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故事——知识改变命运

王立新

<p class="ql-block">奶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知识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赵桂花出生于1919年,2006过世,她的一生很传奇。</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娘家是距离新惠不远的各各召的,1947年各各召是鼠疫重灾区,整个娘家人无一幸免,很传奇。</p><p class="ql-block"> 奶奶嫁到我们家,应该是1938年左右,也就是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刚刚开始,奶奶还给解放军做过鞋子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比我奶奶小两岁,与中国共产党同年生,是典型的厚道人。在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家里来客人,爷爷就会说,来了,座吧,喝点水吧,几乎再就没有什么话了。所以奶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农村都是过大日子,也就是近枝十几口人居住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后来就分家了,那时候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家里孩子多,奶奶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姑娘。</p><p class="ql-block"> 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嘱咐我们要好好过日子,可别过穷了,别人瞧不起呀,要命呀。</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俗语叫做,"干柴细米不漏的房",是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高标准了。</p><p class="ql-block">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这下可真的断顿了,没雨的时候,奶奶还到山上撸点榆树钱,或者挖一些蒲公英,苣荬菜,苦菜等,再掺一点玉米面,做成菜饼子,好在能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逢连天雨”,野菜也挖不成了,几个孩子饿的嗷嗷哭,奶奶一狠心,把院子里救急的几小拢葱挖出来,用盐腌一下,给几个孩子吃,吃完咸葱后,口渴了,大口喝上几瓢凉水,胃口撑大了,饥饿感逐渐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转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父亲已经10岁了,日子比以前略有改观,但还是不能解决温饱,别人就给奶奶出主意,家里这么穷,快给别人家放牛去吧,一来解决了自己吃饭问题,二来也能挣几块钱补贴家,不然你们家都是饿死的货。</p><p class="ql-block"> 但是,奶奶坚决不干,硬生生的让父亲上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父亲上学的行头就是,一块布,包着书,放一只用高粱杆的一头插上笔尖做成的笔还有用几页黑纸做成的本子,现在的孩子,咱们给他们讲这些事,会认为是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 爷爷上山搂柴火,搂够一挑子后,一半留作家里烧火做饭,另一半卖给岛格朗酿酒的烧锅,换点高粱用来填饱肚子,再换笔墨纸张供父亲上学用。</p><p class="ql-block"> 父亲上了七年学,那个时候叫高小毕业,比现在的研究生都稀缺,回到小队当会计,从哪时起,父亲替奶奶撑起了另外的一片天。</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也是我们这个家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日子一点点好起来,除了大姑,二姑念书少以外,二叔,老叔,三姑,老姑都先后读完了高中。</p><p class="ql-block"> 大姑和二姑到了出嫁年龄,当时不少人家的姑娘都嫁到山沟,能多要点彩礼,补贴娘家,奶奶不但没有这么做,奶奶说,别说嫁到山沟,大川的我还的好好挑挑呢!果然大姑,二姑按照现在的话说,都嫁给了公职人员。</p><p class="ql-block"> 现在父亲,二叔,老叔都已经分别在正科,正处,科员岗位上退休,在家颐养天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