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诗集《桃蹊诗存》</b></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科学家严济慈先生曾说过:“许多科学家有很扎实的文学功底,有的可以说同时是诗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唐稚松先生正是如严先生所说的,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p><p class="ql-block">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极力称赞唐先生的诗;“桃蹊一集实目中罕见之佳构。”“稚松诗有奇气。……诗格极典重沉郁而又流丽风华,此最难逢。”唐先生对自己的诗词也颇自信,言称“诗宗唐,词好后主、小山、稼轩诸家,其余则零篇断句而已;宋以后独慕诗中仲则,词中纳兰,以其性近也。作诗填词不乐泥古,喜以古诗韵味寄今人忧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在书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唐先生具有同时代科学家的共同经历与相似的品格。所以,他的爱情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他同时代科学家的爱情观。他说:“平生待事认真,于诗尤甚。常曰:‘诗品人品也,不可苟为之。’故非有感不作,意必出自肺腑。”由此可见,他的爱情诗绝非作秀,而是真真切切的心声。</p><p class="ql-block">我书柜里就有唐先生的诗作《桃蹊诗存》,是先生亲笔题赠。“诗存”的外集《断梦遗痕录》,是唐先生检理夫人童恩健遗物时发现当年所赠诗词,唐先生在自序里说:“此中有旧情在,有往事在,有青年时期志业在,有悲欢离合在,恩健宛然似又活在眼前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与夫人童思健</b></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最难得的是《梦断遗痕录》几乎完整地记录了一位科学家一生的爱情踪迹。在三十余首诗词中真实记录了唐先生与夫人的旧情往事,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相识、相恋、定情、离合、伤别,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唐先生四十一年来对夫人的浓浓爱意。至于悼亡伤逝的篇章,更是彰显了先生痛彻肺腑的悲哀与对夫人的深切的怀念。读之令人不禁泪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恋爱,充满着甜情蜜意。科学家青年时代的恋爱,也是如此。唐先生与童恩健相恋时同游京华的一首词《金缕曲》写到:“又是郊游季节。不多时琼华鼎沸,西颐拥挤。绿到枝头三四点,像睡眼开还闭。寻遍了、山山水水。渐行渐识春来意,觉东风似酒难防醉。带些许,新滋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正是春游的美好时机。北海公园、颐和园,游人如织。唐先生和恋人也在这一群游人之间,享受着甜蜜的时光。这里的“东风似酒难防醉。带些许、新滋味。”,道出了作者与其他游人不同的感受,因为他陶醉于甜蜜的爱情之中了。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不但为自己找到可意的恋人而高兴,也希望青年人都能找到可心的情人。——“但使少年心不老,让人人如愿逢知己。普天下,皆欢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与夫人和儿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恋爱是定情的前奏,定情是恋爱的美满结局。“西城古道朦胧月,归车慢碾残宵雪。回首已无踪,华灯寂寞红。当时心上语,正到难言处。蓦地觉同心,晚风门巷深。”——这一首《菩萨蛮.定情》,描繪了一幅特定的清冷寂静的妙曼画面:朦胧的月色,辉映着红色的华灯,西城的古道铺满一层皑皑白雪,在夜幕即将撤去之时,诗人才乘归车碾雪而渐行渐远,待回首望去,本来还有没说出口的话要讲,却已不见恋人的踪影。好在心心相印,没说出口的话,还来日方长。诗人虽然与恋人交谈一夜而定情,却意犹未尽,不忍别离。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唐先生定情之夜既羞涩又窃喜的微妙心情。</p><p class="ql-block">婚后,唐先生多次与夫人别离,有时分别时间较长。在离别的日子里,唐先生多有给夫人的寄远之作。这些诗词,情思缠绵,深有意蕴。真个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独夜殊难尽,孤怀尔自知。寒灯温旧札,絮语忆当时。别远何能久,年增益易痴。唯凭一轮月,千里共相思。”这是题名《婚后寄远》的五言律诗。婚后诗人远在他乡,独自在漫长寒夜里的灯下,细细地反复温读妻子的复信,就如同倾听爱妻的充满爱意的喃喃絮语。“年增益易痴”——美好的爱情犹如酿酒一样,年份越久越醇,就越让诗人痴迷。这样的爱情观,真得让那些喜新厌旧、朝秦暮楚者羞愧煞!</p><p class="ql-block">在《金缕曲.寄恩健》的下半阙写道:“茫茫尘海孤飞翼。是何缘,萍踪一遇,竟成连理。百岁几多风雨夜,难得一人知己。况冷暖、终身相依。不羡他人夫婿贵,羡家家莺燕同枝寄。唯你我,遥相忆。”在茫茫的尘海中,诗人犹如一只孤雁,却幸运地遇到了童恩健这样一个知己。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知己不羡慕虚荣富贵,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始终与他不离不弃,相依为命。诗人极为推崇爱人的情操,并深为得到这样甘苦与共的知己而庆幸。当然,童恩健也确实值得丈夫如此敬重。“她本一心性纯朴满怀理想之青年,婚后默默承担家庭重负,清贫自守,忍苦含辛。”她为使丈夫专心研究,从不以家务累他,惟作自我牺牲,以维持家计。先是牺牲她本人事业(先后辞谢二所院校负责筹建建筑学教学研究室的重托),继则牺牲平生唯一爱好之绘画,放弃在澳门举办个人画展之邀请。最后,牺牲了她自己的健康,终因积劳成疾而早逝。</p><p class="ql-block">她以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成就了丈夫的科研事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唐先生言称其诗“宗唐”。他的《寄恩健时分居多年累调不成》(绝句二首)就似乎有唐代诗圣杜甫《月夜》的影子。“古城长夜客无眠,万井萧萧月在天。遥想晋阳同此夕,有人含泪望明年。”“十年死锁难解开,两地情怀自可猜。风动月窗香淡淡,宛然如见健儿来。”《月夜》是写杜甫在战乱时期困在长安,于月夜思念远在鄜州妻子儿女的情景。《寄恩健》也是写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唐稚松于月夜思念遥在千里之外的妻室之情景。前者,是从妻子于月夜独自望月的角度以表达两地相思的景况;后者,诗人也是设想远在山西的爱妻含泪盼望来年相聚。前者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以视觉幻化的凄美画面,展现妻子伫立于窗前,盼望与夫君团聚;后者的“风动月窗香淡淡,宛然如见健儿来”,是以嗅觉虚拟的温馨情境,幻想爱人来到面前。不消说,杜诗《月夜》是望月怀远之千古绝唱,难以媲美。然而,唐稚松《寄恩健》毕竟也堪称望月怀远之难得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加州寄恩健》:“红已缤纷绿尚娇,读书灯下度良宵。云鹏远举何依托,月姊孤飞太寂寥。乡国有情天漠漠,蓬山无路梦迢迢。寻常一纸飘零意,漫作重洋上下潮。”缤纷落红之际,最容易勾起诗人伤春与思亲的情怀,更何况是在异国他乡?孤身一人虽是在灯下苦读,却也难免因思乡思亲心切而分神。诗人自感客居异国之孤独,又为爱妻在故国之寂寥而伤怀。思乡而云天远隔;念妻却迢迢无路。无奈之下只有写信以寄思念之情。可是这一封“寻常”诗信却不得了——“漫作重洋上下潮”。其情何其深,其景又何其壮阔啊!“寻常一纸飘零意,漫作重洋上下潮”一句,正应了周汝昌先生所说:“稚松诗有奇气”。诗人自谦说是“寻常一纸飘零意”,可是事实却极不寻常。因为它不仅仅承载了浓厚的思亲情意,更承载着强烈的乡国情怀。只有这样内涵丰富的“一纸’,才可能“漫作重洋上下潮”。唐稚松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他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将近结束时,曾有美国记者问他,以他所具备的条件,为什么不争取留在美国?他回答很简单:“我爱中国,她是我的祖国,我在美国没有根。”(纽约时报杂志,1981年11月15日)。他早在1949年从香港启程回北京时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访问欧洲与日本时的诗作都明确地表示了这种心迹:“刘郎不是天台种,愿与苍生共有无”(《别香港》);“莫把西天当彼岸,美洲西更有神州”(《题葡萄牙阿尔加夫海边夕阳独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醉眼纵能忘客意,瀛洲终不是神州”(《京都岚山并寄岸田先生》)。唐先生屡涉重洋,历经欧美以及东瀛,从其诗词和谈话中均可窥见其念恋家乡、心存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正是由于有如此情怀,笔随情至,才有了“漫作重洋上下潮”之奇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访少陵草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唐先生与夫人生离多有情意缠绵之诗;死别更有悲痛欲绝悼亡之作。唐先生夫人去世时,他说:“恩健去世后,稚松因当时心神衰竭,难以为文,仅就心中所感,书挽联一幅置遗体旁一同火化。其词如下:‘一去我何堪。既未同死,又难独生。空留悲恨长无尽;卌年君太苦,劳瘁默承,清贫自守,欲报恩情悔已迟。’”</p><p class="ql-block">爱妻遽然离去,唐稚松痛不欲生,于心神衰竭之际勉力写下的这幅挽联,其意饱含对爱妻的赞美、爱怜;同时,也表达了悲苦的自己对没能报答爱妻的深深懊悔,字里行间简直是悲怆滴血。此外,还有他呕心沥血而写的悼亡诗词19首之多。其中包括:七律《亡妻恩健百日祭》二首;七绝《中关纪梦》十四首;《浣溪沙》二首;《玉楼春》一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亡妻恩健百日祭》(二首):“自从君去我何依,失侣哀鸿泣野飞。朝夕相思神不定,黄昏犹想客将归。千言万语凭谁告,问暖嘘寒已久违。四十一年尘梦断,旧家仍在旧情非。</p><p class="ql-block">一世姻缘一夕残,仅存追悔伴孤寒。悲欢往事余双泪,生死衰年竟两难。絮语传心唯有梦,遗痕触目忍重看。不知别后谁相伴,料必思家岂易安。”</p><p class="ql-block">“百日祭”两首一十八句,句句浸透泪和血,充分表达了唐稚松万般凄苦悲伤之状。单是“不知别后谁相伴,料必思家岂易安”一句,其深切思念之情、体贴入微之意,远胜过纳兰悼亡词的“怕幽泉还为我神伤”。童恩健去世后的一百天里,唐稚松无所依傍,自比作是失侣的哀鸿,哭泣着在野外飞寻失去的爱侣。四十一年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一世姻缘一夕残”,其悲怆之情何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唐稚松先生赠我诗集的题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中关纪事》十四首绝句,一气呵成,语气贯串,不冗不复,哀婉悲切。以时间顺序,唐稚松先写与童恩健相识相恋,称赞童恩健的美丽贤惠及为相夫教子放弃绘画才能的展现,回忆夫妻二人谐趣园品茗、景山观落日、黄山赏奇峰以及童随其访英伦、海德堡、罗浮宫的美好时日;继写妻子童恩健沉昏息弱卧于病床时仍念恋亲人之状,而唐稚松一吻童之眉端竟然见其眼角生了泪珠,遂成永诀;最后写人去屋空,午夜梦见妻子回来,而待惊坐起来一看,只剩自己孤老一身伴着一寒灯影。此情此景与前面快乐的日子相比,落差多么大啊。逝者已去,生者无奈,只好“惟将长夜衰翁泪,洒向遥天恨海云”了!</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给爱人写情诗,为讨好对方,可以甜言蜜语,掺假作秀;可是,任谁写悼亡诗,也不会虚情假意,而只会表达对亡者的真切爱意与刻骨铭心的伤痛。所以,从悼亡诗中最能看到真实的爱情。在唐稚松的悼亡诗中,情真意切、悲痛欲绝且意蕴丰赡的诗句俯拾即是:“当时旧侣今何在,独对苍茫送夕阳”,“已约相依不再分,如何人境忽无君”,“小窗花讯又新春,不见窗前伏案身”,“红颜知己云烟渺,白首情缘割舍难”,“飘忽哀思飞似絮,依稀残梦渺如烟,夕阳帘幕尚依然”,“美味不消孤寂苦,深居难避死生哀。旧情非比骨能埋”……依我之浅见,这些悼亡诗句无论是情还是景,抑或是内涵,都绝不逊古人。自古以来写悼亡诗者无数,不知有多少写悼亡诗数超过唐稚松者?而用情如此之深者,又有几多?</p><p class="ql-block">《玉楼春》是唐稚松最后一首悼亡之作:“年年总叹春归急,转眼花飞原草碧。花残犹许再开时,人去却无重见日。女牛有渡银河夕,我望遥天唯叹息。记曾对泣月当楼,今独相思灯背壁。”</p><p class="ql-block">“年年总叹春归急”,转眼间唐先生也已仙逝五年矣,他早就不必望天叹羡牛郎织女七夕之会了。因为,至今他在天国里与夫人朝夕厮守已经五年了。想他们依然会如在人间时“常于静处传深意,默坐相看莞尔时”吧?</p><p class="ql-block">此文曾于唐稚松先生离世五年后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原文略有删减。</p> <p class="ql-block">附唐稚松简介:</p><p class="ql-block">唐稚松(1925年8月7日—2008年7月21日),湖南长沙人,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