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2024

一又二分之一

<p class="ql-block">  从50年前的苗条淑女、翩翩少年,到如今我们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半个世纪。在知青50周年(1974~2024)的聚会中,我们重逢笑谈当年,属于我们的时代,属于我们的故事,心潮澎拜,感慨万分,往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在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我们高中毕业了,对踏入社会的认知完全是天真无邪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没得选择,报名、准备,踏上征程,我们没有豪情万丈,也不是怀揣梦想,而是随时代潮流走一条唯一可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离开依依不舍的父母,带着新奇的眼光,插队落户来到农村最最基层的村寨,从此我们有了“知青”这个响亮的名称,档案里留下“知青”这个历史时代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城市户口,变成了农村户口。</p><p class="ql-block"> 岑巩县思旸公社新兴大队知青:</p><p class="ql-block"> 一、万家坪生产队知青:聂一青、袁川飞、大彭、张永刚、二杨、杨惠群、熊妹、张灵姣。共八人组成一户,来自岑巩县城。</p><p class="ql-block"> 二、吴背冲生产队知青:李卫光、张志盛、熊建华、王小利、郭黔荣、张丽娜、夏建萍、杨启宏。共八人组成一户,来自岑巩县城。</p><p class="ql-block"> 三、吴家生产队知青:江燕、杨晓瑾、卢金芝、刘哲萍、刘哲毅。共五人组成一户,来自凯里,既是发小又是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喜欢把“户”称之为“家”,每家有“家长”。每一家成员同住一个屋檐下,农村那种老式的独家独户的房屋:有堂屋、灶房、楼上楼下有住房,女生宿舍在一层,男生宿舍在二层。</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我们耕田种地、栽秧打谷、上交公粮、上山砍柴、下河担水、烧火做饭、民办老师、赤脚医生、文艺宣传……,我们都曾经有过。</p><p class="ql-block"> 在这酸甜苦辣,有苦有累,有哭有笑的生活中,我们新兴大队的三户家庭,成为了亲密的知青战友。</p> <p class="ql-block">  泛黄的珍贵的黑白老照片,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返城后,为了纪念,留下了“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17岁那纯真的脸庞,走过没有隆重成人礼的18岁,19岁,20岁。</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我们陆续返城,最后一位在农村呆了五年。</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经历,谁能告诉我们,是对还是错?青春无悔,我们骄傲。</p> <p class="ql-block">  一句话,不能表达全部的经历,一人一句,说出了大家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圆桌“会议”,满满的回忆,当年的淘气、糗事,每每提起,依然让人笑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  贺家寨水坝,当年知青们参与修建,挥洒过汗水的水坝。</p> <p class="ql-block"> 参观小有名气的“思州石砚博物馆”,留下带有印记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感谢家属们的积极参与,来张合影留着纪念。</p> <p class="ql-block"> 游览思州古码头。</p> <p class="ql-block">  慕名前往探寻“陈圆圆之墓”。</p><p class="ql-block"> 经专家考察鉴定,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墓,以及吴三桂后裔都落在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这件尘封三百余年的谜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信息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1年,岑巩新县城搬迁,部分知青战友相聚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尽管五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但当我们再次相聚时,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春无悔的日子。我们欢声笑语,畅谈彼此的生活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非常感谢所有参与这次聚会的知青战友们,感谢积极支持我们的家属们,感谢提供珍贵黑白照片的知青战友以及相聚时抓拍照片的“摄影师们”。祝知青战友们都要越来越好,来年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续集:50年聚会刚结束,一个意外惊喜,我们再次相聚。</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友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从新加坡回到凯里,分别近40年,再相见时已是银发苍苍的新加坡华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