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6日,我们九位北京铁路二小的同学分别60年后再次见面。群主王樑的妈妈是铁二小老师郝淑敏,他曾说过自己从小长在铁二小,没有上学时就被妈妈带来上班,熟悉二小校园里的每个角落,听他的述说,仿佛我们又回到了懵懵懂懂的儿时…</p><p class="ql-block"> 铁二小的校舍曾是老北京的官府大院,里面雕梁画栋,大院套小院,<b>据于虹同学调查考证:北京铁二小一所百年老校,曾经是京张铁路总局办公场所,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曾在这里工作居住。附铁二小于虹同学关于铁二小校址及校史的考察调研:如果你上网查找 “北京铁二小”,很难寻觅它的信息。而它确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为适应铁路运营需要由扶轮公学筹款开办了“京绥线北京扶轮高等小学”(铁二小前身)校址据说租用的是西直门半壁街的一所教堂。1918年冰窖胡同的京绥铁路管理局搬到羊肉胡同(今地质博物馆)腾出地方铁二小迁入先后更名为“北京扶轮第二小学”、“北平扶轮第二小学”、“平津铁路第二扶轮小学”。解放后“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文革时期被划归西城区,更名为“北京西城区燎原小学”。1973年重归铁路,恢复原名(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1996年被撤销编制,走完了它的87年历史。2004年整个校址以及周边均被拆除,建起高楼。“北京铁二小”不单在编制上,同时也在地标上消失。它的存在只有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虽然它不存在了,但现在的国际投资大厦E座,就是它原来的地标位置。“北京铁二小”地处冰窖胡同内,由本校、分校和操场组成。本校在胡同中间地段的路南,是一所大宅院,座南朝北,从东到西大致分三个院落,中央院子东西北是教室,南边是老师办公室,院子中间有棵古老的大槐树,很粗且枝繁叶茂,树荫可遮住院子的大半个部分。东西教室后面各有南北向回廊,整个校园古色古香,每个在铁二小读过书的同学,都会对大槐树和回廊有着深刻印象,令人向往。我是63-69年在此读书,1-3年级在东跨院南面的教室,到高年级才到中央的院子上课。学校大门对面是个大空场,有大半个足球场大,是学校操场,里面有足球门,东面中央有个主席台,旁边后来建了乒乓球台,让我印像深的是;操场北面有个很高铁架,一边是秋千一边是软梯,我经常爬上软梯,登高远望。在本校西面还有个分校,是住校生住宿的地方,后来分校改做幼儿园。当时在白塔寺福绥境那一片,铁二小无论是学校设施还是教学质量都是很好的。有人说;本校原来是个“王府”,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王府的建筑是有严格规制的,显然学校的建筑达不到王府的规制,比如学校朝向是座南朝北,王府都是座北朝南。若结合学校是在冰窖胡同,操场很可能就是原来的冰窖所在,而本校的宅子可能是管理冰窖的府衙。还有人说;本校曾是“京张铁路工程局”,但查看历史照片和资料,记载的京张铁路工程局是在阜成门外,从照片对比也与本校的外貌有出入,所以京张铁路工程局应该不在这里。有老人讲;铁二小以前是詹天佑旧居,虽目前还无从可考,但这应该是靠谱的说法,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总办兼总工,在八达岭、延庆都有住所,铁二小的冰窖胡同离京张铁路工程局的阜外不远,做为他的住所是有可能的,后来改为铁路小学也顺理成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谢于虹同学提供关于铁二小历史渊源的调查考证资料</b>🌹🌹🌹</p> <p class="ql-block">在顺承小院里合影,从左至右:刘雪莲、武永明、杨玲华、张华、肖宗玮、王樑、贾世泉、张合营、张俊清。</p> <p class="ql-block">张俊清同学吹奏口琴《欢迎进行曲》</p> <p class="ql-block">贾世泉同学凭记忆画的《北京铁路二小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杨玲华同学的弟弟杨瑞亭(比我们低一年级同学)画的《铁二小本校校舍图》</p> <p class="ql-block">于虹同学画的《北京铁路二小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王樑同学和他的妈妈郝淑敏老师。</p><p class="ql-block">郝老师曾经是我哥哥张立宪的四年级班主任。他在校时有篇《好老师》的命题作文,他写到“我们班的郝老师,真是个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合影中的郝老师(人群中间者)</p> <p class="ql-block">非常时期的郝老师和时任铁二小校长张焕钧在长城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拍摄的张焕钧校长在医院。</p><p class="ql-block">张阿姨是我妈妈的小学同学,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铁二小部分老师和同学于1967年在西城区幼儿师范学校院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铁二小老师在北海公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铁二小一至三年级的班主任卢立春老师</p> <p class="ql-block">于乃方:张芝媛老师,人很好,教语文的,6年级教过我们班,她儿子也在二小,叫高举(大概)</p><p class="ql-block">王樑:@未名湖 不知张老师近况,好像高举后来学了厨师。</p> <p class="ql-block">王兆华(小王老师)</p> <p class="ql-block">王樑:@张华 铁二小撤校后全体教职工全部和铁三小(西直门铁路火车站铁路俱乐部旁边)合并,张焕钧仼校长,铁二小的教职工成了铁三小的主力。</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在1973年,铁路将之前交给地方的铁路中、小学收回,北京铁路分局成立教育党委,领导管理北京分局管内数十所中小学,我妈妈是首任教育党委书记(她在文革前任铁路西直门地区党委书记),据她说,当时的交接工作非常繁忙!已经转到地方的老师听到消息欢欣鼓舞,闫秀兰老师就曾对我说“非常怀念老二小”,大多数教职工都回归铁路了,但原铁二小校长沈秉勋表示不回。</p> <p class="ql-block"> 铁三小的毕业生初中升到了铁一中,包括吴佩霞,刘文文(后来叫王爽,卢主任女儿),和我在一个学校,她们高我一个年级,但我入学时,相互一下就都认出来了[愉快]时隔三年都没有变样,吴佩霞圆圆的脸,皮肤白皙,脸上总挂着笑,嗓音响亮,是铁一中合唱队的主力。刘文文改名王爽,性格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爽利!</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绥境街道上的“老8楼”福绥境大楼,当年我们在铁二小上学时,远远的可以看到这个大高楼,它矗立在福绥境街道一片低矮的平房中显得非常高大。据福绥境老住户徐老师说:“老8楼”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北京盖“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的剩余材料修建的。北京的东城和西城各建了一座。徐老师住在福绥境58号,旁边56号就是我的同班同学邹世宁的家,她的妈妈曾经是北京第四聋哑学校的老师,四聋哑学校和她们家只隔一条福绥境街道。徐老师说在文革开始时,街道治保主任觊觎她家的独门小院,编造邹世宁的姥姥有问题,挤占了院里的北房,至今没有搬走。邹世宁的姥姥为躲避欺负,搬到了苏萝卜胡同的亲戚家。</p> <p class="ql-block">87岁的徐老师说福绥境的老住户即将搬迁到六环外。</p> <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右侧这间屋里和邹世宁在一起玩儿</p> <p class="ql-block">福绥境,原名“苦水井”,听听徐老师在视频中怎么说</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里的“老8楼”和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 妙应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因院内白塔又得名白塔寺。公元1271年,元朝在金中都城东北营建大都城,开启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为“冀神龙之扶持,资社稷之久长”,“保大业之隆昌”之目的,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白塔,以它作为神权与政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白塔与大都并称“金城玉塔”,盛名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 白塔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见证着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又是中尼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白塔寺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历史、建筑、宗教、民族关系、中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因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修建白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请来阿尼哥修建白塔</p> <p class="ql-block">位于白塔寺西侧的宫门口西岔,已经变成了“酒吧一条街”了。白天人少冷清,夜晚灯红酒绿人流熙攘。</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高楼即是修建于1959年的福绥境大楼</p> <p class="ql-block">宫门口东岔南口的历史介绍</p> <p class="ql-block">宫门口西岔南口的路牌</p> <p class="ql-block">宫门口东岔南口的历史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