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学前在新塍古镇上的那几年里,我还只是傻乎乎的一个小孩,虽说什么都不知道,但却能成天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要是再遇上个节日,特别是过年,那种喜悦、兴奋以及焦急期盼的心情,至今回忆起来还真有点像重返儿童时代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后来当然慢慢知道了,无忧无虑,那是父母辛苦的结果,要是早就懂了,哪还能快乐起来?</p><p class="ql-block"> 看来什么都不知道,并不全是坏事,当然这样的日子显然不可能永远,一直这样那还不成了巨婴?</p> <p class="ql-block"> 说上学前,掰着手指算起来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那时小镇上过节日,这“过”与今天理解的还不太一样。从前要是有人问你家过节了吗?按传统指的是过节日要有点仪式感,有了,才能对人说已过了。当然没有,节日也会过去,只是感受不一样罢。 </p><p class="ql-block"> 所谓仪式,就是一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要拜祭祖先,尤其像过年,是个感恩前辈的日子,也是个喜庆的日子,过年这个节日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仪式也讲究。 </p><p class="ql-block"> 过年前,古镇上家家户户会先清扫屋前房后,就如响应号召大搞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一般。</p><p class="ql-block"> 到除夕那天,更需精心备好美味佳肴。当这一切准备就绪后,记得母亲会面对着已上香点烛的供桌,双手合十,轻声说着小孩听不清楚的话,然后又心事重重地呼唤着一个个我知道或不知道的已故长辈,恭请先人入席享用。要是晚餐备得不够丰盛,还会说上几句歉意的话。 </p><p class="ql-block"> 这郑重其事的仪式,小孩自然弄不明白,但会跟着母亲一起行礼,有时还会跪下来,祈求前辈保佑。这跪下的仪式,后来我想,这与去寺庙拜佛求神是不是有点像?是希望这虔诚之心能换回神仙显灵的奇效?虽说这跪拜还是远在帝皇时代的礼仪,但至今不少人为求得保佑仍会继续跪下来。</p><p class="ql-block"> 说是下跪行礼了,说是贡品备齐了,其实祖上哪会看见?哪会入席享用?但从前人们信天信神,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信,让每个人心里对天有所敬畏,要是什么都不信了那又会怎么样?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过了除夕,接着便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是新一年的开始。清早小镇上已是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了,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派节日气氛。这噼里啪啦的声响,小孩的心哪还静得下来,新衣一穿就想着窜出家门去玩了。</p><p class="ql-block"> 新塍镇上平时人不多,但节日里从农村到镇上来游玩的人不少,称出街廊。记得那时的坏人,不是被打倒就是夹着尾巴逃跑了,因而与我一样满街奔奔跳跳的小孩还真不少。那时社会上还没有骗子,小孩整天在外面野,家里也不用担心什么,至于交通安全么,那时镇上连橡胶轮胎都还没见过,怎么会出现安全担忧的事?</p><p class="ql-block"> 镇中间陆家桥再往东一点也有一座古桥,叫唐家桥。每逢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去这古桥北的场地上看拉洋片。</p><p class="ql-block"> 说桥北,就是如今镇上的“民国影视城景区”,要说留至今天的痕迹,也就这影视城前的场地了。所谓拉洋片,其实就是安装了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了有故事情节的图片,化上几分钱贴着镜头就能看到,也有人称这是看西洋镜,这少见自然就感觉十分新奇了。算算手里的“压岁钱”,我估计只能买点小鞭炮一类的东西,想看拉洋片中的故事,只能看个一回过把瘾了。</p><p class="ql-block"> 桥南,是南湖学校的操场,也是个放露天电影的地方。要是能看电影,那比看西洋镜更带劲,只是记忆中放电影的次数太少,因而凡有电影队摇船来镇上放映,我总不想错过。 </p><p class="ql-block"> 唐家桥大概是六十年代初拆除的吧?新塍镇上以姓氏作为桥名的还有几座,这捐款修桥铺路做好事也是自古以来一直传承下来的美德。如今想做善事,可直接捐给为人民服务的慈善机构就行了,比如红十字会。慈善组织会把募捐到的资金统一用到他们认为最需要的地方去,因而也就不会出现从前以姓氏作为桥名的事,因而你看到的除了人民还是人民两个字了。 </p><p class="ql-block"> 节日里,小孩还有喜欢看的就是卖玩具的摊贩。</p><p class="ql-block"> 虽然今天看起来那时的玩具太原始了,可却是孩子们的最爱。玩具都是用竹子或木头做的,比如彩色的大刀、安装了木轮的小鸭,其中用手一摇就会嘎嘎作响的竹制机关枪,更是男孩所喜欢,因为梦想着长大了能当上一名解放军叔叔,我就是这样想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长大了才知道,能当上人民子弟兵还真不容易,不仅思想好、身体好,就连祖上几代人也都要认认真真查查清楚,注重基因条件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 过年以外的其他节日,都没有如此隆重,但也都有一定的仪式。好多传统节日还与吃有关,比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即使遇到节气日子,有时也会与吃挂钩,比如立夏日就时兴吃团子。虽说含有这么多吃的文化,其实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不少,但还缺个感恩的节日,这显然回答简单了些。感恩,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有的是,比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教师节,哪个不是感恩的节日?因而一个人不会感恩,与是否有类似的节日没有关系吧? </p><p class="ql-block">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小镇上那种点蜡焚香的仪式已不易看到,相互间也不会去顾问别人是否过节了,不过进寺院烧香拜菩萨的人却日见增多,这是否是从前拜祭祖先仪式改在寺院了?不过,这仅仅是自己的猜想而已,以为自己找到了去寺院烧香,虽然不免费、不便宜,但却是人头攒动的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传统的节日,如今又有国家层面设立的纪念节日,有的还来自国际上的,当然制度不一样选取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还有相互交流频繁的今天,从国外飘进来的节日,在民间也是影响不小。 </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这传统的、国家的、民间的,一年中的节日还真不少,过节日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变的结果又觉得如今过节怎么都像一个模式了?即使小镇上对节日的关心也仅是放假休息几天?去哪旅游玩乐?亲朋好友是否一起聚餐?至于节日期间扎堆外出旅游,就如镇上人说的那样,称这是“轧闹猛”。</p><p class="ql-block"> 这“轧闹猛”的结果,高速公路都成了拥堵路,景区人山人海也成了人挤人。这自然回想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了,从前过节时的状况渐渐又浮现在了眼前,我寻思着儿时过节的仪式,还有争看拉洋片的往事,尽管知道人不可能返老还童,但细细回想,当年过节时那种喜悦、兴奋及焦急期盼的心情,是否因此又找回来了一点点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