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传,释迦牟尼佛花21天,讲了80卷《华严经》;<br></br></h3></br><h3>花12年,讲了180万字的《阿含经》;</h3></br><h3>但仅有260字的《心经》,却足足讲了22年!</h3></br><h3>四祖道信禅师曾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h3></br><h3>世间之事,皆在于心。</h3></br><h3>当你读懂了《心经》里的这三句话,就有了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必将福气盈门。</h3></br><h3>1、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h3></br><h3>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h3></br><h3>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苦难重了、事情大了,走不出来。其实,是我们的心还困在过去。</h3></br><h3>有这样一个故事。</h3></br><h3>曾经有个人,年轻时遭人陷害,后来冤案虽被平反,但他已经坐了八年牢。</h3></br><h3>出狱后,他终日不开心,总是骂骂咧咧:“我真倒霉,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大牢里荒废了。我吃了那么多苦,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就算把他千刀万剐,也难泄心头之恨!”</h3></br><h3>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的他,六十五岁时,生命也快要走到尽头。</h3></br><h3>慧通禅师前来看望:“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何苦耿耿于怀呢?”</h3></br><h3>他气若游丝,仍喃喃道:“大师,我是被冤枉的,如何释怀,那个人把我的人生都毁了。”</h3></br><h3>禅师摇摇头:“你在里面坐了八年牢,在外面又坐了整整三十年牢。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你自己的心啊!”</h3></br><h3>是啊,一个人一直放不下过往,总是在委屈、怨恨、痛苦中度日,哪怕身体自由了,心却始终困于囚笼。</h3></br><h3>《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h3></br><h3>万物有生有灭,皆是梦幻泡影,所有的痛苦,并不在于外物,而是源自内心。</h3></br><h3>心不住在往事的牢笼,就能走出挫折、困难的迷雾,真正获得自由。</h3></br><h3>而生活中,因名利斤斤计较,为得失耿耿于怀,看似是被生活折腾,其实都是自我折磨。</h3></br><h3>人生不长,快乐本就不多,何不放开怀抱,放下痛苦的过往,拥抱幸福的新生。</h3></br> <h3>2、你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映射<br></br></h3></br><h3>有这样一则故事。</h3></br><h3>曾经有两个书生学业相当,都有望考取进士,于是他们结伴上京赶考。</h3></br><h3>路过一片树林时,突然一只小鸟摔下来,死在他们脚边。</h3></br><h3>高个子书生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h3></br><h3>矮个子书生心里咯噔一下“鸟落在地上,岂不是‘落第’吗?”</h3></br><h3>他看着鸟沉默许久,而后才追上高个子。</h3></br><h3>到了京城,他越来越郁闷,满脑子想的都是考不中的悲哀。</h3></br><h3>结果,考试那天,他心中被“落第”纠缠,答题毫无思路,最终名落孙山。</h3></br><h3>而高个子书生,一心高中,答题行云流水,果然金榜题名。</h3></br><h3>不相干的事,一个没当回事,一个瞎想事,最终结果天差地别。</h3></br><h3>《心经》有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h3></br><h3>外在的环境,遇到的事情,都是虚幻的,并无好坏之分,真正定义它的是我们的内心。</h3></br><h3>心就是一面镜子,会照出世界的样子。</h3></br><h3>一旦有了妄念,心镜就扭曲变形了,成了哈哈镜,让世界失了真。</h3></br><h3>这便是《心经》中所说的无明心,也就是不明白的心。</h3></br><h3>我们每天都在遇事,若是内心无明,则看不清世界,更看不清自己,最终就会搬起莫须有的石头,砸疼自己的脚。</h3></br><h3>相反,遇事少想些,多专注于起初要做的,则能安然以对,过好小日子,收获大幸福。</h3></br> <h3>3、心越清净,人越自在</h3></br><h3>佛曰:“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h3></br><h3>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不清净,旁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搅得我们不得安宁。</h3></br><h3>星云大师曾讲过一个故事。</h3></br><h3>古时候,有个人给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请唐伯虎为他母亲题诗。</h3></br><h3>唐伯虎提笔便写:“这个女子不是人。”</h3></br><h3>这个人很生气,心想“这个唐伯虎居然骂我妈,早知道不叫他题了。”</h3></br><h3>过了一会儿,唐伯虎慢悠悠地,边喝茶边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h3></br><h3>这个人,一下子又开心起来,“写得太好了,夸我母亲是仙女。”</h3></br><h3>唐伯虎接着又写:“养个儿子会做贼。”</h3></br><h3>这个人又难受了“竟骂我是贼。”</h3></br><h3>最后,唐伯虎写了句:“偷得仙桃供母亲。”</h3></br><h3>这个人的心情又雨过天晴“写得好!说我到天宫偷桃供母,孝心可嘉。”</h3></br><h3>不过一盏茶的功夫,短短四行字,就能让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情绪起伏。</h3></br><h3>故事虽然夸张,却是我们日常的真实写照。话还没说完,事情还在发生,我们就坐不住了,情绪就上来了。</h3></br><h3>落在纸上三两语,听在耳中一席话,轻易就能搅扰内心,弄丢自在。</h3></br><h3>在乎他人眼里的样子,纠结他人给的选择,完全忘记自己是谁、究竟要什么,被人牵着鼻子走,最终一事无成。</h3></br><h3>想来,这归根结底,还是欲望太多,心不清净。</h3></br><h3>《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h3></br><h3>情绪不受凡俗影响,行事不因变化波动,坚守内心的清净,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h3></br><h3>人生无常,凡事先放一放,置身事外想一想,于喧嚣处不慌张,拥挤处不迷茫,福气也就来了。</h3></br><h3>心若清净了,万事就简单了。</h3></br> <h3><strong>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strong><br></br></h3></br><h3>心境广阔的人,不论外界是晴是雨,内心都是天高云阔,总能放空自己,不生苦难。</h3></br><h3>这便是般若心,能装下世间无穷美好,收获人生旅途珍宝。</h3></br><h3>正所谓“心大则福大,心无量则福无量”。</h3></br><h3>读懂了《心经》,就能在一花一世界中,快意生活,在一叶一菩提中,绽放人生。</h3></br><h3>感谢您的观看!</h3></br><h3>在后台回复《吉祥》两字,每天准时送您一句吉祥禅语!</h3></br><h3> <h3><strong><strong>请点击上方蓝色字“弟子规文化堂”关注我们!随喜转发消业障,乐于流通增福慧!🙏🙏🙏</strong></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wdo8BcYY_g14NukEoU4s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在中学和高中时,读了几册《十万个为什么》,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坎坷磨难后,又遇到了和想到了很多的在书本上已学的没有的疑问和问题……常常是在追问一个问题时,就会有无数个为什么的答案与问题在连续不断地产生,那时就会让自己感觉到知道的越多,就会越让自己感到疑惑和烦恼越多,而有的人头脑简单不爱学习思考的人,反而活的较轻松烦恼也少。但是,当我在生活中处在了无助无望乃至绝境绝望时,我又会自艾自怨地去思去想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来到这个地球人间?我来的目的是什么?生从何而来?死往何去?我为什么这么命苦?是谁给我造成的?难道我来到人间就是为了吃苦受难的吗?为什么同样是人,却是人人不相同和千差万别?……总之,是会有无数个为什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万幸的是,在接近人生半百时,由于受到了许多位善知识的反复的引导帮助下,开始接触和学习了儒释道圣贤文化知识教育,这才从过去已固化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上慢慢逐渐地转化过来,让我的思想意识观点最震撼的是在学习了《了凡四训》这本圣贤宝典的书籍和大德法师讲解的这部宝典后,使我解开了让我先前无法解开的一些人生重要问题的答案!之后我越学习阅读了许多的儒释道圣贤经典文化知识,就越多地知道懂得理解明白了从前困绕自己的那些个无数个为什么不能解答的问题。通过十多年主要的学习佛家的系统性理论体系,我从中悟到一个认识与解决一切一切事物与问题的无上奥秘之根之本至道至理:这即是一一“心”!关于“心”这个事物与问题,在我转发的文章和自己写的文章,都是很多的从各个方面予以了历史的社会的事实证明的讲述分析论证剖析阐释解答的,只是,没有作一系统性与逻辑性的予以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论述之。妙明真如(也即是:学圣达真)将在近期就“心”的奥妙与真谛,作一简要概括性的系例论述,这也是学圣达真在去年已向美篇朋友们说过的一个事情,欢迎有缘人一起共同认识探讨这个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共同学习进步与受益之,是乃学习探讨认识懂得理解明白的意义价值与目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