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山西就是读历史,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我们于2024年5月11~16日跟团对山西机乎是全景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精彩文旅旅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六天的行程里,先后游览了:塔尔坡古村、云丘山冰洞群、壶口瀑布、广胜寺、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雁门关、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悬空寺、五台山、忻州古城、晋祠胜景、山西博物院。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 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建筑,纯朴善良的山西人,还有特色的美食,深深感受到,此次山西文旅,不虚此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丘山】这里林木葱葱,植被繁茂,风景秀丽,风光旖旎,空气绝佳,号称天然大氧吧。景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独特,历史气息浓厚,相传这里为上古时唐尧与虞舜以及夏禹观天测时的圣地,所谓吉人自有天相,中和文化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延续,由此推测,古人对观天相测未来由来已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丘山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89%,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000个/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一级空气质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茂密的森林成为动物们的天堂,珍禽异兽有苍鹰、野雉、鹧鸪、红嘴鸦、白脖鸦、金钱豹、野猪、猪獾、麂子以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塔尔坡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云丘山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丘山塔尔坡古村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老子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云丘山拥有众多道家文化遗迹,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山祖庭,有“北云丘,南武当”的盛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丘山有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冰洞群,产生于第四季冰川期,距今300万年,所以也称万年冰洞,进入洞壁全是冰的世界,移步异景,处处是冰帘、冰柱、冰笋、冰洞迂回曲折,洞洞相通,如入水晶宫殿,晶莹剔透,变幻的五彩灯光更让这里显得格外梦幻,像龙宫一般!留恋美景,拍摄兴奋,不舍离开,但穿着大棉衣都已经冻的浑身哆嗦了。感叹神奇的冰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丘山冰洞群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是一座距有300多万年历史的天然冰洞。其主要由11个洞腔组成,洞穴总长100多米,最宽处有12米,最高有15米,365天全年有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内有各式各样的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等天然冰凌景观。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被称为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于2019年正式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教授:“从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来看,云丘山冰洞群是最大的一个冰洞群,365天全年有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冰洞和非冰洞的比列大概是一万多个普通洞穴才可能出现一个冰洞,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世界奇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冰洞的形成条件是云丘山地区有着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根据专家分析,在地质运动中,云丘山是较为快速的整体抬升,山峰大多都是由厚达百米的甚至是数百米的整块的石灰岩构成。如果想要形成冰洞,那就必须有存水的洞体和容纳空气的空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云丘山岩石裂隙比较发育,存在地下空间的可能性比较大。长年累月的雨水通过岩层渗透到终年不见阳光的低于零摄氏度的山体地下空间之后,使得石岩缝中的水,便凝结成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东濒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黄河奔流至壶口,将山西和陕西东西分割,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受气候、地质等自然环境影响,壶口瀑布的上游水面在不足500米的距离内,河宽迅速由300米,压缩成20-30米,之后从20多米的陡崖以每秒钟1000立方米的水量落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自然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里冒烟”是壶口瀑布四大景观之一,位于景区东岸核心瀑布区。由于地理原因,河水流至此处后急速收束,顺地势而下倒悬流入深潭,使得水流量上下翻卷激荡,同时空气中形成了水雾,并飘散倒两岸而形成这一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远望去,就会看到水雾在上空盘旋,蔚为壮观。据清代刘龙光诗云:“渴马奔泉近,闪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这首诗就是对“水里冒烟”这一景观的描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胜寺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东的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其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奇特,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当政时,寺院遭到两次大规模灭佛,除舍利塔外,其余庙宇全部损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大力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塔院,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后来又经历代修葺和重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它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平遥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遥古城整个保护区包括“一城两寺”,即平遥古城以及位于城郊的镇国寺和双林寺。平遥古城城墙以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小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组成的一个庞大古建筑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城中现有古城墙、日昇昌、县衙、文庙、城隍庙、清虚观、协同庆钱庄、中国镖局、藏报馆、马家大院、古兵器博物馆等多个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遥古城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古城留存的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传承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煕二十二年(1683),地震使城垣塌毁。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古城市楼。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路经平遥,修四方大城楼迎驾。乾隆、嘉庆年间,平遥城商贩云集,批发、运输、中转发达,城内几条大街店铺林立,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路经平遥,修四方大城楼迎驾。乾隆、嘉庆年间,平遥城商贩云集,批发、运输、中转发达,城内几条大街店铺林立,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至嘉庆十八年(1813),平遥城有商号700余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40~1911年之间,平遥古城内修建多个豪宅大院,这些民居大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木雕、砖雕和石雕制作精巧。此外,这时期还对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进行修缮,平遥古城进入繁荣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东大街路南22号。全馆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楼院四部分,开设6个展室和两个展区,充分而真实地再现清代乾隆以 来我国镖局的独特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镖局,作为我国早期保险业,它随着明清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其职能以为工商贸易客户运送现银为大宗。据《武术汇宗》所述,号称神拳无敌的山西人张黑五于乾隆年间,领皆在北京前门外大街首开“兴隆”镖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设镖局,或现银运送,解缴、或货物转运,满足其时商业贸易实行现银结算的需要,因而,一度兴旺发达。票号诞生,镖局业务锐减。最兴盛期,为清末国内形势混乱之时。进入民国,各类军警武装押运出现,镖局相继衰败,陆续退出历史舞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镖局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为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823年,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日昇昌,从此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大会上,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历史风韵,成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池。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部的乔家堡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一处记录晋商乔氏百年兴衰、完整体现和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北方民居建筑群,系《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作品的取景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乔家大院,是明清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故又名“在中堂”。 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初年曾多次增修,修建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群占地面积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由6个大院、9个小院、313间房屋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规模宏大外,建筑群又以“三雕、彩绘”等精湛的建筑工艺著称,号称“兰殿桂宫、雕梁画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逃亡至山西,便于乔家大院暂居,并赐下“福种琅嬛”以及“九龙灯”等珍宝,为建筑群现存的重要文物之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世界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雁门关上古称北陵,夏商周称西隃关,春秋称句注塞,魏晋分成西陉关、东陉关。曹魏时期旧址上置雁门关西陉关关城,唐武周时期,复建西陉关关城(地址铁裹门)。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旧址上复建东陉关关城于今址。现景区分为三个区域: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2001年,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隋代多次修筑长城及雁门,唐朝建立后,唐军多次越雁门关北击打匈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宋时期,宋太宗平定北汉后任命杨业知代州,杨业到任后在雁门关两翼南北要道修建边寨,共建6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抗辽大捷后,又增修三寨。治平二年(1065年),再次在雁门关一线修筑堡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金、元时期,雁门关年久失修。明朝在西陉修旧创新,在其北口构筑城堡、望楼、烽火台、墙障等,同时在东陉筑路修垣,大建关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仲亨于东陉关旧址新筑关城,沿沟注山筑城、塞、烽燧与内长城相接,后在泰景元年(1450年)、天顺八年(1464年)、成化八年(1472年),雁门关守将多次补墩整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在弘治七年(1494年)筑偏头关边墙、补添宁武墩堡,正德元年(1506年)建武安君庙,正德十一年(1516 年)东筑七堡西筑四堡,正德十二年(1517年)增修广武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李景重筑关墙,在长城基址上复筑雁门关内长城,正式形成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嘉靖十一年(1532年)和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筑。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在关城建起公署1处及宁边楼、威远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咸丰六年(1856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并募化重修观音殿,扩建为3间。道光年间,善全募化主持了雁门关商道的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关南古关道中盘道侧修建雁门关混战阵亡将士的公墓陵园-关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进犯山西,占领雁门关后,在雁门关沿线制高点修筑据点、炮楼等工事,为冬季取暖,据守日军陆续将雁门关内多处古迹拆毁殆尽,将其旧木料运至据点以作柴禾,仅东、西城门洞及小北门、李牧饲遗址等尚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因其纯木楼阁式的构造以及其地理位置,故而又俗称应县木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般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在其出身应州的皇后萧氏倡导下同意修建,尔后由田和尚奉敕募建。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从外观上来看其为五层六檐,实际上塔分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为65.84米,矗立于一个四米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内有彩色塑像34尊,现存壁画约304.65平方米。发掘并修复的辽代文物共160件,包括佛经刻经、佛教七珍等文物,其中两枚佛牙舍利是为重要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还是世界已知范围内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中明显鲜卑族特色的历史遗迹景观,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的历史距今已有约1500年。它是在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由国师昙曜和尚主持完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规模约1公里,分为东、中、西三区。主要景点有石窟群、昙曜广场、灵岩寺、石佛古寺等,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18000余平方米。造像高度从2厘米到17米不等,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共有59000余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中国佛教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中第一次由一个民族、一个朝代雕刻而成的,也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A 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印度佛教在恒河流域诞生,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于印度河上游。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区)为中心,产生了犍陀罗佛教艺术,这种艺术融合了古印度艺术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冈石窟的开凿兴建阶段,主要是在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左右),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了五个洞窟。这些洞窟是云冈石窟最早的五个,其中包括了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这些洞窟的风格和创作技法显示它们是云冈全窟群中最早的五个洞窟,以造像风格和创作技法来看,具有劲健、浑厚、质朴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悬空寺,原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北岳恒山主峰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现存的的建筑主要在明清时修建,这一时期的悬空寺处于鼎盛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悬空寺坐西朝东,面向恒山。由佛堂院、南楼、北楼、悬空栈桥和寺前平台组成。悬空寺文物保护区占地面积约8.83公顷,悬空寺现存总(构)筑物面积472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悬空寺面积不大却包含三教,释迦牟尼(佛教)、老子(道教)、孔子(儒教)的雕像共居一殿,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是悬空寺区别于其它寺院最独特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六座宫殿,四十余间阁楼殿宇,主要殿宇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有大小佛像80多尊,其中佛教殿有12处,道教殿有五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悬空寺是木质框架式结构,三教殿是建筑的最高点,离地面距离为90米。由于历年河流淤积,目前该殿仅剩58米。半插横梁为基地,借助岩石作为暗托,运用力学的原理使建筑稳定。具有石窟与寺殿相连和半壁楼殿半壁窟的特殊建造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悬空寺最初名为"玄空寺","玄"取自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教理,而"空"则源于佛教的教义。后来,它改名为"悬空寺",因为整个寺庙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因"悬"与"玄"在汉语中发音相同,以及寺院象悬挂在半崖之上,故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看仿佛半悬在悬崖上,所有的阁楼像是从悬崖中“凸”出来,楼台殿阁之间由廊道相接,底部只有十几根立柱支撑,仿佛是这些立柱将建筑支撑在悬崖边上。实际上在悬空寺所有的栈道和阁楼下,都埋有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作为横梁,这些横梁大约有1米左右是露在外面的,这种横梁共有27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壮观”二字还有另外的一种解释,据说当时来到悬空寺的李白被悬空寺的优雅险峻征服,喜爱喝酒的他当晚就喝醉了,挥笔写下“壮观”二字表达心意。第二天酒醒后,发现酒醉时写的字多了一笔,但是大诗人也不好悔改,于是就对旁边的人说这一笔是故意写错的,意思是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紫府山、灵鹫峰,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因其中有五座大山的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五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五台山。永平十一年(68年)五台山上开始兴建寺庙。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快速发展,北魏孝文帝曾在五台山上修建大量寺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境内迄今仍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寺庙建筑68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五台山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五台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五台山在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五台山旅游接待人次为195.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为161548.08万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原为道家的道场,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快速发展,北齐时,五台山寺庙有二百余座。 隋朝时,隋文帝曾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唐朝时,五台山佛教再次快速发展,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五台山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名山、佛教胜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忻州古城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4A级景区,有“秀容古城”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忻州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公元215年),唐、宋扩建,清末完整城池基本形成,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城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商贾往来,故又有“晋北锁钥”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城内有不少寺庙古建如秀容书院、遗山祠、关帝庙、财神庙、泰山庙等都是忻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忻州古城持续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集忻州14个县(市、区)的特色风物、地域文化及典型院落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获得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2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古城文旅休闲生活街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太原至五台山途中,为忻州行署、地委驻地。春秋时,忻州属晋国,战国时归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都、雁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翁山下。晋祠是晋水的发源地,也是西周晋国国号的由来。后人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者唐叔虞,便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得来,晋祠在北魏时期已初具规模。历经一千余年多个朝代的不断重建与扩建,现已形成具有北方祠庙特色的古典园林,保留有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各式建筑、文物,是一座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周初年(前11世纪——前 771 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临汾翼城一带,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由翼城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并在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称之为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故名晋王祠,也称晋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魏年间 (534 年—550) 年祖鸿勋应高欢聘到晋阳游晋祠,著《晋祠记》。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定晋阳为别都,天保年间(550-559)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在唐、宋时期的建设达到了巅峰。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晋祠西南方,开始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到了646 年(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在太原休整期间重游晋祠。再次来到晋祠,感触颇深,想起了当时在晋祠的祈祷的情景。于是,亲自撰下了《晋祠之铭并序》铭文,以示感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之铭并序》碑是太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纲领与宣言,通过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表明灭隋建唐的合理性,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也是太宗皇帝一直引用的“载舟覆舟”理论的完美诠释。之后再一次对晋祠进行扩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1267年(元至元四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370年(明洪武三年),创建仙翁阁,又名瑞云阁、红阁。仙翁阁坐东朝西,是供奉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楼阁,故名仙翁阁。1412年(明永乐十年),僧圆觉禅师来到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创建水母楼。1576年(明万历四年),创建对越坊,高应元书“对越”牌匾。对越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建钟、鼓二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杨二酉即书“水镜台”牌匾。“水镜台”匾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语出《前汉书 · 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博物院,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共有四层,以“晋魂”为主题,第二三层设有历史文化专题展,第四层设有艺术专题展,其中新时期时代 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段13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具特色。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这次行程没有安排山西博物院的,我们返程去机场路上,这位导游很有良心,见到还不到一小时的空闲时间,就马上兜进山西博物院安排不到一小时的参观。由于时间太紧,只参观了博物院的二楼晋国时候的山西部份。都算是在这里打过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非常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祝您们家庭幸福、生活愉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