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果市榜圩生榨米粉</p><p class="ql-block"> 编撰者:林庆明</p><p class="ql-block"> 榜圩生榨米是平果市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美食之一,其独特风味一直深受大化县、都安县、巴马县、武鸣区以及平果市各乡镇等群众的喜好和推崇,榜圩生榨米粉传统技艺已被百色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保护。</p><p class="ql-block"> 榜圩生榨粉历史起源于平果市榜圩镇,榜圩壮话俗称之为“粉馊”,“粉”就是米粉,“馊”是指酸的,“粉馊”就是酸粉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榜圩生榨米粉最初起源有两种传说:第一种传说讲述的是明朝时期,榜圩街上有一位粉店伙记因喝酒误事,把浸泡超时已发酵了的大米拿来磨浆蒸作米粉,怕客人闻出酸味,早上卖粉时,刻意用酸菜、小鱼仔、炸豆腐、香菜、辣椒等为配料卖粉给客人吃,意想不到的是客人吃了这样的配料酸粉之后,却特别觉得有口味,第二天纷纷来要求店伙记继续做这样的粉给他们吃,于是榜圩酸粉就这样慢慢流传开来。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诗人符锡来到榜圩时恩城知州就用“粉馊”来招待他,吃过“粉馊”后诗人赞不绝口,并写了《过恩城州村土人指石龟云能预知田州兵祸历历可验口占二绝》(榜圩于唐朝开元时期至明朝弘治年间被置为恩城州,清朝时期改置榜圩土司,受田州管辖)。另一种传说讲的是清朝年间,有一年榜圩发生大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当时的恩隆县令(清朝时期榜圩属于恩隆县管辖,县治在今田东县)怜惜百姓,于是跑到外地四处筹粮赈灾。在回来的路上,遇上瓢泼大雨,筹到的大米全被淋湿。由于大米装在米袋里,很快开始发酵,等发到百姓手中的时候,已经有点酸味。当地有一户粉店老板手艺极佳,于是把发酵的大米磨成粉,做成粉条。配以佐料,百姓吃了居然夸口称赞,酸榨粉的名声由此传开,并代代流传,越传越远,成为榜圩一大特色。后人也有为了感念当年恩隆县令的厚德爱民,而把酸榨粉称为“思恩粉”。</p> <p class="ql-block"> 榜圩生榨米粉制工工序较为繁杂。用籼米浸泡水约1小时后捞起,用竹箩筐装好,用粽子叶或芭蕉叶盖好,密封发酵1日后取出沥干,然后将米放入石臼舂或碾成粉末,和成米浆置于木桶或者木盆用布密封发酵至微酸,密封时间因季节不同而变,夏季一般发酵2至3天,冬季一般发酵5至7天,之后取出和成的米团,放在特制的筛具压挤出粉丝落入沸水锅,待熟捞起,加上骨头汤,放入配料即可食用。吃生榨米粉其配料特别多,因人而异。一般用猪肝、猪肉剁成粉沫,加入炸豆腐沫和香菜、葱花、花生等作为配料居多,也有用小鱼仔、加上芋荷菜作为配料、也有用酸菜加肉沫加辣椒作为配料等等。榜圩生榨米粉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干捞吃法,不加入骨头汤,用由酱油膏、酸醋、盐、味精等多种调味料熬成的卤汁淋入粉内,加上叉烧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匀,就成为清凉爽口,适宜夏季食用的叉烧干捞榨米粉,成为不分季节和老少皆宜的壮族美食。</p><p class="ql-block"> 榜圩生榨米粉如今不仅深受平果市周边县份区域群众喜好,而且也深受广西区内外越来越多的群众喜爱,需求量不断增加,榜圩生榨米粉制作技艺也由手工向机械制造转化,由家庭作坊向工厂批量生产转化,榜圩生榨米粉将从民族走向国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