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贵照片 展现魅力人生(八、周总理珍贵照片)

福全

<p class="ql-block">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些外国美女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更难掩内心对伟人的崇拜之情!</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64年10月,毛主席在首都剧场观看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表演的《吉赛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演结束后,毛主席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和吉赛尔的扮演者阿丽西亚·阿隆索亲切握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但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位美女就是古巴著名舞蹈演员阿隆索,被称为古巴的国宝级人物。</p><p class="ql-block">你可能想不到,她是一个近乎全盲的人,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只能看不到两米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阿罗索从小喜爱舞蹈,有很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在她19岁那年,不幸降临了,患上了罕见的眼疾,两只眼睛几乎完全失明。</p><p class="ql-block">眼睛看不清,对舞蹈演员来说是致命的缺陷,一般人就应该退出这个行业了。可她却不向命运低头,走出医院后,凭着惊人的毅力又重回舞台,并一手创办古巴国家芭蕾舞团。</p><p class="ql-block">就在这种半盲状态下,阿隆索对舞蹈艺术精益求精,几乎演遍了所有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中的主要角色,而且从十几岁一直演到了古稀之年,成为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人,创造出一段人间神话。</p><p class="ql-block">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蔗糖、雪茄、阿隆索”,是古巴文化在国际上最鲜艳的旗帜,阿隆索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芭蕾,成为古巴的三大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阿罗索退休后,有记者问她:人民把您的名字列为古巴三大标志之一,您有何感想?</p><p class="ql-block">她回答说:能被大家作为古巴在世界上知名的特产看待,我非常荣幸。优质的古巴雪茄和白糖要归功于大自然的恩赐,然而优秀的古巴舞蹈文化则是古巴人天性的表达,我团借助古巴人这一天性来弘扬舞蹈艺术。”</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古巴的三宝——蔗糖、雪茄、阿隆索中,蔗糖和雪茄还在盛产,却不再有阿隆索了。就在2019年,阿罗索因病去世,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1964年那次访华演出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铭记在心,视为终生的荣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毛主席和周总理两张珍贵合影,最佳搭档,配合默契,亲密无间。两人在出身、经历、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爱好特长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明显的差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富于激情,举重若轻,有纵横江海、气吞山河的气势;周总理则富于理智,举轻若重,有经纬万端、各得其宜的才华。两人相辅相成,彼此信任,又相互依赖,带领新中国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末期,李讷与父亲毛主席、周总理的珍贵合影,图一是李讷与父亲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两人都穿着绿色的军装,毛主席正在向楼下的群众挥手。</p><p class="ql-block">图二是李讷与周总理的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李讷穿着军装,戴着眼镜,笑得十分灿烂,周总理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能站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这个人是谁有人知道吗?</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两张照片有一处明显细节,你发现了吗?</p><p class="ql-block">两张照片都拍摄于1938年,第一张在公共场合里,周恩来是佩戴二星中将衔的。但是在第二张在我方的办公室里,周恩来就把这个二星中将衔摘掉了。</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个二星中将衔是国民政府授予的。周恩来在国统区搞统战工作,代表国民政府时周恩来就佩戴军衔,代表八路军时周恩来就不佩戴军衔。</p><p class="ql-block">目前看到过很多周总理的戎装照,一次都没有出过错,真是心细如发。</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武汉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于办公室悬挂的马克思画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董必武在南京梅园新村合影。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从小志存高远,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曾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p><p class="ql-block">照片上,周总理身穿西服,气质儒雅,显得十分帅气。</p> <p class="ql-block">网友们,你们知道和周总理握手的这位是谁吗?注意看,这个人的手上戴着袖章,上面写着三个字。</p><p class="ql-block">这个人是谁呢?历史君仔细看了,应该是康生。</p><p class="ql-block">你们觉得他是康生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群众代表。他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扬起手和群众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是个特别爱笑的领导人,他那标志性的笑容,代表着他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工作的热爱。他总是用笑容面对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参观机械制造。照片上,周总理用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和周围的工人交流。工人们也非常开心,笑得十分灿烂。</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邓颖超和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拉着周总理的手,显得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陈毅、贺龙合影。他们三人正在参观展览。照片上,三位领导人双手交叉,笑容满面,场面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总理和少数民族青年在一起。这些青年身穿民族服装,朝气蓬勃。总理和他们在一起,显得十分开心。</p> <p class="ql-block">总理和战士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总理深入农民群众中了解情况。注意看,总理把眼镜放在稿纸上,和眼前的老伯亲切交谈。他们坐的桌子,像是孩子们上学的课桌。从布置看,当时应该是在农村小学校的教室里。从照片上看,当时的老百姓真的太穷了。但是,见到总理,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开心、质朴的笑容。而总理也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晚年周总理站在湖边沉思,他面前风平浪静,可人生却是波涛汹涌</p><p class="ql-block">图片:周总理在陕西大同云冈石窟的九龙壁前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外宾到河南洛阳考察,他关心民间疾苦,抽空接见当地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从照片上看,总理面色凝重。</p> <p class="ql-block">晚年周总理站在湖边沉思。他面前虽然风平浪静,但他的人生却是波涛汹涌。</p> <p class="ql-block">总理旁边的年轻人是谁?年纪轻轻就能坐在总理旁边,有知道他名字的吗?后来怎么样了?</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夫妇和侄女周秉建合影。</p> <p class="ql-block">60年代的中国三个最重要的领导人同框合影。</p> <p class="ql-block">国宴上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叶剑英同框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夫妇与李富春夫妇在松下碑旁留影,照片中从左往右分别是:周恩来、邓颖超、蔡畅、李富春。</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在老人家做客时留下的珍贵画面,照片拍摄于1958年,周总理在河南三峡市陕县大营村视察。</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来到朱素妙老大娘的院子里,看了看厨房,还掀开柜厨看看大娘的存粮,满意地笑了,称赞院子和厨房很干净。</p><p class="ql-block">大娘请周总理坐,周总理一定让她先坐下来,自己才坐下,两人亲切的拉起家常来。</p> <p class="ql-block">历史老照片,追忆和缅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感受他的伟大人格。</p><p class="ql-block">60年代,周总理曾多次下乡,深入农民家庭,与人民群众拉家常,关心她们生活情况,衣食住行。</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永远做普通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告诉记者,伯父经常讲的就是要求她做普通劳动者。1968年已经参军的周秉建,按照伯父的意愿,脱下军装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二十年的草原生活使她深深感受到农牧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参军10年后转业到一家工厂担任文书。他曾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过一个星期。因为周恩来工作太忙,只在吃饭时偶尔聊几句,真正和他的谈话只有一次。而这次谈话中周恩来问得最多的是工人的生活、职工的困难,有些问题“几乎把我这个厂文书也给难住了”。周恩来嘱咐周保章:“希望你扎根在基层,永远做普通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的普通劳动者情怀,不仅体现在他对晚辈的教育上,更是体现在他自己的身上。</p><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普通劳动者</p><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示》在指出“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应该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的同时,还规定要建立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制度:“为了加强党同广大劳动人民的联系,彻底改变许多领导人员脱离群众的现象,在进行整风运动的同时,应该在全党提倡各级党政军有劳动能力的主要领导人员以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并且使这个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p><p class="ql-block">以195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为标志,中共中央随后又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项制度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全国各地的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制度逐步形成。</p><p class="ql-block">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是此项制度身体力行的模范执行者。在去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时,他指出,在共同劳动中没有总理、部长、司局长等职务之分,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他还说,我们今天正在紧张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我们就要为共产主义的伟大未来创造条件,使全社会所有的人都热爱劳动,都能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创造出这种新风气,树立这种新风气。“周恩来同志有时排在行列中同大家一起传递石头,有时拉车,有时推车运石料。他说,工地上各样活儿他都要‘学一学’。”</p><p class="ql-block">在传递石头时,大家将大块的戏称为“大西瓜”,小块的为“小香瓜”。排在周恩来前面的是一位小伙子。那位小伙子接过一个“大西瓜”就往下传,并说“大西瓜”来了,“快接住”。60多岁的周恩来手脚慢了一点。那位小伙子催促道:“嗨,利索些。”小伙子没听到回答,不经意地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是周恩来,眼睛立刻瞪大,惊道:“哎呀,是总理!”此时,小伙子又接到一个“大西瓜”,说什么也不传给周恩来。周恩来一面和他争夺,一面说:“咱们都是来劳动的,干起活来都应当一样。”在争夺中,周恩来的手被石头划破。小伙子大吃一惊:“哎呀!总理,你的手划破了,都流血了。”周恩来低声对他说:“不要声张,快干活,你看,又传过来了。”</p><p class="ql-block">吃饭的时候到了,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排队领饭。此行周恩来带的唯一随同人员是他的卫士。那位卫士想往前跑,早点给周恩来领到饭。周恩来一把拉住他,说:“你往哪跑,就排在后面吧。”</p><p class="ql-block">晚饭是两块玉米面和白面混合蒸的发糕,一块咸菜。轮到周恩来的时候,大师傅感动地说:“总理,你都60多岁了,还跟大家一样干活,吃一样的饭菜,我们真不好意思。”周恩来接过发糕就咬了一口,举起手说:“这不很好吃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消息轰动了北京乃至全国。社会各界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同时,参加劳动的干部们也深受教育。曾被陕甘宁边区誉为“马青天”的马锡五,时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他写了一篇感想,说没有经过劳动锻炼的人应该在劳动中改造思想,就是经过战争和劳动锻炼的人,日子久了也应该“回炉”,以免“心生锈”。据当时报刊报道,许多干部当即提出这样的劳动每年都要组织几次,使党的传统更加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老师傅,我向你学习开行车来了!”</p><p class="ql-block">作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周恩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深入到工厂农村是他的工作常态。以钢铁行业为例,从北方的鞍钢到南方的广州钢铁厂,从上海第一钢铁厂(即后来的宝钢集团的一钢公司)这样的大厂,到湖北麻城县五四人民公社凤凰窝钢铁厂这样的小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17日,周恩来在会见柬埔寨贵宾时说,“我们过去没有钢,受人欺负”,并陪客人们参观了北京钢铁厂(首钢集团前身,即石景山钢铁厂)。这个厂的工人们刚刚在庄稼地里经过夜以继日地施工,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该厂有铁无钢的历史。周恩来来到烈火熊熊的炉前。正在操作的几个炉前工是刚进厂不久的新手,技术水平还不够熟练,使尽了劲还没能够捅开出钢口。几张脸都烤得通红,汗水直往下淌,十分焦急。已经走访过多家钢铁厂的周恩来,对操作显然比那几个年轻人还熟悉一些。他走过去,用手比划着,告诉他们操作要领。周恩来还告诉他们,在那下面应该再开一个小出钢口,防止出钢时烤伤工人。打开出钢口后,钢花四溅,周恩来打着手势,指挥天车快点往炉里灌铁水,让转炉快点吹炼。在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还有随同人员,都被周恩来对操作的熟悉程度感到惊讶。</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对毛泽东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的思想理解很深,特别关心上海的钢铁工业。他去过上海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1958年7月15日和17日,周恩来先后三次到上海一钢调研并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7月15日上午10时许,周恩来到达上钢一厂后就直奔车间。视察到二转炉车间时,他登上五号行车,恳切地对行车驾驶员说:“老师傅,我向你学习开行车来了!拜你为师。”在行车师傅的指点下,周恩来亲自驾驶了行车。中午来到厂办公室。工厂的负责人请周恩来在办公室吃午饭,由食堂送过来。周恩来说了一句“这怎么行”,就拉上那位负责人去了食堂。到食堂后,食堂的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来,周恩来谢绝了。他和工人们一起排队,买饭,然后和工人们坐在长桌边一起吃饭。这时,食堂外面很多工人闻讯来看周恩来。周恩来看到工人们都站在大太阳下,亲切地笑着说:“同志们辛苦啦,天气太热,快回去休息吧。”工人们纷纷答道:“没有关系,我们来看看总理。”很多人伸出手来要和周恩来握手。周恩来就一手捧着饭碗和筷子,一只手挨近窗户与大家握手,走了一趟又一趟。</p><p class="ql-block">“像普通劳动者一样生活在群众中”</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15日,广东的《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周总理和群众在一起》。事情还是要从1958年5月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讲起。党向民在会上作了关于新会县情况的发言。毛泽东听了后,认为很好。会议结束后,全国各地陆续组团前往新会县参观学习。7月1日,周恩来一行五人坐一辆吉普车,从广州来到新会县县委。党向民陪同周恩来上了二楼。周恩来和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一一握手,并说:“我受毛主席委托,看望大家来了。来向你们学习,来向新会人民学习。”</p><p class="ql-block">在听完县委的工作汇报后,周恩来非常恳切地说:“我是来新会工作的,来这里学习的。要像你们一样,到乡里去,到社里去,到街道去,不要给我什么特殊照顾,不需要特殊招待……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人,都是普通劳动者,要平等相待,要造成这个风气。”还特别叮嘱县委领导,要简朴,不要使他生活上、工作上与群众有距离,不要迎接,不要很多人跟随,不要公家请客。县委想找一个较好的地方给周恩来住,周恩来说:“不要到外面住了,就住县委会,这里就很好嘛!与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方便。”于是,周恩来在新会期间就住在县委书记办公休息的房间里。</p><p class="ql-block">圭峰山是新会县境内的一座荒山。1957年底,新会县委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把县属机关的300多名干部下放到这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当时,连个单位名称也没有,有人叫它“圭峰山示范农场”。周恩来听了县委负责人在汇报工作时谈到圭峰山示范农场情况,十分重视。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农场。</p><p class="ql-block">到农场办公室稍事休息后,即走访学员的宿舍。那时,农场正处在艰苦创业阶段。大家自己动手,临时搭成两间30多米长的茅棚,作为宿舍,每间住100多人。由于中间过道很窄,光线又暗。农场陪同人员劝说不用进去,门口看看就行了。可话未说完,周恩来已经走进了茅棚。当时,一位学员因病卧床休息。当他认出是周恩来时,急忙想起床,周恩来走过来按住他说:“不要起来,不要起来。”然后亲切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现在感到怎样?最后又鼓励他:好好学习,努力工作。那位学员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眼里闪着泪花。走到猪舍时,一位饲养员正在打扫卫生。当他听到脚步声,抬头认出是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已经面带笑容,大步走上前,伸出手来握着他的手使劲地摇着。饲养员只顾得笑,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上午10时半左右,周恩来来到农场饭堂。当时100多名在附近地里和山上劳动的学员闻讯赶来,把周恩来围在中间,高兴得又是笑,又是嚷。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欢笑着,亲切地交谈着。在欢声笑语中,有人提议请周恩来给这个刚创建的农场命名,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响应。周恩来高兴地答应了。在问大家什么名字好的时候,有人说叫圭峰农场,有人说叫劳动大学。周恩来说:还是叫劳动大学好,办一所抗大式的劳动大学。又问大家,是写圭峰劳动大学还是写新会劳动大学。大家说:新会!新会!于是,周恩来写下了“新会劳动大学”几个字。大家又嚷着:总理签个名呀!周恩来说:不用啦!不用啦!大家还是鼓掌,坚持请周恩来署名,于是周恩来说:那好,我再写一个。接着挥笔写下“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并署了名。</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场的学员们后来回忆:“周总理像普通劳动者一样生活在群众中,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在猪场参观时,摄影记者把镜头对着周总理,总理笑着说:不要老是照我嘛,要有群众观点,给大家照照嘛。在办公楼座谈时,学员杨猗青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双手向总理敬茶,周总理每次都是笑容满面地用双手来接,并连声说:谢谢!谢谢!不论在哪种场合,不论对哪一位普通的干部、群众,周总理都是那样谦虚谨慎,那样朴实可亲。”</p><p class="ql-block">新会劳动大学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期望,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从1958年建校到1977年近20年间,共分批培养干部、学员、教师等2640多名,劳大学员经过学习和劳动锻炼,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很多成为基层的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劳大于196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贺龙、罗荣桓、郭沫若、邓子恢、沈钧儒、谷牧、余秋里、薄一波等先后亲临劳大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在纪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为了亲自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周总理不辞劳苦,走遍祖国大地,在工厂,在农村,在许多重要建筑工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总理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走到哪里都跟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今天,在那些当年周恩来足迹所至的地方,都设立了相关的纪念场馆。在丰富的史料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关于周恩来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中的情况介绍。周恩来的普通劳动者情怀,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劳动之余。</p> <p class="ql-block">◆1958年,周恩来率领国务院各部机关干部去十三陵水库劳动。</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劳动休息时和工人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周恩来同陈毅在湖北麻城视察并参加劳动。</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邯郸纺织厂视察时品尝职工饭菜。</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视察广东新会县葵艺厂为烙画工人扇扇子。</p> <p class="ql-block">一张珍贵照片,温馨的一幕,珍贵的镜头,永恒的记忆。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参加劳动的珍贵画面。毛主席年代干部参加劳动,那是必须的,而且是经常的。</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开怀大笑的老照片,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会感到很温暖、很骄傲、很自豪,当然也很怀念。</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开怀大笑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极富感染力,照片拍摄于1963年,周总理正在观看元旦文艺晚会,周总理在现场看王景愚表演哑剧《吃鸡》。</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节目算不算高大上,但是,这是老百姓能够看得懂,身同感受的节目,它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就连周总理看后都称赞,表演的太真实了,现实中就需要这样通俗易懂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上。</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1960年,周总理、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的群众见面。</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出国访问,朱德、宋庆龄、董必武到机场为其送行。照片拍摄于1960年,他们之间都是关系亲密的革命战友,看着他们的笑容真是太感人了。</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周总理一张罕见合影,看照片就知道朱老总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朱德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像一位老农,温和没有脾气。他对大人如此,对孩子们更是具有博大的爱心,犹如慈父。</p> <p class="ql-block">三位开国元勋珍贵合影,照片拍摄于1961年,周总理、朱老总一起去机场送刘少奇出国访问。</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与朱老总观看航空表演的老照片,照片中周总理穿着中山装,侧着身子,看得目不转睛,朱老总穿着军装,面色黝黑,一如既往地露出憨厚的微笑,亲切自然。</p> <p class="ql-block">珍贵历史老照片,朱德、周总理跳舞的画面,在舞池中,身为军人的朱德跳起舞来总会如同走正步一般,昂首阔步地大步向前走,从不退步。甚至毛主席曾逗趣地评价朱德的舞姿如同军队出操一般,笔直、干练。</p><p class="ql-block">而周总理的舞步则十分规范,也十分优美。他不仅能将音乐节奏把握得很准确,甚至能配合进行一些小小的颤动。这便是周总理对凡事认真的态度影响。由于周总理对舞蹈的钻研,他更加清楚舞蹈的意蕴和精髓在哪,也对舞蹈理解得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图为1962年,宋庆龄、周恩来、邓颖超、陈毅出席《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一张罕见老照片,第一次见,有人知道周总理抱着的小孩是谁吗?</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邓颖超与养女孙维世珍贵合影,照片拍摄于1950年8月8日,周总理和邓大姐25周年结婚纪念日上,周总理夫妇因为工作繁忙,把这一重要的纪念日忘了,但是孙维世记得很清楚,并亲自操办了这场活动。</p><p class="ql-block">邓大姐在纪念活动中十分高兴,她感慨道:“过去的结婚十分简单,现在维世也算是给我们给补办了婚礼了。”</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周总理与邓颖超拿相机拍照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拿照相机的周总理与朱老总。</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邓颖超在玉泉山游玩时的一张罕见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与李讷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1年6月5日,周恩来在南京长江大桥和外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周总理在阅兵仪式上的一张珍贵照片。</p><p class="ql-block">1949年,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九大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王进喜,主席正和他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3年,周总理第三次来大寨视察时的感人瞬间,周总理一生之中,曾三次造访大寨,他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都给大寨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照片中乡亲们热情的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场面非常感人。周总理感慨地说:“十年后,你们的变化就更大了。可惜,我老了,是不会有希望再来啦!”</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两张罕见老照片,晚年的周总理,侧影憔悴瘦削,手上、脸上满是老年斑,目光深邃安详,仿佛能穿透时空。</p><p class="ql-block">照片的氛围凝重而肃穆,唯有他胸前那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闪闪发光。这枚珍贵的纪念章陪伴着周恩来经历无数风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罕见老照片,每一张都让人心疼,晚年的周总理实在是太累太累了。</p><p class="ql-block">当总理知道自己患癌的消息后,他显得出奇的平静,没有一丝的惊慌,依旧是如同往昔一般,专心于工作。</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和保健医生总是让他多休息,注意身体。但是总理不愿意休息,他知道自己休息一天,剩下的时间就少一天,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国事繁忙,一日不处理,国家就有可能丧失一次机会。为了复兴中华,对于总理来说每天24小时都不够,他又怎舍得放下国家和百姓去休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