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 韩城之司马迁墓祠,红军东渡出发地,大禹庙

走山

<p class="ql-block">潼关后的下一站是韩城。原计划是潼关过河游运城一带,因为一个介绍韩城的视频,我们临时改变了计划。</p> <p class="ql-block">韩城位于陕西关中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故乡。这里历史文化深厚,文物古迹荟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素有“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走进韩城,古塔、古寺庙、古村寨遍布城乡,保存完好和数量众多的元代建筑陕西之最、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安顿好次日早晨便乘公交前往史圣司马迁祠墓。</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后,便从史书中完全消失,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了。他的结局如何,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韩城市南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的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p> <p class="ql-block">芝秀桥又名芝阳桥,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太公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道通往司马迁祠的山门,初建于宋代,后来修缮时虽然将原来的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但仍旧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风格。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著名书法家杜牧生先生所题。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开始攀登上司马迁祠的九十九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p> <p class="ql-block">这座砖牌坊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额题“河山之阳”,语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句。两边是一副砖刻楹联,上为“圣人光道统”,下为“汉史竟经文”,给了司马迁、《史记》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位于司马迁祠院后,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称“五子登科柏”。</p> <p class="ql-block">关于司马迁的祠墓和祭祀,晋以前已不可考,公认的说法是西晋汉阳太守殷济因瞻仰司遗文,深感其德,遂在芝川高岗建石堂,立碑植柏,或许这就是司马迁祠的最初状况。</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位于寝宫后的高台上。初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当时仅为一座衣冠土冢,元代时重修,这个墓冢的形状颇为奇特,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原因是《史记》中客观公正地对匈奴的发展渊源与历史功绩进行了记载,而司马迁民族大融合观点也符合忽必烈的政治需要,所以才有了这个蒙古包形状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p> <p class="ql-block">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宋代司马迁塑像。塑像不是目视正前方,而是斜视北方,据说是因李陵迫降匈奴,司马迁</p> <p class="ql-block">三官洞里的塑像和壁画虽是新作,却也相当精美。</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出发地。</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同志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毛泽东的主张,决定由韩城县芝川黄河渡口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八路军各部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总指挥部率领下,先后誓师东进,由陕西韩城县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山西,积极主动出击,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战。</p> <p class="ql-block">红军东渡黄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作为全军先遣部队从泾阳县云阳镇和三原县驻地出发,直奔韩城县芝川黄河渡口。9月3日,第一二○师主力由陕西富平地区出发,沿先头师路线跟进,渡过黄河。9月4日,朱德、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等率八路军总部由泾阳县方阳镇出发,随部队东进,渡过黄河。9月16日,刘伯承师长率第一二九师由泾阳县桥底镇一带出征,于9月24日赶到韩城县芝川镇黄河渡口,渡过黄河。</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场对全国抗战有重大意义。八路军三大主力依托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形成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的山西战略四角,控制了山西的大部战略要地,不仅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基础,还有力地拖住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的进攻步伐。</p> <p class="ql-block">大禹庙(国保)原名大夏禹王庙,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禹王庙,又名周原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建筑状况良好,是国内大禹庙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有“禹庙之最”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奉献祭品,烧香膜拜的地方,是典型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寝殿之间。</p> <p class="ql-block">寝殿,也是正殿,是禹王灵魂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主神像是禹王坐像,居龛中央。头戴垂帘皇冠,端庄威严,高2.50米。两旁侍者2尊,各通高1.67米。</p> <p class="ql-block">殿右边神龛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和头戴凤冠,怀抱手举肩爬婴儿的送子娘娘,二人两旁有侍者站立。</p><p class="ql-block">谁说国人无信仰?凡是国人信奉景仰的,无论神佛或是凡夫,都往上供,而且不管搭与不搭,都可相安无事地安排坐在一处,这说明中国文明的包容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左边神龛是三头六臂驾云腾雾神像,手持法器,而日狰狞,通高2.45米。两旁侍从头戴花冠,眉目清秀,各1.56米。</p> <p class="ql-block">神龛每间柱雕饰有垂花,龛檐柱间装饰或浮雕或透雕额枋,饰以双龙戏珠,全部油漆彩绘。</p> <p class="ql-block">出檐为1排,龛内5排,每排28格,全为彩色绘画,共计168幅。内容为花鸟人物。</p> <p class="ql-block">寝殿东墙绘有西游记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墙绘郭子仪单骑退见回纥及庆功寿宴图。</p> <p class="ql-block">大禹庙是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的。大禹是人文始祖黄帝玄孙,夏代第一位皇帝。</p><p class="ql-block">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二(传说六月初十是大禹的生日),都要举办三天的禹王庙会。[</p><p class="ql-block">庙内保存有6架神楼,应该是在禹王庙会或祭祀时用,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韩城大禹庙虽然规模不甚大,但是建筑时代明确,布局紧凑,元代建筑的风格,不论是大木构架,还是局部做法,特别是韩城当地建筑特征十分明显,是研究元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庙内保存下来多尊彩塑泥像,个个造型逼真,是中国古代泥塑中的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