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又称纽西兰,毛利语意为“长长白云缭绕的国度”。公元九世纪,毛利人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竹筏迁徙到此,这便是新西兰的土著居民。</p> <p class="ql-block">毛利人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南岛,是一个神奇的宝地,南半球的仙境。它的雪山,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它蓝色的湖泊,浩瀚无际,令人惊叹;其广袤的牧场,如梦如幻,令人留恋。漫步在这片清澈、纯净、静谧的土地上,享受到了真正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新西兰第三大城市,“花园之都”, 这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英国气息,是英国以外最具英伦色彩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梦娜维尔花园(Mo na Vale Garden):</p><p class="ql-block">梦娜维尔花园属于典型的传统维多利亚式庄园,美丽的雅芳河纵贯期间,小溪、别墅、草坪、花园和树林,清雅秀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英伦气息。一直以来,梦娜维尔花园被公认为基督城花园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雅芳河泛舟:</p><p class="ql-block"> 雅芳河(Avoid River)是一条流经基督城市中心的美丽小河,在这里我们在毛利人的指挥、带领下,体验了瓦卡划船活动(瓦卡是毛利探险家们迁徙到Aotearoa新西兰定居时使用的木船,对于毛利人来说,瓦卡在当时是唯一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 船桨轻轻的划过静静的水面,河岸绿草茵茵,河中野鸭嬉戏,鱼儿游弋,仿佛再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Tannery 古董市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维多利亚风格的拱形玻璃顶购物街,一天紧凑的游程,来到这里正好休息一会,品着清咖,赏不同的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奥拉基/库克山】</p><p class="ql-block">(库克山毛利语又叫做奥拉基,意为“穿云之山”)</p><p class="ql-block">库克山是新西兰最高的山峰,库克山国家公园(Mount Cook National Park)建于1953年,位于基督城中心区的西部。这里聚集了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山林,以及动物和高原植被等。</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首先体验直升机观光——穿越新西兰三大冰川,鸟瞰库克山冰川全貌。直耸云霄的山脉和绵亘千里的冰河令人惊叹 。</p> <p class="ql-block">清晨,库克山国家公园短程徒步:在这里,有一种彻底接近自然与世隔绝的错觉,越往里走,越觉得人类和烟火离你越远。</p> <p class="ql-block">酒店窗外一景</p> <p class="ql-block">【蒂卡波湖(Lake Tekapo)】</p><p class="ql-block">蒂卡波湖位于基督城西南边,是世界上第一个星空保护区,每当夜幕降临,天气晴好的话,可以观赏到璀璨的星河(我们原定行程是安排晚上“观星探秘”,由于山里起雾了,故而取消了)。蒂卡波湖的湖泊色泽充满了神秘之美,古朴的好牧羊人教堂静静地屹立在湖边,一切都那么安静平和。</p> <p class="ql-block">从蒂卡坡湖出来,我们沿着 8 号景观路线经过【普卡基湖 Lake Pukaki】,作了短暂停留,欣赏到普卡基湖与蒂卡坡湖不同的景致。</p><p class="ql-block">普卡基湖因其与众不同的颜色而闻名,素有蓝色牛奶湖之美誉。</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魔戒》电影中迷人的拍摄场景)。</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风情”奥玛鲁-白石小镇】</p><p class="ql-block">奥玛鲁(Oamaru)是南岛怀塔基地区的主要城镇,其是得名于当地土著毛利人的语言,根据当地官网的解释,其含义为有受遮蔽的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期,正值英国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者看中了这里,在此设立牧场、开采石材、酿造麦芽威士忌,通过建设港口甚至开发冻肉技术,将这里出产的农牧产品销回欧洲牟利。</p><p class="ql-block">(这些,在小镇短短的两三公里长的海岸线下都是有迹可循的,这里有整齐排列在主街两侧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旅店、餐厅、教堂和市政厅,皆以本地开采的浅黄色石灰岩砌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与海岸线并行的窄轨铁路,经查资料,方知原本是用作海港运输的,现在变成了观光线路。</p> <p class="ql-block">“蒸汽朋克总部”</p><p class="ql-block">这里实际上是座博物馆,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蒸汽朋克文化展品。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未能进去参观,留下了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辆高大的自行车雕塑,前轮大后轮小,上面兀自坐着一位栩栩如生的骑车人。据说这种自行车在一百多年前曾是奥玛鲁当地人主要交通工具,但今天这个雕塑实际上是一座秋千的一部分。海港区里松散地布置着与此类似儿童乐园设施,将简单的市民娱乐与追忆历史结合在一个个精致而有创意的雕塑中。</p> <p class="ql-block">在奥玛鲁,我们还去观看了蓝眼小企鹅归巢。以前知道的企鹅就是生活在南极的那个样子(好像是叫帝企鹅),这次看到这么小的企鹅,就是企鹅家族不同的分支,这种世界上体型最小的企鹅就叫蓝企鹅。</p><p class="ql-block">蓝企鹅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南部海岸都有出没,傍晚日落后是观赏蓝眼小企鹅归巢的最佳时段。在等待期间,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会用中英文向观众介绍蓝企鹅的生活习性和注意事项,不能有嘈杂声,不能拍照,要静静的等候……</p><p class="ql-block">天生胆小的企鹅,会有一只“带头家人”摔先走上海滩,在四下张望感觉安全后,又潜入水中,不多一会便带着一群家族成员以近乎排成一字的队形摇摇晃晃地走上岸来,直到靠近各自的“洞府时”,才会分散开,各回各的家。我们在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看到4~5批蓝眼小企鹅归巢(大约30~40只),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体验。(下图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摩拉基大圆球”</p><p class="ql-block">在奥玛鲁以南40公里外摩拉基海滩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石,据说退朝时能看到50多个,非常壮观(我们去时是涨潮时分,只看到岸边滩涂上的散落的几个)。关于它的成因,从科学家的角度讲,是地壳运动以及地壳之下碳酸钙凝结成核的说法,此过程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p><p class="ql-block">但是,土著毛利人有关圆石的传说则更有趣味些:大意是将这些圆石与千年前最初从波利尼西亚群岛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定居的毛利先民联系在一起,这些石头是他们乘坐的小舟登上海滩前遗落下来的葫芦变化而来的。从某个角度观察,那些靠拢在一起的大小圆石的确有几分像横卧在沙滩上的半只葫芦,可谓形象。漫步在海滩上,循着毛利人的传说,展开奇幻的想象,在海风的轻佛下,体验到“心境适澄静,翛然尘虑忘”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