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展讯】“我从文化馆走出”马昭银冰冻画艺术展暨文化馆历届学员书画联展

山东省梁山县文化馆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5月21日—27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梁山县文化馆一、二楼展厅</p> <p class="ql-block">“我从文化馆走出”马昭银冰冻画艺术展暨文化馆历届学员书画联展</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行字,我是带着深深的责任的。作为一个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文化馆人,我深知群众给予文化馆的期许。不久前,从文化馆走出的画家杨建勇告诉我,文化馆以前的老学员想一起回文化馆办个展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文化馆情结,文化馆陪他们走过的青葱岁月还历历在目,他们还自发形成了同学会,时不时联系,俨然成了文化馆的家人。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之余,我也更加感到身上担子的沉重,为大家做点什么的想法愈加紧迫。</p><p class="ql-block">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慢慢地把岁月熬成了酒,在回望中可以慢慢品尝。文化馆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被深深地刻进时光的年轮。我又何尝不是呢?从小就住在文化馆对面,那时的老文化馆门朝北,白色的木牌子上写着“梁山县文化馆”几个黑色大字。一进大门右侧就到了我少年时代常去之地--图书阅览室,冬天一个厚厚的白色棉帘子,屋里是烧得通红的大铁炉,这样的冬天是温馨的,这成了我和好朋友常去光顾的地方。每到周末来到阅览室,就见工作人员在借阅台里忙碌着,两排大桌子坐满了爱读书的孩子们。那时常借的刊物是《读者文摘》和《十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挎军用书包的大姐,几乎常年看到她的身影,她读书的样子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读到《十月》里的一篇文章,关于画家的故事,这影响了我从此爱上了画画。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长街黑暗无行人,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时常常熬着夜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借来的书,感觉熬夜的时光是值得的,从书中汲取的营养给了我精神的养料,一生受益。印象中在文化馆的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大门左侧是曲艺厅,石头砌成的屋子几排水泥凳子坐满了人,大家津津有味在听说书,那时的时间是悠闲的。每到夏天,院子里粉色的绒花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再向里走,是舞蹈排练室和画室,因为爱上画画,母亲带我去拜访当时的王茂君馆长,给予我画画的指点。每逢周末到文化馆,我都会透过窗台去看屋子里摆的石膏像,舞蹈房里同学张静正在辛勤地练舞,后来她从事舞蹈专业又去了美国。这是我记忆中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因为我的文化馆情结,毕业后我也如愿进入文化馆工作,和每个文化馆老学员有着共同的夙愿,想在彼此的画里找寻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县级文化馆,梁山县文化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热爱美术的青少年们拿起画笔,开启了他们艺术人生的起点。而今,这些从文化馆走出的艺术学子有的还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笔耕不辍,有的已在美术界取得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次参展书画家有:王世会、马昭银、毕东风、张宪民、刘秀君、杨建勇、王世武、王波、王丽华、姜衡、郭玉新、毕卫东、王怀磊、高兆云、孟祥芳,时间跨度从1972年到1989年。一楼展厅展示的是马昭银教授别具一格的冰冻画作品,二楼则是文化馆历届学员联展。马教授任教于聊城大学,是1972-1979年在文化馆走出的比较早的一批画家,还有梁山本土画家毕东风、杨建勇,都为本次跨度50年之久的回归展览付出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对文化馆保有特殊情感的历届文化馆学子的积极准备,共同促成了本次展览。因赶在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展出,时间仓促,疏漏之处敬请谅解,期待下次弥补。希望我们以此活动为契机,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开启更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在画中穿越时光的长廊,愿我们千帆过后,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 策展人:郑冰 </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