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游记34:云南四大文献名邦之大理古城

城墙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东临洱海、西倚苍山,至今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又名叶榆城、紫城。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废除元朝五级制行政区划的“大理路”,改设“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建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清军入滇后,沿明制。今日的大理古城便是明清时期大理府府治所在地,史称“大理府城”。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大理古城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p> <p class="ql-block">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所题,“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东南西北四面各建有城门。东门是“通海门(近洱海)”、西门是“苍山门”、南门是“承恩门”(又称双鹤门,当地人认为祖先是跟随两只仙鹤来此繁衍生息的)、北门是“安远门(近三塔)”。四门之中,南门居首。南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为古城最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南城门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图题字"文献名邦",意指大理人才辈出,典籍厚藏。大理国317年的历史中,提倡举国信佛,南城楼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城门后藏有佛龛的城楼,因此大理有“妙香佛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城门洞里的砖块都是明代的,保存得比较完好,是触手可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北门外左前方是著名的大理三塔,古称"安远门",现称"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苍山门是大理古城的西门,正对苍山,因为是最靠近苍山的城门,因此得名叫“苍山门”。据说当年大理国君进出都城都是走这里,城门上有当年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滇云拱极”四个大字,那是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云南提督偏图奉诏入京晋见皇帝,陈表苍洱秀丽风光,述及苍山中和峰,南北群峰起伏,状如诸峰拱卫之势,康熙当即御书赐“滇云拱极”四字,意寓大理自古镇定云南,是西南重要门户。苍山门城门楼重檐翘陡,非常壮观,是正宗的明代建筑样式,看上去很有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东门对着洱海,古称通海门,现称称洱海门。在我看来,东门是古城中最没有故事的门,但它反映了大理古建筑的一个特点。细心人发现,大理古城南北城门对称,而东西城门相错不相对,正对西门的不是东门,而是风花雪月门,据说这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东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56年),是南诏时期国宾馆。据史书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是南诏王宴请西南夷十六国君长及其他国宾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驻足楼前。明初,五华楼毁于战乱。现存的五华楼是1999年恢复重建,建筑风格吸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庄严,成为大理古城内的制高点,是观赏古城全貌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理王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其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云书院位于大理古城新民路中段,是一进四院的晚清建筑群,原为清代云南提督杨玉科的私人府第。光绪三年(1877年)杨玉科将其捐赠给大理府作为书院,并定名为"西云书院",是当时滇西规模最大,设备较好,经费充足的书院,现为大理一中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是云南提督府旧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作为云南的军事中心长达二百五十多年。云南提督府旧址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6133㎡,建筑面积2119㎡。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牌坊(二门)、大堂(议事大厅)、白虎堂、南北花厅,四周还砌筑坚固的围墙。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为主体,联合汉,白,彝等民族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府城,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元帅府”,在周围新筑土城,称为紫禁城。现尚存帅府大门,紫禁城部分城墙。现为大理市博物馆所在地,2019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理天主教堂坐东向西,面向苍山背靠洱海。据陶志斌神父介绍,清光绪元年(1874)年,法国传教士罗尼设在此购得一处房产改为教堂,1925年大理大地震被毁。现存教堂于1927年始在原址重建,由一位意大利修士设计,伯大朗圣心会叶美璋主教负责组织、监工,高薪聘请当地白族能工巧匠历时四年多建盖而成。教堂设计采用中、西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将天主教堂建筑艺术与当地白族建筑艺术有机交融。是集中西建筑、地域建筑特色于一身的稀世民族瑰宝,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是天主教神学理念地方化、中国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教堂是大理古城中唯一坐东向西的主要建筑。建筑纵向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九间,采用重檐歇山顶回廊式石木建筑结构,主要以砖、瓦、石、木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为主,整座教堂主体木构架使用中国传统建筑榫卯和抬梁、穿斗构造,没有使用一颗铁钉。</p> <p class="ql-block">柱子、大梁是百年柏树,椽子是赤松,雕刻用材则是上等楸木。教堂正立面门廊采用白族传统民居三叠水模式,是四层结构的钟楼。从正面看形似龙头之状,屋顶一高二低,两侧屋顶侧廊厦檐相交形成四米多长的上翘飞檐两大串角,形似龙须、龙角。从侧面看教堂形似一艘大舫船,寓意带给人及动物生存和第二次生命的安居之所——诺厄方舟。门楼内屋檐下的顶棚有藻井装饰,外八边形收边,内为圆形“寿”字纹,四角为云纹装饰。门廊次间施面额、平板枋,上承四攒五跳七踩斗拱,平板枋上施四攒五跳十一踩斗拱,雕刻彩画繁杂,有象征中华民族和权力、荣誉、幸运、成功的龙;有象征祥瑞、吉祥、美好、高尚、善良和复活涅槃的凤凰;有象征福自天降、遍地是福、福寿双全的蝙蝠;有象征时间的十二属相等。明间面额枋下加花枋,中间夹花板,下施挂落,突出了建筑中心部位的艺术感染力。屋脊采用道教暗八仙、佛教和传统吉祥图案镂空装饰,形似龙脊。</p> <p class="ql-block">门廊屋顶上面的大屋顶上部高耸出见方3米、檐高2.7米的四角攒尖瓦顶钟楼,使教堂整个正立面更显得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在钟楼内部顶端两根粗大结实的横梁上悬挂着由法国铸造的多种金属钟(此钟已经有裂痕无法使用),曾经每逢教会节日或者教会有重大的事情需要通知,即以钟声为讯;钟楼第三层设有窗户,既是检查吊钟的平台又是欣赏苍山景色的观景台,打开窗户外观犹如龙口;钟楼第二层作为敲钟和唱经班使用;钟楼第一层作为进入教堂大殿通道之用。</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按巴西利卡形制布局,通面阔三间,通进深十一间,正面三层三开间,一层为门楼,大厅内设有圣坛和祭台,二层设唱诗班楼厢,并设有通往三楼的楼梯,三层设方形四角攒尖顶钟楼。堂内两排金柱直通重檐口,与顶棚日月星辰装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置身宇宙之感。礼拜堂作为教堂的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东段,其平面布局坐东向西,与西方教堂相似,属于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石木结构建筑,其建筑工艺采用的是白族民间建筑工艺,建筑用材为当地产的石材和木材。</p> <p class="ql-block">走入教堂内部,从大门到祭台的通道使用三块大理石并排铺砌,其余部分均用六角青砖铺砌而成,和教堂主体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大殿吊顶以天空蓝色作为主色调,镶嵌着日、月、星辰,构成精美浩瀚的宇宙图案;吊顶四周是以272朵中式精美木雕云纹支撑着整个屋顶。教堂内两边墙壁上悬挂着14处木雕苦路像。正面始建祭台整体石材铺成,祭桌用坚硬的大理石经人工雕刻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北、东三方外墙体是以113幅精致的山水、园林、房屋等壁画作为装饰,两层屋檐则是以白族精湛的木雕技艺雕琢出来330多条龙支撑着整个屋顶,每条龙都是以三条神态各异的龙和动物叠加而成。龙在空旷无际的祥云、碧水之中遨游,显得自由自在,与莲、兰、竹、梅、菊、鱼、虾、鸟、兽等动植物和人为伍,构成安宁祥和,栩栩如生的美景图案。</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主教堂采用当地白族建筑装修装饰工艺,既有西方的浪漫格调,又有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飞檐斗拱,彩绘娟秀的风格。整座教堂做工精湛,结构严谨,建筑艺术极高,融合了白族建筑的古朴典雅与西方建筑的庄严美观,是中西方建筑技艺完美融合的稀世杰作,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天主教堂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基督教堂。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和平路交叉处,始建于1904年6月,当时称“中华基督教礼拜堂”。1956年,更名为“大理基督教 合一会”。1980年,又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会”。2004年再次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200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教堂主体结构为土 木结构、四撇水瓦屋顶,保持着西欧教堂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白族建筑特色,是一座中西结合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理文庙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是大理"文献名邦"浓厚文化内涵的见证和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地方文化的地标。2014年,大理市恢复重建文届大成殿、崇圣祠及重修大理文化馆、图书馆等建筑。大理文庙坐西向东,整体中轴线对称,呈合院逐台递进式布局,建筑风格以古色古香的木结构为主,体现了大理白族精湛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大理关帝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古城内,背倚雄奇壮丽的苍山面向风光旖旎的洱海。关帝庙坐落于大理古城的旅游中心地带,大理关帝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14年历史。600多年前,古南诏国诞生了第一家关帝庙——大理武庙。大理武庙自元代初建,明代被毁,仅存一个照壁。恢复重建后,为重振大理武庙600年之辉煌,再树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之典范,取三大关庙之香灰,融于武庙一炉以示正源。大理武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关帝文化和白族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与武庙照壁一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武庙的二方碑,位于照壁西面数十米的院子内。一块是《关圣帝庙碑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立。碑高2.5米,宽1.12米,厚20厘米,边框套有4.5厘米宽的云纹装饰纹,碑文为云南提督桑格所撰,碑文楷书,李世荣书。碑身完好,饰纹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碑是《重修关圣庙碑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立。碑高1.5米,宽1.13米,碑周有11厘米宽的朵云纹饰,间以瑞鹤翔舞图形。碑座为方形石座。碑文为云贵总督范承勋所书,行草体,行款与一般碑文不同,分段书写。碑文记述修庙纪事、当政者的忠君思想,歌颂关羽的大忠大义精神。在大理地区像这样规制尺寸的碑刻保存不多。</p> <p class="ql-block">武庙照壁西对武庙正门,为白族地区较常采用的“三滴水”照壁式样。现仅存主壁及北耳壁,南耳壁已毁。武庙照壁,已经屹立了600多年,它长21米、高8米,属于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年大理尚“武”精神的见证者。照壁具有装饰、辟邪和反射阳光的作用,白族人用智慧留住了阳光。</p> <p class="ql-block">西前这座气势雄伟的建筑,就是在明代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武庙大殿。进入大殿,对面端坐正中的红脸美髯公是关圣帝君。关羽,三国名将,一位武功盖世、高风亮节,集中、孝、节、义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堪称人之楷模,为万世敬仰。他还有“治病救灾、驱恶辟邪”,“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神力,所以被奉为武财神。旁边两位照例是关平、周仓。现在看到的这座关羽的座像是世界上最高的关羽坐像,有5.6米高(象征着56个民族和谐相处、民族团结),可以看到关羽的坐像有两种姿式,一种是手持青龙偃月刀,另一种就是现在看到的叫夜读春秋, 在关羽右手这位是他的义子叫关平,左边这位叫做周仓。</p> <p class="ql-block">大理南门清真寺始建于元朝,是全国一百所清真古寺之一。杜文秀起义失败以前,清真寺座落在苍屏街,《徐霞客游记》曾有记载。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清真寺和寺田120亩被清朝官府的善后委员会作为逆产处理,清真寺被改为城隍庙,1944年又改为地方法院,现南门清真寺位于大理古城内。 </p> <p class="ql-block">西门清真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始建于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距今700多年,为云南王赛典赤瞻思丁的部将怯烈左丞修建,算是云南最古老的寺之一。据相关史籍记载,赛典赤主滇期间,大理回民请其施恩建寺获准后,便在大理城内响水关营头建“营头礼拜寺”,这就是大理西门清真寺的前身。清乾隆年间,因陕西河州马保善大阿訇曾到寺内做净,又改名为“保善寺”。其后,该寺几经重建和翻修,一直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蒋公祠位于大理古城玉洱路中段北侧,历史上是祭祀清代将领蒋宗汉的祠堂。蒋公祠是大理城内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布局合理,简洁典雅,同时又是大理祠堂建筑的代表,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5年,蒋公祠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增加功能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13年被确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蒋宗汉(1836-1898),鹤庆县人,清同治年间以军功升任腾越镇总兵。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中法战争中参与爱国将领冯子材将军指挥的“镇南关大捷”,升为贵州提督(调任云南提督),赐一品衔,死后谥“壮勤”。清光绪皇帝下旨 “准其建立专祠,并将战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蒋公祠奉旨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祠堂为南北向,一进两院,正门三间,有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及四耳房等,总面积1100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猫塔</p> <p class="ql-block">玉洱园位于大理古城玉洱路中段北侧,占地28亩。原址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大理农林试验场,抗战时辟为“志丹公园”,解放后为林业部门的果木苗圃基地。玉洱园集白族建筑的精华,外部为飞檐翘角的白族门楼和典雅精巧的三方照壁,以及檐裙彩画的围墙。园内以石块镶砌的多形状的白族花台为主体,栽种了大理的名花异卉,</p> <p class="ql-block">在大理古城,有一家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是了解民族电影文化和农村电影放映历史的好去处。该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农村电影历史专题博物馆,在大理电影院原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于2011年建成开馆,运营十年间,进馆参观人数超过530万。馆内藏品47000余件,其中电影放映设备、电影海报和老照片等展品6400余套,重点对大理农村电影放映史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全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全长185.6米,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洋人街的网红启德唱片店,很多香港、台湾、东南亚的音乐爱好者专门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80岁高龄的白族店主老船工以前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隍庙大殿位于大理古城南门进口往北复兴路五十米东段,苍坪街南侧,床单厂西侧,是为供奉大理城的守护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城隍庙被当地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大理城隍庙是云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隍庙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城隍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理床单厂艺术园区 ,号称“大理古城最文艺的地儿” 隐于大理古城内 ,苍坪街56号 ,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静,尽头便是床单厂艺术区。由废弃床单厂改建而成的一个现代化艺术综合体 ,在保留了90年代旧工厂的基础建筑的基础上 ,加入了一些艺术的设计 ,整体感觉复古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p> <p class="ql-block">“街街流水、户户养花”是大理古城的传统风貌,大理古城在唐宋时期就有户户种花、街街流水的美景。红龙井,因有条清溪长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特别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时,更显得这条清泉的可爱,使红龙井显得更加优雅脱俗。</p> <p class="ql-block">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大理独有的人文魅力和发展优势。</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老的街巷,了解大理的前世今生,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感受大理的历史与文化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