立不动:“任杀任剐!”陈迪6子7孙等30多人被杀剐,宗族亲戚180多人被流放。</p><p class="ql-block">奶妈芮娘将陈家刚生下5个月的7子陈珠,藏匿水沟,后辗转来到登州府,这死里逃生的一缕血脉,经过繁衍生息,再次成为万历皇帝赐联的:“南邦尚书宗伯府,东海世臣司马家”、“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的登州望族,走出三世祖南京应天府尹陈鼎,四世祖南京刑部尚书陈其学、南京大理寺卿陈梦铳,中国最后一位“状元”陈命官,这组家族群像,把600年来充满正义尊严、苦难悲怆的生命传承和不屈精神,辉映在蓬莱城里,那七座象征荣耀的家族牌坊上。</p> <p class="ql-block">1889年,登州府大忠祠后人陈命初、陈命恭、陈命允三兄弟,遵照父亲陈竣垣生前嘱托,为避战乱,迁徙东北伯都纳。(今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p><p class="ql-block">避过了甲午战争,19世纪30年代,东北又沦陷为日本人的殖民地,陈家人再一次迸发出,家族生命深处的抗争基因,革命先驱陈矢平,带病投入东北抗联联军的战斗,陈氏后人很多牺牲在抗击日寇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p><p class="ql-block">陈矢藩(刘芝明),父亲陈命显,闯关东到盖洲,早年日本留学,1929回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安参加革命。1942年,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作为中央党校教务长兼延安平剧院院长的他,组织创作演出《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被毛泽东誉为“旧剧革命划时代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结束后,陈矢蕃挺进东北,任鞍山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市长,后任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他配合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领导支持周立波、刘白羽进行《暴风骤雨》、《红旗》等作品创作,周恩来也高度评价京剧《雁荡山》,说它“为京剧武戏开辟了一条道路”。</p> <p class="ql-block">家族基因是遗传密码的本源,承继在骨子里的基因,会引领一个人,在性格学识、人生选择等方面,生成与父辈祖先相通相融的轮廓。</p><p class="ql-block">1952年末,陈矢蕃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参加由贺龙任团长,他任副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受到金日成接见。</p><p class="ql-block">1962年,他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代理书记,这时候,忠诚正直贤德勤勉这些优异基因,助他逐阶向上,完成他与始祖陈迪,基本一样的官阶人生,这些基因,在官场上,总会遇到野心阴谋尔虞我诈的天敌,这其中的碰撞较量,又会嬗变怎样的命运?族人陈鼎与太监刘瑾过招后,落狱三个月;陈其学与严嵩交手后,被发配边疆戍边。这一次,陈矢蕃又会遇到何种际遇?</p><p class="ql-block">1965年“文革”开始,江青一伙为陷害周总理,把矛头直指“七七事变”后,周总理营救身陷国民党南京监狱里一大批老干部事件,陈矢蕃被关进文联地下室,遭到非人的迫害,为了总理和老干部们的政治清白,在是大非原则面前,他刚直不屈顽强抗争,坚决抵制“叛徒”的污名,终在1968年3月6日凄惨离世。去世时,“浑身是伤,鼻梁塌陷,两腿迎面骨全部青紫,还有烟头烫伤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而“1968”这个年份,忽然在我心底触痛了一下,早年跟随舅父闯关东到大连的著名作家杨朔,不也是在这一年,被“四人帮”迫害自杀身亡的么。</p><p class="ql-block">天理昭昭,因果循环,1979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陈矢蕃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同志送了花圈,彭真、胡耀邦、薄一波、陆定一等参加了追悼会。</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人的命运随时代起伏变化,但家族特有的文化和气质,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登州蒋氏,自江苏宜兴迁来登州府,承袭登州指挥佥事和千户10世以上,被封为“怀远将军”3位,“武德将军”7为,蒋山扶危济贫,建“蒋家桥”给人方便。</p><p class="ql-block">登州“孔德之乱”,蒋氏家族8人殉难,蒋君佐一支逃难来到辽宁盖州。</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名曲《苏武牧羊》,歌词写得凄婉悲壮,在国家遭遇外族入侵,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激励国人为捍卫国家和民族气节顽强抗争。这首歌一出,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百年不衰。</p><p class="ql-block">它的词作者,就出自盖州蒋氏后人,著名教育家蒋荫堂,祖居登州府蓬莱县蒋家桥,是蒋一佐第9代孙。1923年4月6日,蒋荫堂先生去世,追悼会上,张作霖派员参加,众人合声唱起《苏武牧羊》。</p><p class="ql-block">据盖州蒋氏后人蒋堔恭考证:登州府蒋氏,浙江慈溪蒋氏,共有一个祖宗:东汉名将蒋横第九子蒋澄。</p> <p class="ql-block">蓬莱人闯关东,忠诚信义诚乐善好施故事俯拾皆是。</p><p class="ql-block">单拿北沟镇来说,吕冯村吕人国,十几岁闯关东,给一个美国人看孩子,美国人回国过了几年,儿子要到中国做生意,美国人告诉儿子:“去中国,一定设法找到吕人国,他是值得信赖的人。”儿子来到关东,费尽周折找到吕人国,成立东北英美烟草公司,任命吕人国为董事长,财达三江。</p><p class="ql-block">北林院贺鸿乾,清末闯关东,在哈尔滨创办粮食加工厂,引进西方先进磨面设备,厂里火车可以进出,日进斗金,人称“哈尔滨八爷”,回来建豪宅数处,跨前后两条街,现留存姑娘的西洋风格二层绣楼。</p><p class="ql-block">西泊子村王维仲,18岁闯关东,创办东北第一家铝制品加工厂,为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后任沈阳市工商联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关东蓬莱人,还出过很多栋梁翘楚,人中龙凤。林声,前辽宁省副省长、文联主席;张贻侠,著名地质学家、前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南王街道枣林店村李前宽,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执导《开国大典》、《七七事变》和《决战前后》等20多部影片,中国电影协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赵本山,享誉全国表演艺术家,主演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家喻户晓,祖籍刘家沟镇东赵村,爷爷赵培宽,父亲赵德仁,清末民初来到东北;宋丹丹,北京艺术剧院一级话剧演员,马格庄镇铜井村人,爷爷宋仁昌,民国初期去大连,父亲宋汎后来成为北京市文联书记。赵本山和宋丹丹两村相距不到一公里,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最佳演出搭档,还有歌手孙悦等一批明星,足可以列出长长一串名单。</p> <p class="ql-block">最后让我们放松一下,共同纪念一位“国光人瑞”,世界第一长寿老人阮国长,看看他都曾经历过什么。</p><p class="ql-block">据《宽甸县志》记载:“阮国长,(1760—1924)清乾隆二十五年,生于山东蓬莱,父母早丧,幼年随伯父至金州读书,1924年寿终,享年164岁;牙齿曾三落三出,头发于74岁、130岁和140岁时,由黑便白,复始三次。”</p><p class="ql-block">阮国长生于登州府衙后街一户贫寒人家,8岁随伯父至金州读书,17岁结婚,32岁妻子身故,45岁时儿子又亡。58岁那年,腿患毒疮回到蓬莱,在胶东半岛辗转求医,过程中得到很多治病单方,回宽甸行医。1830年,祖侄阮有贞去世时,70岁阮国长又回一次蓬莱。在宽甸,他“担货负药,风餐露宿,济困扶贫,擅精儿科,故收义儿义女甚多”,他视太平哨所有孩子,都是自己的子孙。当地乡邻赋谣诵曰:“白山苍苍,鸭水泱泱,阮老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他的高寿,引起当地官员注意,1922年,宽甸知事汪翔到其家中调查,呈省府:“似此高年,洵属旷世人稀,自应给予养老金,以示优异”,省长孙永江,随命东边道各县捐赠养老金3000元(银元)</p><p class="ql-block">民国13年,(公元1924年)1月27日,一场大雪过后,宽甸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就在这天早晨,阮国长老人无疾而终,享年164岁。</p><p class="ql-block">消息传出,从长到县到省,政界要员当地名流纷纷踏雪而至,省政府赠送匾额“东陲人瑞”,省长孙永江挽联:“百六四年游戏人寰堪称人瑞,三千万众流传佳话不羡地仙”,宽甸知事汪翔题赠挽幛:“两朝七帝五总统,一百六十四春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总统: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冯国璋)</p><p class="ql-block">当时《盛京时报》报道:“官府饬发葬费,道尹寿民主祭,中华民国稀异之事”。</p><p class="ql-block">阮国长身后所遗2600元养老金,遵其遗嘱,创建阮老人学校,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名曰“步月楼”,现为太平哨中心小学(目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辽宁自此以后,有了个:“仙境宽甸,长寿之乡”</p> <p class="ql-block">自古登州出人物,白山黑水唱大风。考察登州史脉,闯关东的蓬莱人,是逶迤起伏延伸而出的重要支脉,在这片大地上,列阵而出的蓬莱人,于云诡波谲的时代风云中,主演了一幕幕历史大剧,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坐在蓬莱阁下的礁石上,行笔至此,抬眼望向北方的大海,天际边正有海浪滚滚而来,蓬莱潮就是这样,一直在历史深处激荡不息……</p><p class="ql-block">站起来,面向北方,阮国长、王永江、黎天才、于学忠、汪雅臣、田心斋、陈矢蕃……一个个颜容从海面上掠过,他们是登州府走出的蓬莱人,也许他们中有的人,一辈子再也没有踏上故乡土地,但他们埋藏心底的,一定会有蓬莱的映象和念想。我与他们遥遥相望,情不自禁鞠上一躬,表达内心深深的敬意!也希望每一个见过此文的蓬莱人,广为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从登州府走出去的蓬莱人,曾经如何让历史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原蓬莱政协文史委主任、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蔡玉臻先生</p><p class="ql-block">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久全先生</p><p class="ql-block">蓬莱历史文化爱好者群</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与资料:</p><p class="ql-block">《一个闯关东家族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奉天达人录》</p><p class="ql-block">《盛京人物传》</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