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亭河畔的历史人文

桃源

<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开仁</p><p class="ql-block"> 泰和云亭河,为江西母亲河——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冠朝至塘洲麻洲金滩(江西省摄影基地)赣江出口段又称珠林江;它冠朝至沙村、上圯、老营盘段,纳入水槎东沔水和上模缝岭水,叫云亭河;它为明清泰和云亭乡(县志载,明清泰和以河流自东向西分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高行乡“六乡”)的全部范围。</p> <p class="ql-block"> 泰和县志载,云亭乡是云亭河冠朝“村西南塘、大瑞东岭以进”冠朝、上模、沙村、水槎、上圯、老营盘广大地区,辖19都至36都(明清泰和6乡70都)。云亭乡因云亭河而得名,历经明清八百年,乡址设今冠朝老街。这一时期,云亭河畔、笔架山下,风水宝地、人文荟萃。开科取士产生状元1名(全县3名、全市17名);榜眼1名(全县4名、全市16名);探花1名(全县5名、全市14名)。历史上诞生宰辅1名(全县4名、全市18名);六部尚书4名(全县9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的沙村坪洲村南坑出了明朝状元曾彦。他名雅彦(1425-1503),字士美,号南洲。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举人,成化十四年状元及第。他成就了泰和“隔河三状元”的美称,其他两位状元都出自县城(陈循,1415年泰和第一位状元,澄江城东人;曾鹤龄1421年第二位状元,澄江西门曾家人)。雅彦他43岁才中举人,54岁才中状元,被称为状元老成(成化、弘治以前状元老成就以他为首)。他被朝廷授翰林院修撰,九年考核满,本当升迁,被人谮(zén)毁,出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弘治初(公元1488年)修《成化实录》;弘治四年八月,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弘治十年(1497年)十月乞归致仕,年七十三岁;弘治辛酉(公元1501年)六月十四日卒,享年七十七岁。在我们家乡云亭河畔,曾雅彦的“双状”、“草鞋书法”(穿草鞋写富田十八张“一本堂”的“一”字)、“天上磨墨童子下凡”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的沙村高陇村尹家是一块风水宝地,东仰鹅公岭,面朝笔架山,西傍云亭河边府山城遗址。村里出了个尹阁老尹直。他字正言(1431-1511),成就了泰和“隔河四宰相”的传奇(其他三位宰相,即: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的“四朝元老”杨士奇;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代的“状元宰相”陈循;入值文渊阁的肖镃)。尹直是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为翰林院正七品编修。成化年中,历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修《英宗实录》,正德中卒,谥文和。1475年,尹直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礼部右侍郎;1479年,尹直被吏部尚书尹旻(mín)发放到南京。尹直与皇帝、万安、李孜省、彭华结盟,反对大太监汪直和尹旻,同仇敌忾。1486年,李孜省劝说明宪宗,把尹直被召回北京,李孜省提出让尹直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尹旻表示反对。尹直和彭华指控吏部尚书尹旻纵子,尹旻下台,彭华担任了这个职务。1486年,尹直成为大学士,京师举行宴会,官员前来祝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在宴会上,祝贺尹直升官、才有所用。明孝宗即位,万安被逐,李孜省入狱,尹直告老还乡。尹直在泰和闲逸地度过了14年。</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的冠朝镇冠朝村有一个著名史学家郭子章。他字相奎(1542-1618),号青螺,又号虫宾衣生。明隆庆三年(1569年),郭子章由恩贡举顺天乡试举人,登辛末(1571)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广东潮州知府,四川提学佥事,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福建布政使。当时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恃功不法,纠集苗民叛乱,黔、蜀、楚相继被陷。万历二十七年(1599),皇上命郭子章以副都御史兼任贵州巡抚前往征讨,播州反叛党翼被郭子章荡平。万历三十五年(1607)回籍养亲。万历四十年(1612)以前后叙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子袭锦衣卫。郭子章为兵部尚书,其祖父、父亲因功赠封尚书,为“三代尚书家”。村中郭佺、郭子美父子进士,加上郭佺之父郭尧也是进士,为“三代进士第”。</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的冠朝墩陂村有一个刑、工二部尚书萧桢。他字彦祥(1431-1501),号寅庵。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天顺八年进士及第。成化乙酉(1465年)授南京刑部主事,己丑(1469年)升湖广青吏司署员外郎,壬辰(1472年)擢湖广按察司佥事,丙午(1486年)再升为按察使,第二年任河南左布政使,戊申(1488年)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辛亥(1491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甲寅改为刑部供职,丁巳(1497年)任刑、工二部尚书。他为官约40年,清廉明决,不畏权贵,以廉干著称。《吉安府志》上说,他“致性廉洁、令行禁止、风清俗正”。</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支流缝岭水河边的上模乡上模村西冈有一位明朝理学家、誉之为“硕儒”的明朝吏部尚书罗钦顺。他字允升(1465-1547),号整庵。弘治五年(1492)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罗钦顺高中探花后,初授翰林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国子监祭酒章懋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不久,奉亲归里。因罗钦顺为人正直,请假养亲时,触怒宦官刘瑾,被削职为民。刘瑾被诛后,恢复官职,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摄尚书事,迁南京吏部尚书省亲乞归。罗钦顺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享年83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庄。</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云亭河畔上模上村还有一位号称“大司寇”的名人叫曾翚(1410-1491),字时升,号省轩。明宣德七年(1432)以书经中举。次年,即宣德八年会试第二,赐进士及第。正统初年授刑部主事,曾辅佐户部侍郎焦宏备兵吴越,深得焦宏信任。晋升为员外郎,不久再升为广西参政,山东、河南布政使。因有功,未几,升刑部左侍郎,又命巡视浙江,准许便宜行事。所到地方罢免不称职官员百人,一一皆当。举荐官吏十多人,后都成为名臣。一年后返京,在刑部主事。当时有一个有权势的太监恃宠杀人,事情发觉后,他上奏逮捕治罪,致使京师权贵不敢为非作歹。成化甲午(1474)因年老有病请求退休,居家近二十年。弘治辛亥正月十五日卒,享年八十二岁,号龙坡居士。</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亭河畔上模笔架山。位于泰和县上模乡境内,数峰相连,巍然屹立,如并排站立的巨人相互顾盼,又如端庄巍峨的笔架耸立,因此叫“三顾山”,又名“笔架山”。</p><p class="ql-block"> 笔架山风光秀丽,景致奇特。林木葱郁、清泉淙淙,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山上有古书院、读书台、揭榜台,山下有龙王潭、戒贪洞、护国寺、棋盘石、西平古寨、千年古村,南面有碧波荡漾的缝岭水库。</p><p class="ql-block"> 笔架山钟灵毓秀,久负盛名。东晋卢度,隐居三顾山潜心修道(迄今1500年左右),草建书院,收纳弟子,传授《黄庭经》;宋朝举人肖楚(1064-1130),云亭乡大原人(今冠朝镇社下村月冈自然村),隐居三顾山,兴办书院,纳徒著书,弟子百余人,胡铨、赵旸从师,一时名闻天下。三顾山上的书院至清朝末年还一直办学。</p><p class="ql-block"> 三顾山吴公万南宋被敕封为统兵总督都、招讨使,于西平筑寨,除暴安良,确保了一方平安。吴公万为笔架山下老居村的吴姓开基祖。素有“西平吴氏”(“西平古寨”镇守吴公万孕育“西平十八吴”)的美传。</p><p class="ql-block"> 三顾山东北面七星垇村刘氏明朝时出现“一门二进士、四世七擢科”,有“天下奇才”(老居坳上村刘鸿开口成章:“三顾山天赋笔架,七里坳地育文魁”,朝庭授“天下奇才”)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三顾山西面的西冈村罗钦顺家“一门四进士、伯住两鼎甲”(罗钦顺探花尚书、其弟罗钦德和罗钦忠同榜进士、其姪罗珵榜眼)的美称。还有“大司寇”(上模上村曾翚)等脍炙人口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三顾山周边乡村有崇文尚德,勤学精进之风。千百年来,出现了“十里一相五尚书”:沙村镇高陇村明朝内阁大臣宰相尹直,冠朝镇社下村宋朝礼部尚书易祓(fu)、墩陂村明朝工刑二部尚书萧桢、冠朝村明朝兵部尚书郭子章、社下村明朝礼部尚书肖云举,上模乡上模村明朝吏部尚书罗钦顺。</p><p class="ql-block"> 三顾山历史以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饱览风光抒豪情。泰和县古代第一位状元陈循,少年时与七星垇村刘氏有同学,常往返刘家,与同学游玩三顾。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高中状元。1424年陈循为同学家作的《云亭西平七星垇刘文会堂志》文中盛赞三顾山。第二位状元曾鹤龄是县城西门曾家人,他的外婆家是三顾山下的吴姓人家,小时候曾在三顾山下的南山精舍读书,常登三顾山。明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第三位状元曾雅彦家大门正对笔架山,相距五公里,常在他家“南熏楼”面对三顾山读书著文。还有杨士奇、刘崧、解缙等达官文人登三顾山歌咏抒怀,留下了很多珍贵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笔架山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如登上快阁南望、站在泰和中学的南大门远眺,最吸引目光的山是笔架山。今天的笔架山下,延续着诗书礼义、崇文忠孝之美德。仰望笔架山,浩气贯青天;崇文立正气,千载有新篇。</p> <p class="ql-block">  同时,还有云亭河畔冠朝宏冈村有“十八秀才出宏冈”的美丽传说。北宋初,袁节从县城西门花园街迁于耕读佳地宏冈。从宋朝以来,宏冈村中秀才、中举人、为拔贡、为进士近百人。袁氏重文尚德的传统代代相传,祠堂里“天官赐福”的牌匾,村西“惜字塔”可为佐证。</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云亭河畔的沙村凰岗村,肖氏始祖南宋时期为避金宋之战乱,从京师迁于此,后代传承书香世家的家风,明清两代出了6名进士、15名举人。其家谱载,王阳明题“萧氏家宝”,邹元标题“凰冈名宗”,罗洪先题“不忘祖训”,可见其声望之盛。1995年高考泰和2名北大均出自该村,受到省市县嘉奖,可谓显赫一时。对岸的坪洲杨家,师鲁公北宋迁来,看见村前云亭河奔流不息,村后彰法山万古长青,便定居下来。并在云亭河畔竹林里创办储华书院育出一代状元、宰相,名耀泰和。朗朗书声喧哗千年,可谓耕读传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