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 小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栾碧军老师要讲一节关于电影的课,我肯定是要去听的。一是对栾老师的尊重,还有就是我很喜爱看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栾老师是我文学道路的领路人。因为栾老师,我才从地方文坛这个切口进入,从而进一步触摸文学。我们交流并不多,但他曾经给我推荐过的书、电影,甚至聊天时关于文学的只言片语,对我都有所启迪。这些年来,我对栾老师的评价仍然是觉得他儒雅随和,博学多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感受。关于电影,我脑子里的关键词有:世界经典电影、战争与爱情、张艺谋、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优秀女演员等等。但是栾老师却另辟蹊径,用他对电影的知识储备,甚至文学的意蕴,从预告片、画外音、蒙太奇、空镜头、字幕组、奥斯卡等多角度,来讲解他心目中的电影。无疑,这些对于并非真正热爱电影或者懂得电影的听众来讲,是一种思维的交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坐在后面,远远地看栾老师讲课,听他自然的语调,亲切的语气;也在观察,观察每一位听众的身姿和神情。许多人时不时举起手机拍PPT,不知他们拍什么;我身旁一女人时不时记着,也不知记什么。从大家略显懵然的神态来讲,栾老师的课程显然是曲高和寡了。我对栾老师讲课的逻辑思维是认同的,不过,他PTT中所涉及的电影估摸有100部,我真正看过的不过百分之五十,有些题材从未涉及过,大概以后也不会涉及。所以对栾老师例举这些电影的初衷,因为对电影本身并不熟悉,我是不能完全理解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互动环节的时候,非常热闹。我静静地看。我希望听众里有奇迹发生,可以与栾老师就电影这个话题,你来我往,探索不已,哪怕争论不休,也是思想精彩的碰撞。可惜没有。他们其中有述说自己为看电影陷入太深而生病的,有很远路程专门来听栾老师讲课激动不已的,有调侃过去看露天电影时光的,就是没有一个人谈电影本身:我们在看电影时,到底在看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最后一个人发言,且是栾老师钦点的。不过当时我正在看工作信息,没有注意到栾老师到底怎么介绍他的。他仅仅几句话就把我唬住了,大意是:本来是悄悄来悄悄走,不准备发言的。刚才栾老师问谁看过1000部电影,他是真的看过1000部电影。当他在看电影的时候,栾老师是“延长了三倍生命”的观念,他看到的却是来自他人对人生的不同体验,对人性幽微的探寻, 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心得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头转向他。就隔着一个空位置。是我重新选择听课位置时,瞄到是一位男士,就不由自主与他隔了一个位置坐下来。他四十来岁,谦逊、朴素,眼神里有睿智的光。顿时觉得他大概才算是栾老师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听众,或者是可以探讨的知己。在我的眼里,他俩言语之间已是同一世界的人。我为他俩欣喜,一个人的认知,被另一个人认同,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是一种慰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情还没有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后董正元老师告诉我,董老师的书画院是这次讲座的主办方之一:富春来听课的。富春,是吗?哪一个?就是最后发言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方恍然大悟。原来看过1000部电影的是富春。哦,也只有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春何许人也?说实话,我真答不上来。大家都没有看过他,但都知道他。我只知道他擅长散文、小说。文笔犀利,文见真知。独来独往,不喜与人寒暄,是地方文坛的奇人。几年前董老师邀请本地的几位写手,包括我,大家以“雪”为主题,各自写了自己的文章,编辑了一期散文集公众号。我遂有了他的微信。我们少有交流,但他给我的印象很率真,且才高识远。我曾经把自己不成熟的小说请他指导。恐有两年未与他交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忍不住微信了他:富春老师,我就坐在你隔壁。并夸奖他是真正热爱电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春老师很快回话了,说他知道隔壁的就是我,因为我有“矜持自守,自带态度”的姿态,所以没有和我打招呼。嗨,我说我一边听课一边观察人,想不到更有目光犀利者。害得我首先自我反省了一番,公众场所必然表现得淡漠寡然,才会给富春老师这样的印象。又不得不佩服他一眼洞穿的能力,无言也无需解释。我确实只是去听栾老师的课的,别无他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春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谈起电影来与谈文学一般,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向我推荐了最近的一部日本电影《完美的日子》。他看了很有感触,还写了观后感。我很感兴趣,表示一定要看一下电影,再欣赏他的观后感。其实我很惭愧,我的爱奇艺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富春老师通话后,我突然想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在五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落花时节恰逢君》,讲了我初识广祥老师和栾碧军老师的故事。有人在后面留言:夸人挺圆滑,但最后终究不能免俗。能体会到你被在文学上有点职位有点功底的几个人所赏识所提携的喜悦,写作之路……,真心希望你守住初心,纯粹的写文,无需喧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觉得这些话很扎眼,现在却醒悟皆是肺腑之言。他熟知写作的人最后的方向,许多都迷失于所谓写作带来的光怪离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与电影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如果能看1000部电影,洞悉了别人的1000种人生,怎么不会启发文学上的思考呢?富春老师做到了。富春的“悄悄地”,就是他一贯的文学上的作风,不喜喧嚣,心念精纯,又怎会不出好的文学作品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春老师所言极是,“矜持自守,自带态度”也是我写文章的姿态。那位多年前留言的朋友也可以欣慰了,不用担心我夸奖某些老师是有所企图。我只是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罢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