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诸多老宅的记忆,多为童年的记忆。那是家乡的风土人情,环境生态;那是逢年过节的传统氛围,民间习俗;那是母亲操持家务,无私奉献的形象;那是浓浓的浦东之味道,都是难忘的老宅记忆,在那些老宅琐事之中。</p> <p class="ql-block">【老宅琐事之纺纱织布做新衣】</p><p class="ql-block">在我家老宅门前的一条村道,由东向西不长,但它不叫什么路、什么巷或什么街,而叫“刷布场”,顾名思义,“刷布场”者,乃人们经纱刷布之地也。事实也是如此,此道除了给人们提供日常通行的便利外,在那个凭票买布的年代,或者更早些的解放前,在此经常会为在土布织机上织布而经纱刷布。所谓经纱者,就是将无数条排列好经纱线团的纱担,靠人们挑着在这刷布场上来回往复地将纱线分套到已按一定距离固定好的经纱架子上,达到所需的符合土布织机织幅宽度的经纱数量时为止。此谓“经纱”也。而“刷布”者,是在刚刚分布好的经纱上均匀上浆的过程。“经纱”是一个人挑着纱担沿刷布场来回分布纱线,而“刷布”则是由两个人协同去完成,用一把大长刷粘满浆水紧压着纱线来回上浆的过程。后面还有一两个人跟在后面认真查看有无断线的,若有发现,马上将其接好。</p><p class="ql-block">经过“经纱、刷布”两道工序后,就可以在经纱时分纱的地方两根两根地插入固定织布用的竹条了,此后就可以由力大的两个人用力将其卷起来,安放到土布织机上去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就有一台土布织机,常年安放在客堂的东北角。每逢有土布要织,但凡有我母亲参与的,大多会在我家的那台织机上完成最后的织布任务。</p><p class="ql-block">根据每家参与多少,分别由各自织就土布,用市尺丈量分割。在我记忆中,各家都是根据生产队农活的忙闲来安排时间来完成织布的。有时早上,有时晚上,抑或中午、雨天,听那“吱呀吱呀”的织布声,看那一手推拉支撑,一手快速穿梭,两手来回轮作,让梭子带着纬线,左右穿梭,经线在双脚的踩踏配合下,上下移动之间,一丝丝一线线地织就土布,整个过程那样协调完美,无不体现着古代黄道婆这纺织先圣的精髓。</p><p class="ql-block">下图即是同时能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织布用的纱,有自己用棉条在纺纱机上手工撵纺的,也有用从百货店里买的现成机纺线团的。而用经手工慢慢撵纺出来的棉纱织出来的土布,才是地道的农家土布,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我记得当时纺纱机在农村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有空纺点细纱备着。纺纱高手可以同时在一部纺纱机上纺出两三根纱线。为了纺好细纱,我记得那时外祖母或母亲会不定时地保养维修纺纱机安放纱转子的部位。记得她们是用糯米饭拌上龙糠之类的东西粘糊在纺纱机上头的,并比着传动皮带的松紧程度来确定安放纱转子的具体位子的。这个部位为什么会坏,我不知道,但我想,既然在维修的时候用的是糯米龙糠之类的混合物,日后必定要遭鼠害,因为在老鼠见多不怪的农村,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在这种纺纱机上,可以同时安放多个绕纱的转子(或叫定子),新手学纺一根纱,老手就可同时纺多根纱。看她们座在一条长凳子上,先用手慢慢在棉条一端撵出纱线,再紧绕在纱定轴上,就可以双脚踏蹬一手拿棉条,随着纱定的旋转,棉线被慢慢拉出,到达一定长度,另一手顺势一挑将棉线收在纱定子上,缠绕满满一定,即可取下换定子。这种劳作,和在土布织机上织布一样,考验的都是手脚协调、脑眼专注的能力。尤其是一纺多线的高手,更是展现着其卓越的心智协调能力。</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在我们的父母一辈中,有不少妇女都有用这土法来纺纱织布的本领。真无愧川沙这里曾一度在松江公署治下,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能得到切实的普及和运用。也真难怪,连川沙的歇后语地名,竟也和纺织有关,叫做:“竹园里经布——穿纱(川沙)”,真是再贴切不过。</p> <p class="ql-block">放纱织布是一回事,而裁剪制作新衣服是另一回事。那时我们穿的衣服,有的大改小,或者大的穿了小的穿,这是常有的,但也会请个裁缝师傅到家,一下做上好多,每人量身定做,合身出客(当地话,漂亮之意)。在我们村后浜就有一个裁缝师傅,但凡要请人做新衣,多半是请的他上门服务。在我们那,裁缝师傅上门裁剪缝衣,东家要管三顿饭,早餐白米粥加酱瓜咸菜,咸蛋腐乳即可。对裁缝师傅来说,刚出锅的白米粥,无论多烫,他们都不说“太烫了”,“等一会”之类的话,他们会沿着碗边,半圈半圈地转着喝,再烫的粥,到了他们嘴边,已不是问题,在一口口“呼噜噜”的喝粥声中,一两碗白米粥连同廉价的小菜很快下肚,便马上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了。而中午晚上的两顿饭菜,则自然要比我们日常的要好一些,荤素搭配,不失体面,也是对裁缝师傅的尊重。</p><p class="ql-block">请个裁缝师傅上门裁剪,有时三四天,有时五六天,视做衣多少,精细难易程度而定。做衣服的布料,有自己通过纺纱织布而得到的土布,也有用布票选买的样式布料。如此,期盼的新衣服不久就可如愿以偿了,除了高兴,就是开心。这无疑是老宅最美好幸福的场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是鉴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多子女的现状,许多家庭都是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穿,老三老四接着穿,只要能穿,没人会过多计较,因为条件就这样。所以,能有新做的老布衣服穿,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还去攀比什么土布和洋布?</p> <p class="ql-block">现在,老宅动迁被拆,那条只有当地人熟悉的“刷布场”也被覆盖在了瓦砾之下,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曾经发生在刷布场上那“经纱”“刷布”的场景,那起早贪黑安坐在纺纱机、织布机前辛勤劳作的身影,也慢慢变得模糊起来,乃至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