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 宰相府

青山有幸(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谷雨那天,家住江苏南通的堂兄率自家兄弟姐妹一行八人直奔桐城六尺巷。接到电话,我让他们先来陶冲的老家解决口腹之欲,堂兄却兴致勃勃地表示要在宰相府先享用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听他的语气竟有些迫不及待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堂兄他们这次是奔精神食粮而来的。看来,文都桐城“六尺巷”这张文化名片已经传播大江南北了……我正暗忖间,收到张保春先生邀请我次日参观六尺巷、宰相府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张保春先生是宰相府的主人、清朝大学士张英的直系后人,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播人、践行者。我们只在“凡尘艳语”公众号的采风活动中有过一次交集。张先生黑黑瘦瘦的,随性平和,有着文化人的洒脱和自信。这个邀请让我很意外,却之不恭,受之有愧。</p><p class="ql-block"> 有关六尺巷的故事于我最初的印象在童年时期。我的父亲最爱谈天说地,多半在茶余饭后或生产队不出工的雨天。在父亲熟知的人文掌故中,最令他津津乐道的便是桐城张氏父子双宰相与六尺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相府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告到县衙,县官考虑到一个是高官,一个是望族,无法定夺。张家人气急之下写信给张英,张英见信回诗一首。张家人读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成就“六尺巷”的美谈……至此,“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我便耳熟能详,但我并不知晓其中包含的是怎样的情怀和气度,只记得父亲每次结尾都会意味深长地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喽……</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替中,我渐渐长大眼界渐渐开阔,始知桐城历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随着桐城派历史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六尺巷文化的传播更是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去年国庆假期,我随儿子、儿媳和孙子参观六尺巷、博物馆,拜谒文庙。与之前数次路过的匆匆一瞥相比,这是我第一次最隆重地亲临六尺巷。身为桐城人,只肤浅地了解六尺巷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p><p class="ql-block"> 六尺巷在桐城市的西南隅,长百米,宽六尺,黛瓦青墙,卵石路面。巷南为旧时相府,正着手修缮;巷北是吴姓住宅。高大的“礼让”牌坊和“懿德流芳”牌坊分立巷子的东西两端,相伴六尺巷,共同担负着传递“互敬、互让,和谐、包容”的文化使命。还有展示六尺巷故事的诗画照壁和刻有张英“让墙诗”的太湖石,以及张英家规家训的宣传栏,这些无一不在无声地传颂着张英谦虚礼让的道德风范。</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对六尺巷有了更具象的更纵深的了解。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儿子他们对六尺巷文化的情有独钟,我更希望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辜负张保春先生的盛情,怀着对未曾涉足的宰相府的心驰神往,我如约而至。老师们稍作短暂而客气地寒喧后,张保春先生带领我们走进宰相府。</p><p class="ql-block"> 府内整体格局分为三区(东中西)六路,坐北朝南,横向并列。每路建筑五至六进不等,间以回廊庭院。厅堂宽敞,居室分为二层小楼,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青砖黛瓦,朴实素雅。府内主体建筑已完工,室内布置尚在完善中。</p><p class="ql-block"> 春意融融,微风徐徐。我们在相府自在徜徉,踏桃蹊柳陌,穿庭院深深,赏镂刻雕花,转朱阁绮户。虽不见帘幕重重,玉屏立鹊,却有庭院上空绿影婆娑。相府内,庭院里,处处弥漫着张英、张廷玉清廉、勤谨的浩然正气。清风拂面,我的身体里有股清流在涌动:一定要带我的孩子们来相府,来这里呼吸清气,浸润书香。</p><p class="ql-block"> 这次带领我们游玩的还有我素未谋面的舒林老师。舒老师儒雅、谦恭、博学,移步换景间,总不失时机地给我讲解与宰相府相关的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心大姐对桐城渊源流长的人文历史也颇有造诣,而且储备丰厚。跟在几位老师身边,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被人文熏陶、书香氤氲的迷醉。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恰如春风化雨滋润我心田。</p><p class="ql-block"> 突然间,我想起堂兄他们。没有如我般幸运地有老师引领,他们在宰相府的文化盛宴、精神大餐是否口齿留香?他们从精彩纷呈中能咀嚼出哪些无穷的回味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