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纪 实 报 告 文 学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共和国的蘑菇云》连载之七 </b></p><p class="ql-block"><b> 作者 陈贵郴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六、三0九队十分队为核工业树起的丰碑和非凡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5月中旬,经过湖南郴县马头岭乡和许家洞镇上千位民工的共同努力,马头岭—金银寨,许家洞火车站—金银寨棉花岭的简易公路相继修通,这为大中型设备运达金银寨棉花岭工地提供了方便。苏联提供的新式钻探设备J—500型油压钻机,移动式坑道压风机和一些大型的俄式车床,汽车也相继抵达许家洞火车站,大批的设备堆积在站台,但怎样快速运输到工地,满足生产需求却成了领导们伤脑筋的一件大事。 </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中国,自巳还不能生产汽车,配给三O九队十分队的40多台运输车辆是万国牌的杂牌军,美、英、日、苏联的都有,这些车辆有很多是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部队的,在崎岖不平山路上,很多车辆跑着跑着就爬了窝,有些干脆罢工,整月整日地躺在工地公路旁无所事事,供应科长李高发急的欲哭无泪,又毫无办法。国务院地质部三局计划处长李风翔此时调任中南三O九队十队任队长,他得知情况后,立刻与十队老队长邹一明协商,请他在全国范围内急调汽车修理工来修理,邹一明想起了当年在解放上海时认识的陈孝瑜,于是专程到上海找陈孝瑜。陈孝瑜听说是为了国防建设做大事,便二话不说,随邹一明一起赶到郴州许家洞。</b></p><p class="ql-block"><b> 到达之后,他和从武汉中南军区调过来的专业汽车修理工李子如,从广东省广州市工业局调来的汽车修理工罗国屏,从上海公交运输公司调来的沈兴海师傅,加上六位临时借调的学徒工一起,加班加点地抢修汽车,陈孝瑜又将40多台杂牌外国汽车的电路部分,全部国产化,奋战半个多月后,修好了16台故障汽车,为生产设备早日进入工地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此邹一明报请国务院地质部,授予陈孝瑜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甲等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相当于部级劳动模)</b></p> <p class="ql-block"><b> 分配给309队10队的新式苏联吉斯151十轮大卡车,由陈孝瑜从长沙开来十队,急用于运送金银寨物资、设备。</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6月爆发的矽肺病,给中央地质部三局三O九队十分队的各项工作,带来很多的压力和困难,由于坑道作业人数的巨减,使生产进度也被迫下降了许多,同时安全防护工作,仍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和解决,职工们头上仍笼罩着一片阴影。</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在十分队修配厂,有个从武汉造船厂调来的高级技工叫罗南凯,他的钳工技术,焊接技术水平很高,修配厂领导对他说:“南凯呀;坑道工区的作业,粉尘太大,你能不能想点办法,改进一下设备,降低一些粉尘。”罗南凯说:“坑道风钻我知道的不多,只能试试看。”于是他连续几天下坑道看工人们作业,当看到工人们在满是粉尘的环境中上班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他询问了坑道风钻的使用方法,当看到主要原因是风钻钻头边,水的压力太小时,他即刻回修配厂,在废料堆里找到了一台报废的苏式老风钻,经过拆卸和组装,他发现完全可以在风钻的钻头边,打一个孔,利用高压水源,喷射到钻头上去,这样就可以降低粉尘,甚止无粉尘。说干就干,他用钻床在风钻上钻了一个孔,又用在武汉造船厂使用过水针机的原理,在风钻边设计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喷水口,再利用钻机水泵产生的高压,在水泵上焊接管子到水针机接口,这样水泵一开,就有高压的水源喷射到钻头上,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啦,水针机的试验成功,使坑道里的粉尘得到控制,大大减轻了工人们劳动强度,矽肺病的发生率从此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年罗南凯同志被评为劳动模范。</b></p> <p class="ql-block"><b> 钻探是找矿工作的重要手段,铀矿勘探离不开钻机,当时在中央地质部三局三O九队十分队使用的钻机中,有前苏联制造的手把式300米钻机,钻探平均台月效率约为190米。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且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紧跟“大跃进”年代的精神,提高钻机的运转速度,发挥更大的能量。修配厂机械修理工曹洪森同志,发挥其聪明的智慧,以扎实的机械制造知识功底,带领全体机械班技术人员,研制钻机的更新改造,通过不知多少日日夜夜的攻关,经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与手把式钻机配套的自动卡盘、无人提升器、拧管器、活动操作盘等六项机具,这几项重大技术革新,因其在当时行业中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获得了在全国铀矿地质系统全面推广,从而减轻了地质钻探行业工作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工作效率,使钻探平均台月效率提高到300米以上。因此被中央地质部三局授予“部级跃进积极分子”殊荣,他所带领的班组也被评为“部级跃进先进单位修理组” 。</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9月普查分队队长王久和与钻探工区主任黄浩生被中央地质部推荐参加北京天安门国庆观礼活动;1959年9月,锻工许佩善改制了车床、管子床等,解决了生产急需,机械修理工曹洪森同志研制成功钻机万能操作盘:钻探工罗东海同志革新的立轴钻杆水龙头,修理工罗南凯同志发明的坑道水针机等人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接见;1963年4月,地质科长欧积德、副科长周维勋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质矿床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b></p> <p class="ql-block"><b> 1956年12月中国铀矿勘查由中苏合营改为自主经营,这一年的7月,从上海、广州、武汉、青岛等大中城市选调和招收了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较好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来队工作,朝鲜战场归国的志愿军80多人也经过短期培训来到工地。职工总数迅速增加到了1568人,这些同志到达后,经过政治和保密教育,知道自己是在为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找矿,一种历史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以苦为乐,以难为荣,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的斗争,为今后十队工作的开展,很快打开了局面。</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三O九队十分队完成了苏联专家提的;“必须在1959年以前尽快落实500吨的铀矿石储量”要求,正式向国家提交了第一批金银寨铀矿工业储量,两三年中落实3个铀矿床,提交了中国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报告,1959年7月中央地质部铀矿开采的第一个单位,湖南郴县711矿在许家洞上马,经过图纸交接和实地详查,三O九队十分队在六号坑道,八号坑道发现的优质矿石,被矿山工人开采后由郴州许家洞秘密运送到272矿进行冶练,冶练后的铀235被专列从湖南—湖北—山西—甘肃由沿线部队,15米一岗的特级守卫标准,秘密运送到甘肃兰州酒泉浓缩铀加工车间。</b></p> <p class="ql-block"><b> 1964年10月16日15时,伴随着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日下午17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在北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3000多名演职人员。周恩来总理接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电后,激动地对全体演职人员说:“同志们,毛主席让我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欢呼、雀跃的人们激动得跳了起来,周恩来总理挥舞双臂,对着话筒大声喊:“同志们,不要跳,不要把楼板跳塌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大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有力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外国报刊评论说:中国的核爆炸,从长期来看,将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在欧州,北美和南非,当时部分地区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1964年10月17日这一天,一位北美华侨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华侨非常诧异地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老华侨说:“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泪流满面地说 :“新中国真了不起,这不是为我们挣来了前排座位,而是挣来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南三O九队十分队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的一段历史,是一部浸泡着苦难和奋斗,饱含着理想与信念的历史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三O九队十分队人,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辉煌历史,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一曲英雄赞歌。三O九队十分队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满怀着人民的期盼,在崇山峻岭中挥洒汗水,在悬崖峭壁上镌刻足迹,铸就了中国原子能军工史上,一座座历史的丰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