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学生必备的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b>科学精神</b>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b>。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民族复兴基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现阶段,<b>如果说教师要有教育家精神,那么学生要有科学家精神。</b>在青少年中培育科学家精神是为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CMC(Course课程,Management管理,Culture文化)模式谈谈如何推动学校科学教育提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课程(Course)致知</b></h3> 学校关于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呈现方式要做到:形式即内容,课内即课外,台下即台上。要设计出让每一个学生愿意听、悟得到、能互动的科学课程。<b>小学要充分利用好《科学》教科书,中学要把《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的学科魅力结合生活深度挖掘,生动呈现。学生沉浸式体验,教师寓教于乐。</b>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的人明白你要讲的东西。高手在民间,因此我们也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组织学生阅读书籍《十万个为什么》,观看央视科普节目《走近科学》等。 <b>重视实验课,让每个孩子每周都能动手参与实验。</b>在开齐开足科学类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也可以编写了科技校本教材,在不同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小小发明家等特色校本课程;开展无人机、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社团课程。围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电子工程、人工智能、农业科技、激光技术 、材料科学、智能交通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播影视技术和机械工程等<b>积极联系省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通过特色课程“3X时光寄语计划”让学生向自己未来二十年的孩子写信介绍二十年后的中国。</b> 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不能把孩子们束缚在教室里、课本上,<b>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b>。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科学教育研学实践活动,走进动植物园、科技馆和航天、军事、天文、地质、历史、自然、艺术等各类博物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管理(Management)制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要注重强化管理系统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自主性和管理效果的辐射力。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培养模式,高质量配备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各领域科技辅导员队伍。<b>成立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b>,为每一位科学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分层分类培训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成立科普讲师团,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竞赛。重视科技社团活动开展,教学和管理。每年评选科技教学先进个人,创新阳光少年、发明之星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化(Culture)至上</b><br><br></h3>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以文化人,文化来自人人,文化引领人人,文化属于人人。要把校园打造成智慧校园、科技校园、百果园,有动植物、有精彩活动的成长乐园。相信榜样的力量,要把科学家的雕塑、相片和事迹呈现在教学区。每一处建筑都充满科技感,每一种植物都挂有名字牌,每一个班级都有科技感十足的班名,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科技梦、都是发明之星。积极参与黄石市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学校每年举行科技文化节活动,科技节可以分设三大板块,分别是科技实验体验区、科技成果展示区以及科普知识讲座。学生们展示着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和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科技的前沿动态,邀请多位专家进行科普讲座。科技节开展科技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看科幻电影、小说、放飞水火箭、鸡蛋撞地球、小魔术、浮游花、旋转气球圈、吹动汽球“风火轮”、干冰实验、观察光电、了解红外线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养蚕、孵鸡蛋、养兔、种豆芽、种植蘑菇等,学生在亲眼见证、亲身体验动植物生命成长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为宏卿中学鸡蛋撞地球比赛</h3> 科技教育涉及面广,他们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需要不断建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打造科学教育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使他们成长为<b>“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b>具有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