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一场不舍的乡愁

A_樰梅姐姐(达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赶集,是一代代人心中久远的印记!市井集市是一个地方烟火气最旺盛的地方,代表着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蕴含着满满的岁月沧桑。里面藏着一个家庭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菜,也有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赶集,赶集就像过节一样,在每一个约定俗成的农历的日子,要么一、四、七,要么三、六、九,要么二、五、八,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肩挑手提带着自家货品齐聚集市,抢占摊位,往往天还没有亮就支起自己的营生!我家隔壁邻居张二婆就是买针铜麻线的,她儿子每天都要辗转附近几个乡镇,今天两河、明天黄坭、后天分水,就这种走夫贩卒又叫“赶流流场”。街头的范婆婆是卖小吃的,街对面廖哑巴家是推豆腐卖的,赶集时候很早很早他们就要起来摆摊子,下门板、搬凳子、搭篷布……天不亮早早就听到他们出摊的声音,夏天时候左四孃也会摆一个凉水摊,一分钱一杯,用糖精加点绿绿的色素,透明玻璃杯装着,杯口又用一块玻璃盖着,很是好看,我最喜欢去给她帮忙,坐在凉水摊后面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帮她洗洗杯子,能让我给她舀一次糖水,收一次钱我会高兴一整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到赶集的时候,我们会缠着大人要5分或者一角钱,一分钱可以买一勺李婆婆家的椒盐瓜子,用纸包成三角形;两分钱可以吃一碟范婆婆的酸辣萝卜丝,酸酸辣辣的,辣得张大嘴巴“呼哧呼哧”喘大气;还可以买几颗薄荷糖;一角钱可以买一个玻璃做的玩具,有水烟壶等,花花绿绿的很是好看,最爱的就是一种在嘴里吹的,发出“哔崩哔崩”的响声小玻璃壶状,有一根细细的管子衔在嘴里一吹一吸,玩不了一会儿就坏了,所以大人们常常调侃说“哔崩哔崩,上桥买来下桥送”……赶集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童年欢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赶集并非为了买卖东西,有的是走亲戚会朋友的,一到集市日我们家会来一些农村的亲戚朋友,他们一般带来新鲜的瓜果蔬菜或者是几个土鸡蛋,都是我们向往的。妈妈会留他们吃了午饭走,记得那时候爸爸的舅舅住在我们家,我们叫他“幺舅公”,一到赶集的时候他就早早去大桥头的茶馆去喝茶摆龙门阵,一直喝到场散人尽,然后背着手哼着小调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大街上熊亲公商店木柜台前更是坐满了包着白头巾五十多岁的农村大爷,叼着一杆旱烟,面前摆着一个土碗装二两烧酒,没有下酒菜,又叫“寡单碗”,几个人一边摆龙门阵,一边转着呷一口酒,所谓的“龙门阵下酒”,他们也是两毛钱喝到日落西山才不舍的离开,摸黑回家,熊亲公是个特别和善的老人,你就是一毛钱在他柜台前坐一整天,他都不会嫌弃你赶你走,很多时候有些没钱的农民还可以赊账。赶集也是很多劳动百姓放松休闲的期盼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喜欢赶集的人应是喜欢它热闹的气息,喜欢它的熙熙攘攘,小贩的叫买声,讨价还价声,还有亲情友情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集市不再如从前般的熟悉,从前般的亲近,年轻人不多了,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但是赶集永远是一场不舍的乡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