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祖记》上篇说到,我对近祖已寻觅清楚,因萌生了寻找远祖的愿望,便前往江西寻祖。所谓寻远祖,就是要寻960年出生的先祖戊寅公的宗源。我族支宗源是长沙定王刘发,还是楚元王刘交,在《田心刘氏族谱》所载两篇文章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由于篇幅所限,《寻祖记》上篇没有就此展开探讨。这里续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梓溪大地上树立的村牌楼,自豪地称梓溪刘氏为“江南望族”。</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在剑霞村没有找到我族支与从礼公族支的交织点。我族支宗祠堂号为“墨庄堂”,而我注意到剑霞村刘氏宗祠正中悬挂的牌子上写着:“知本堂”。这已明确表明,我族支与剑霞村刘氏族支不是一支,同刘姓而不同宗源。因而可以说,我即使寻到了剑霞村(古为梓溪村),寻到了从礼公族支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完成寻找戊寅公宗源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进入剑霞村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为了厘清宗源,消除疑惑,从江西回到长沙后,我结合现场寻祖获得的资料信息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料信息,再次就下面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b>(一)我族支是否系“梓溪刘氏”,戊寅公能否称梓溪始祖?</b></p> <p class="ql-block">剑霞村刘氏宗祠供奉的是从礼公,他的后裔以剑霞村为核心,向周边5个地方繁衍、发展,少数迁徙外省。这支刘姓家族代代人才辈出,自然受到朝廷重视,建谱修谱条件得天独厚,加上子孙坚定捍卫家族文化与传统,因而这支梓溪刘氏的宗族文化直至今天发展得好,在全国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剑霞村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田心刘氏族谱》明载:梓溪始祖戊寅公“自吉安迁南昌府丰城县”,落脚地址没有细到梓溪村。但同为乔江刘氏的《长沙南坪刘氏族谱》则载明“戊寅公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梓溪村白茅坪”。据此,我远祖戊寅公在梓溪村生活过无异议。据《田心刘氏族谱》明载:戊寅公卒于1018年,“葬白茅坪金凤山”。这更证明了戊寅公晚年生活在梓溪村。《田心刘氏族谱》未讲明“迁丰城县”的时间。戊寅公生于960年,卒于1018年。他迁丰城的时间肯定在这个58年的时间区间。即使他于去世那年即1018年迁丰城,也比从礼公于1167年“迁梓溪”早了14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心刘氏族谱》明载:梓溪始祖戊寅公“自吉安迁南昌府丰城县”。</span></p> <p class="ql-block">据此,我得出结论:剑霞村(梓溪村)在宋、元、明时期,生活着数支刘姓家族,他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域迁来,形成了各自支族的梓溪始祖。我族属梓溪刘氏,尊称戊寅公为梓溪始祖,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豫章老谱》记载的梓溪始祖戊寅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b>(二)我族支属于“长沙定王”族支,还是属于“彭城丛亭里刘氏”族支?</b></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湖南大学教授曹典球在应邀撰写《乔口刘氏通谱序》中,根据湖南某名宦刘氏世系纂略“南昌梓溪刘氏系长沙定王之后”的结论,作出了源自南昌梓溪的乔江刘氏亦“为长沙定王之后盖无疑义”的肯定结论。我族支田心刘氏系乔江刘氏三支之一。这就是说,我族支“为长沙定王之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乔口刘氏通谱序》作出源自南昌梓溪的乔江刘氏“为长沙定王之后盖无疑义”的结论。</span></p> <p class="ql-block">但《田心刘氏族谱》载文《田心刘氏探源》列出我族梓溪始祖戊寅公的“来龙”是:一世刘交(刘邦之弟,楚元王)……二十一世刘裕(南朝刘宋开国君主)---二十二世刘义康(彭城王)……四十四世刘戊寅(字汉江,梓溪始祖)。这个传承世系脉络清晰,表明我族宗源是彭城丛亭里刘氏,应该可信。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梓溪刘氏,宗源不一定相同。曹典球先生以“源自南昌梓溪”为据,就断定必为“长沙定王之后”,我认为过于绝对了。他忽视了梓溪刘氏也来自不同宗源这一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我族支宗源如果是楚元王刘交,根据刘汝和文《巨容公族谱形成过程考 》,传承世系可细化为:(汉高祖刘邦)---1楚元王刘交(刘邦之弟)---2刘富---3刘辟疆---4刘德---5刘安民---6刘庆忌---7刘岑---8刘平---9刘某---10刘洽---11刘宏---12刘悝---13刘某---14刘亮---15刘庸---16刘熙---17刘旭孙---18刘混---19刘靖→---20刘翘---21刘裕---22刘义康……44刘戊寅。</p> <p class="ql-block">然而,根据《中华姓氏通史.刘姓》的研究,彭城丛亭里刘氏为汉室之后,史无异议。但它究竟渊源于汉室中的哪一支系,自正史到家谱,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较早的说法是,彭城丛亭里刘氏来源于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一种是唐代大史学家、彭城刘氏代表性人物刘知几撰写的《刘氏家史》和《刘氏谱考》,认为“彭城丛亭里刘氏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翻成白话就是:“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居巢侯刘般(居巢侯国,在今安徽巢县),而不是出自楚元王刘交。”《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一书采纳了刘知几的这一观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日梓溪刘氏人生活得很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我家族如果采纳这个观点,则可以重新列出我梓溪始祖戊寅公的“来龙”为: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景帝刘启(文帝的儿子)---武帝刘彻(景帝第十子)---戾太子刘据---悼皇考刘进---宣帝刘询---楚孝王刘嚣---楚思王刘衍---楚王刘纡---居巢侯刘般---太尉刘恺---1司空刘茂(从居巢侯国迁彭城丛亭里开基)……21刘裕(南朝刘宋开国君主)---22刘义康(彭城王)……44刘戊寅。</p> <p class="ql-block">417年灭东晋、建立刘宋王朝的远祖刘裕,有7个儿子,分别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三子刘义隆继承了皇位。我族支系四子、彭城王刘义康传承而来,直至四十四世刘戊寅迁梓溪而居,被后世尊称“梓溪始祖”。</p> <p class="ql-block"><b>(三)世麒、世麟、世骅三兄弟为什么迁湘?</b></p> <p class="ql-block">江西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特别是梓溪刘氏生活的地方,是鄱阳湖平原,鱼米之乡。当年,为什么世麒、世麟、世骅三兄弟背井离乡,率领妻孥,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开疆拓土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心刘氏族谱》记载的南迁始祖世麟公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可能的原因,一是避战乱。《长沙南坪刘氏族谱》这样表述世骅迁湘原因:“洪武初年因避兵燹(指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由江西迁湖南长沙新康都南坪。”这里把三兄弟迁湘的原因明确表述为“避兵燹”。二是“填湖广”。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为了开发“湖广”的荒地,缓解江西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强行命令江西的汉人迁徙到“湖广”。这次迁徙与之前民间自发行为不同,属于官方强制组织。三是家庭败落或家庭矛盾。世麒、世麟、世骅三兄弟的父亲是刘泰华。泰华,字谷臣,以年功累官至大将军,封公爵,世袭伯爵。卒于元正至二十三年(1363)。世麒、世麟、世骅三兄弟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湘。此时,距父亲泰华去世已6年,加之朝代更替,由元朝进入明朝,作为元朝时期的大家庭,此时泰华公家族很有可能已经败落。另外,泰华公原配、续配共6人,子14人。世麒、世麟、世骅三兄弟皆原配出。泰华公去世后,大家庭人际关系可能复杂,三兄弟负气迁湘,亦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剑霞村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寻祖有益于族群凝聚延续,有益于家族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益于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对自己短暂的人生意义多一分思考与理解。我希望,我的这次寻祖经历、思考和收获,为我族亲乃至研究湖南、江西刘氏宗族文化的朋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