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系列之七 登天安门城楼

作者: 秦旭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与妻子从微微倾斜的“马道”缓步登上天安门城楼,虽然我俩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游人来到这里,但我俩还是觉得异乎寻常的激动。因为天安门历来是神圣的地方,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是新中国的象征,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也有它光辉的形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这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多年来,国庆庆典和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眼前这金碧辉煌的城楼,它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对它的形象,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如今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涌上心头。我仔细地瞻仰天安门城楼,金黄色的琉璃瓦顶下,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的意思,象征着尊严。城楼有36扇菱花格式的落地门窗,楼内有60根红漆的巨大庭柱,柱顶上有藻井和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屋檐下挂着大红灯笼,地面上铺着大红地毯。下层有朱红色的城台,两角飘扬着鲜红的旗帜。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雕刻着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整个城台宽大庄严,想当年开国大典时,许多伟人站在这里,是何等辉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楼上往下看去,能看到金水河和河上飞架的金水桥。七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的叫“御路桥”,两边还有“王公桥”、“品级桥”、“公生桥”。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原物,它们蹲在那里已经有500多年了。石狮后面设有红色观礼台,特邀嘉宾们就是在这里参观国庆典礼和阅兵式的。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两根高高挺立的“华表”,华表下是须弥座,华表上刻满盘龙与云朵,顶端有云板、承露盘,还蹲着石兽。此兽据说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石兽注视方向不同而分别称为“望君归”和“望君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再向远处看,是天安门广场。那里有高高飘扬的国旗,有巍峨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两侧是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登高远眺,使人心胸宽阔,眼界大开。也使人想起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它是紫禁城的正门。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8年重修,才改名“天安门”。从前,天安门是帝王颁发诏书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它是皇朝的象征。正因为此,李自成曾箭射承天门,表示了他向封建王朝挑战的决心。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天安门城楼曾被炮轰,有三颗未炸的炮弹嵌在城楼西边的木梁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就在天安门前燃起反帝反封建之火,不久就燃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国家兴,天安门前歌舞升平;国家危,天安门前群情激昂;国家亡,天安门也惨遭蹂躏。天安门是国家兴亡的睛雨表、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如今,天安门焕然一新,我觉得北京的天更蓝,天安门更庄严。每当国庆时,天安门前人山人海,满目是鲜艳的旗帜、艳丽的花朵、喜悦的脸庞、整齐的队伍,那威武雄壮的阅兵式,使人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更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群情沸腾笑开颜,天安门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新中国的生日,它显得更加壮丽、更加辉煌!</p> <p class="ql-block">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我与这座古都仿佛融为一体。我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听到了它的呼吸,也看到了它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终究,我要离开这城楼,继续我的旅程。但这座城市,这座城楼,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