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林彪行宫”—704工程

庆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O四”工程是当年在杭州为林彪修建的一处秘密别墅,从建造开始就笼罩层层神秘色彩。以工程始建年月(1970年4月)命名为“七O四”工程。它位于西湖之西,坐落在南高峰与北高峰之间,地形极其隐蔽。</p><p class="ql-block"> 整个工程占地面积三百零七亩,分地下与地面两部分,地下部分是一个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的坑道建筑,通往四面八方,地形极其复杂。设有作战室、通讯室、储藏室、弹药库、水泵房、配电间等设施。地面部分主要由四幢别墅组成,建筑面积二万一千多平方米。一号楼为主楼,是林彪一家居住生活的场所,二号楼为室内游泳馆,三号、四号楼为工作人员用楼。整个工程当时耗资约三千万人民币,共用去木材八千立方米,钢材三千吨,黄铜一百八十吨。</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秘密军事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下坑道入口旁,摆放着一辆退役的坦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下坑道入口。</p><p class="ql-block"> “704工程”的地下部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研究所设计,设计保密级别为绝密。作为一家专业的军事设计机构,其作品绝非等闲之作,其设计的巧妙、功能的完备及设计细节的专业处理等,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地下坑道有四个出入口,布局极其复杂,可以有效抵挡常规武器、生物化学武器及核武器的攻击,具有迅速掩蔽人员和物资、保障防空指挥、医疗救护及保护重要人员紧急撤离、保存战争实力等重要功能,是一个功能相当完备的地下要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坑道,即可看到墙壁上挂着的林彪不同时期的三幅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是平常在不同媒体、书籍中都能看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下坑道每个口部均采用“3+1”防护(密闭)门设计,即以“3道防护密闭门+1道密闭门”为基本设置。</p><p class="ql-block"> 依靠密闭隔绝,可有效抵挡常规武器、生化武器及核武器的攻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防护密闭门采用高等级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每扇门重达500公斤,可防水、防火、防毒、防原子弹,防辐射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急通道出入口。</p><p class="ql-block"> 设置于主要通道靠近出口的墙壁上,当大门关闭时,可以通过紧急庇护通道出入地下坑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04工程”地下部分共有房间47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一旦战事爆发,依靠内部战备物资及自备的发电系统,蓄水池、空气调节和指挥系统,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补给的情况下,生存并坚持指挥一个月以上。</p><p class="ql-block"> 地下空间被分为动区和静区两大区域,整体布局合理。静区内包括通信室、会议室、作战指挥室等功能用房,动区内则包括了厨房、洗消、深水泵房、屯兵间等地下生活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根据设计图纸,两个区域之间有一处“隔振缝”的特殊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动区对静区的干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风机房,通风设备可以输送新鲜空气进入地下室,使室内外空气形成对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配电房,地下工程带有独立的发电设备,即使切断外界电源,照明及各项电器设备仍不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警卫室,警卫人员在此值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长休息室,挂着毛主席的两幅题词——延安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p><p class="ql-block"> 栏杆旁的牌子,记录了林彪的三个日常:</p><p class="ql-block"> 1.天天老三样,林彪吃的饭菜十分简单,每餐一份水煮蔬菜、一个馒头、二两肉饼,不加佐料,雷打不动。这些饭菜都装在一个小保温桶里,和一双用热毛巾紧紧包裹着的竹筷,林彪直接用那个盛着半桶水和蔬菜的保温桶做“碗”,先把馒头掰成几块放进桶里,再往里面放上肉饼,最后用筷子在木桶里飞快地搅动着。直到所有的食物都被搅碎了,这才拿起保温桶,“哧溜哧溜”地吃了起来,他吃得津津有味,就像是一个饿了几天的流浪汉,不一会儿就一扫而空了。</p><p class="ql-block"> 2.最爱吃黄豆,林彪随身带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的就是他最爱吃的炒黄豆,打仗时,每当胜券在握的时候林彪就会拿出炒黄豆来吃。</p><p class="ql-block"> 3.两瓶茅台酒,林彪有在贮藏柜内常年备放两瓶茅台酒的习惯。林彪偶尔会让工作人员把酒拿出来,将瓶口放在离鼻尖十来厘米远的地方,用手掌从瓶口外朝着鼻孔处煽动闻闻酒香,可从来不尝一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见等候室。</p><p class="ql-block"> 挂着毛主席、林彪的两幅题词。</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林彪题词——“要用战斗的紧张性进行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挂着中国行政区划图。</p><p class="ql-block"> 东北野战军在全军首创战斗要报、战斗通报和败仗通报制度,后被军委列为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沿用推广。这些制度的创立,与林彪对部队的严格要求有极大关系。不管是胜仗还是败仗,林彪都要对每场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专题总结。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但讲到如何打仗时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也要求指挥员,讲战术就是要有个“婆婆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战室,挂着中国交通图和中国铁路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林彪极少打败仗,一生战功赫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元帅,有“战神”之称。许多战场上,对方优势明显,但渺茫胜机就是被林彪抓住了!凡与林彪共事过的领导人,都对林彪的军事才能有很高的评价。聂荣臻认为林彪“在军事上很有一套”。</p><p class="ql-block"> 林彪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研究战术,并且善于对作战过程中的战术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变成通俗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我军基层指战员来说,很容易掌握和理解。因此,林彪的这些战术在东北野战军中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战士都耳熟能详,打起仗来也能够融会贯通,显著地提高了部队战术素质。</p><p class="ql-block"> 林彪在辽沈战役爆发前的半年中,对历次作战行动尤其是四平攻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著名的“六大战术原则”:</p><p class="ql-block"> 1.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p><p class="ql-block"> 2.三三制:步兵班编为3-4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p><p class="ql-block"> 3.三猛:猛打、猛冲、猛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p><p class="ql-block"> 4.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据敌人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三种不同情况,采取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p><p class="ql-block"> 5.四快一慢: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p><p class="ql-block"> 6.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形成突击队,用以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讯室,挂着毛主席的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还有“十不”工作守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讯室挂着的林彪题写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神之路——长长的通道两侧墙壁上,挂着林彪军事生涯中指挥的多次著名战役(战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岗伏击战——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陂草台岗伏击战——首创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范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打开中央红军北上通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中国全面抗战“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海南岛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物资仓库,一旦战事爆发,依靠内部战备物资及自备的发电系统、供水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作战指挥系统,在没有任何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704工程”地下生存并坚持指挥一个月以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疗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音通道,直接通往地面林彪住宅,在这条通道的两头装有两个回音装置,只要有人进入这里,脚步声就可被监听室监听到。</p><p class="ql-block"> 通道里端为林彪专用电梯,直接通往林彪卧室,一有情况,林彪就可以马上从卧室进入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子加热器,林彪因抗战初期的枪伤伤到神经,一生怕冷、怕水、怕湿。地下装有多个电子加热器,以保证阴湿的地下室的干燥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彪,字尤勇,原名林育容。</p><p class="ql-block"> 私塾老师是李四光父亲。</p><p class="ql-block"> 在两位堂哥林育南、林育英的引导下参加革命。林育英,即张浩,129师首任政委。于延安病逝,毛主席为其抬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的提携下,接替牺牲的黄公略任红四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彪书房,位于一号楼,有桌子。</p><p class="ql-block"> 林彪看书有自己的方法,而且看书很快。喜欢的书,一买就是几本。他喜欢剪书,把他认为重要的部分,让内勤剪下来,或制成卡片,贴在一起,其余便扔掉。然后,将贴起来的部分再看,再让内勤给他剪,再贴再扔。如此几番剪贴,最后就只剩下几句话了。</p><p class="ql-block"> 林彪特别喜欢读古文,如《诸子集成》、《老子》、《资治通鉴》、《昭明文选》、《三国志》。林彪比较喜欢的西方名著有“四论”: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克思的《资本论》。</p><p class="ql-block"> 林彪爱听歌曲和京剧,林彪收藏的唱片也以京剧片子为多。梅兰芳、张君秋、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等京剧名家的唱片都有,但林彪最爱听的还是梅兰芳的唱片,如《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巢》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林彪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斯大林对林彪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方对林彪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号楼外观(部分),脚下是位于一楼的“六角室”,阳光可全方位照射,林彪日光浴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彪办公室,位于一号楼,无办公桌。</p><p class="ql-block"> 没有自己办公桌的林彪的办公室就是与卧室相连的会客室,他对自己会客室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大,二是空。这主要是为了“踱步”方便。“踱步”,是林彪自东北战场上养成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枪炮轰鸣,林彪都在不紧不慢地踱步,匀速运动,脚步拖拉,一边走一边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挂于林彪办公室的为人所熟知的林彪题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天花板采用了用乔其纱包裹的藤条绕制而成的莲花灯,虽大,但重不超过四两,掉下去轻飘飘,不会吹起风,也不会砸伤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彪卧室,有桌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挂于林彪卧室的一幅依然为大家所熟知的林彪题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地下工程,行至山上,见一座砖砌的碉堡,厚度仅为一块砖的长度!异或是尚未建成而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林彪的六角形日光浴室,现在是浙江宾馆的餐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