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五处提到智(分别在10、18、19、57、65章),五处皆批判,直呼“爱民治国,能无智乎”,直言“绝仁弃智,民利百倍”,直骂“以智治国,国之贼”。奉行“曲则直”的老子对智的否定,可谓直来直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没得商量,没给余地,没给希望。智为何如此不受待见?</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老子有愚民思想,特别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岂不是铁证。这里的“明民”,是使民“开其兑”,使其“见可欲”,使其向外抓取,使其躁动不安,使其私欲膨胀。这里的“愚民”,不是愚弄民,也非愚昧民,而是使民敦,使民朴,使民静,使民少私寡欲。故明民害民,愚民利民。民风淳朴是每个善良者的世外桃源。再说如果老子有愚民思想就不成其为老子,因为“慈”是老子的一宝,因为“善用人者为之下”,因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因为“和其光同其尘”………有无数个因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见弃智非愚民,弃智实乃道,弃智乃无为。智是有,道是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弃智乃道;智乃强,道乃弱,“弱者道之用”,弃智乃道;智乃华,道乃朴,“如婴儿之未孩”,如赤子,弃智乃道;智乃争,道乃“为而不争”,道“利万物而不争”,弃智乃道。可见智与道不同道,乃水火不容,在智上用力就不在道上,就失去了自然,是有为。“无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躺平,而是遵道而为,顺道而为。为而无痕,为而自然,为而低调,光而不耀,静水流深。无为成本低廉,却效果惊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真是“为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则声势浩大,华而不实,却适得其反,劳而无功,劳而伤财。故“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何?忌讳、利器、法令乃有为也,乃智也,越有为,越走向反面。也就是“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其实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管理上,是不需要用智的,只需要真诚,只需要去私欲,只需要在“道”上。即使遇到麻烦,也会灵光闪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家皆谓“我自然”。既要保护自己的小纠纠,又要了断眼前的麻烦,故要用智,可惜智多也会被识破,智多也无用。《水浒传》里的智多星真名却是吴用,天机在此吧。</p> <p class="ql-block"> 智遇上了道,智就捉襟见肘,小儿科一个,小家子气十足,难登大雅之堂。而道似万物之宗,是天地之母,像谷神用之不勤、绵绵若存、周行而不殆。道如此地位,如此作用,如此强大。智还好意思出场吗?有必要登台吗?还有必要耍大刀吗?道秒杀智。执着于智,就有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有为,花里胡哨,使人应接不暇,虽智大迷,执者皆失之。为道日损,损私欲、损智巧、损执念、损曾经的骄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在致虚极,就是在修道,修成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辩若讷、大智若愚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里的智不是智商,而是智巧,是抛弃规律,放弃根本,捍卫私欲,追求名利,而掩耳盗铃之为,故弃之,故不待见,损之而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