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路客的美篇

过路客

<p class="ql-block">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游记</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我没有回家祭祀亲人,选择了去四行仓库瞻仰英雄。</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清风见证思念,弹痕犹在,英魂不朽,今日吾辈永念先辈深恩,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鲜活而残酷的历史,而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也认识到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参观过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后,我感触良多。“弹孔墙”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立面的外墙,墙上的8个炮弹孔、420多个枪弹孔,全部按照原来面貌及实际位置还原。伫立墙下,当年的战火纷飞历历在目。馆内包括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个部分的展览,运用实物、雕塑、现代科技等手段再现当年战斗场景,通过图文展板、巨幅绘画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战、共御外侮的历史事实,以及中外各界对“八百壮士”英雄事迹的颂扬和缅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带领400余人,据守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敌人,同时壮大四行守军声势,四行守军统一口径,对外称四行仓库内有八百人,外界故敬之为“八百壮士”。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从10月26日战至30日,毙敌200余人,直至接到撤退命令后,才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这场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勇气。“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当时伦敦的《新闻记事报》发表社论称:“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实为任何国家历史上最英勇的一页,上海华军的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会议之诸代表。”“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步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一封巨型家书首先映入眼帘。它是谢晋元将军在奔赴淞沪战场前给妻子写下的家信,更是一封遗书。“这个四行仓库就是我们400多人的坟墓,我们全部都要战死在这里。我们中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战斗到底。”谢晋元次子谢继民在《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中回忆,谢晋元让每一位留守的战士都给家人留下一封家书。馆内也复原了“八百壮士”同写遗书的场景,一名战士坐在桌前,认真地写着家信,旁边战士在口述,其他人有的围观,有的坐在一旁等候。这些战士大多都年岁不大,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很多人匆匆赶赴疆场,还没来得及给家人留封信,可现在要写信了,却发现这第一封家书就是自己的遗书。在二楼展区,一堵“八百壮士”英名墙上,镌刻了300多名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根据历史记载,坚守四行的“八百壮士”实际人数约420余人,但长时期来,除谢晋元、杨瑞符等将领的姓名外,大多数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工作人员通过搜索、比对各种书籍,并赴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以及到曾输出过200余名“八百壮士”的湖北省咸宁通城实地考察,整理出目前的这份名单。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记住每一位坚守在四行仓库的英勇官兵。”</p><p class="ql-block">原以为参观四行仓库是上了年纪的人居多,没想到,展厅中除了学校组织的青年学子外,很大部分是家长领着孩子,当我听到身旁的年轻爸爸对孩子说,"你要永远记住`9.18`是咱国家蒙难日"我瞬间泪目,80后90后00后是非常爱国的一代,他们以他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阐释历史承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p><p class="ql-block">心情沉重地走出展览馆,广场前是民众自发敬献的花束与各式饮料点心,这些英烈生前根本没有见过这种美食,但民众记住了他们,这些英烈的后人们现在还好吗?我脑子中突然想起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出了四行仓库,我沿着苏州河前往邮政博物馆,一路上樱花盛开,三五成群摆PS拍照留念,孩子们嘻笑打闹情侣卿卿我我,沿途风景入画,优秀老建筑与浦东的四件套遥相呼应,战争与和平,十里洋场与繁华都市,所有的岁月静好莫不是前人的付出换来,在最美人间四月天,这无疑是一条了解过去与现在,浪漫与沉重的最佳步行旅游线路。</p><p class="ql-block"> 邮政博物馆大楼始建于1922年12月,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史滨生设计,折衷主义风格,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1924年11月竣工,同年12月正式营业。外形呈“U”字型,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大楼正门朝东南,正门的东南两侧均为细粒水刷石粉的主立面,并有十九根贯通三层的科林斯立柱不对称地分布环绕,北侧是机制红砖墙。正门的上方建有钟楼和塔楼。钟楼左右两面为弧体,正面镶嵌着直径为3米的罗马数字的大钟,塔楼建在钟楼上面,是巴洛克式的四角双圆柱型。在钟楼和塔楼的底部和基座上,分别置有两座火炬台和两组人物的雕塑。二楼大厅曾享有远东第一厅美誉。</p><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的各种邮票文件等珍贵文物,了解到清同治五年(1866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由海关来承办北京、上海之间的外交文书传递,鉴于当时各地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沿途邮运不太安全,清政府把这事托给赫德。此后在北京、天津、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仿照欧洲试办新式邮政,中国近代邮政正式诞生。清光绪四年(1878年)8月24日,中国邮政第一枚图案为龙的邮票在上海发行,到现如今在南极设立邮局,这是一部令人瞻目的邮政发展史。还意外发现电影演员陈述、书法家任政、朱学范是从邮政系统走出来的名人。展厅中还有各国捐赠的邮票与邮政设施,可以拓展知识,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