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浙江余姚

燕塞翁

<p class="ql-block">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浙江余姚</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我曾经写过一篇美篇《梁弄行》,那是2010年我陪夫人去祖籍余姚梁弄后写下的。当时仅浏览了四明山和四明湖,这次再去则浏览了余姚县城,参观了颇有特色的余姚博物馆和余姚名人馆,还参观了河姆渡遗址,浏览了上林湖越窑遗址,对余姚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余姚,因境内有句余山(今称四明山)和姚江而得名。余姚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浙东重镇。</p> <p class="ql-block">  发源于巍峨四明山的姚江,自西向东横贯余姚平原。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繁星点点,拱卫着这条哺育了史前文明的先河。圣帝虞舜躬耕历山,刻下了余姚初始的文明足迹。</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的躬耕农业、干栏式建筑和独特的制陶工艺、精美的雕刻艺术是我国七千年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件“双鸟朝阳”,生动地表现了河姆渡先民对以太阳为主的天体崇拜,是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现经艺术再创造,由三块巨石组成原始牌坊,作为河姆渡文化的标志,竖立在遗址上。牌坊呈品字形中空洞状,寓意着人类从山洞走向平畴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 原始牌坊</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p> <p class="ql-block">  余姚,由于拥有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成为人们进入中华文化史和亚洲文化史的重要入口之一。因而,也成为海内外所熟知的“课本地名”。</p> <p class="ql-block">  余姚博物馆的馆藏展示了余姚悠久绵长的历史发展轨迹——“烟水万人家,余姚古代文明展”。</p> <p class="ql-block">余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烟水万人家 余姚古代文明展</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南移,余姚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筑塘围涂,兴修水利,使耕地数量激增,农田灌溉得以保障,经济方式多元化,“三白三毛”(三白即稻米、棉花、海盐;三毛即:毛竹、毛笋、茶叶)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以越布姚纸和越窑青瓷为主的手工业经济盛极一时。余姚成为范仲淹笔下的“东南最名邑”。</p> <p class="ql-block">制米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处理棉花</p> <p class="ql-block">轧花车</p> <p class="ql-block">纺纱</p> <p class="ql-block">制盐</p> <p class="ql-block">制盐</p> <p class="ql-block">制盐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四明山的竹粟笋茶,杭州湾滩涂的棉田盐场,百里姚江两岸的稻米蔬果,名重一时的“越布姚纸”,“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丰饶的物产,使古代余姚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南名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以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为特色。古代余姚人因地制宜地将收摘的棉花加工成棉布,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生产“越布姚纸”,使具有余姚乡土特色的手工业产品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青瓷器在余姚及周边地区成功烧制,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唐、五代、北宋时期,余姚一跃成为越窑青瓷的烧造中心,产品畅销全国,并销往海外。“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器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p> <p class="ql-block">青瓷五管瓶</p> <p class="ql-block">青铜五管瓶</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香薰(战国 余姚梁辉老虎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贴塑五管瓶</p> <p class="ql-block">饕餮雷纹青铜贯耳瓶</p> <p class="ql-block">蝠鹿雷纹带圆雕虬龙盖鬲式青铜熏炉</p> <p class="ql-block">瓷器</p> <p class="ql-block">  上林湖越窑遗址在上林湖库区分布有一百一十余处东汉至北宋的窑址。东汉、三国时期上林湖就设窑制瓷。自晚唐至北宋时期,上林湖瓷业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越窑的瓷业中心,产品还远销韩国、日本、印度、伊朗、埃及、苏丹等亚、非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曾设有“贡窑”、“置官监窑”,大量烧制 “秘色瓷”,供奉朝廷。上林湖窑业在北宋中期渐趋衰落。</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从一层到二层的楼梯采用了桥的形式,映衬了余姚市水乡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楼梯侧面刻着:双城烟雨卧长虹</p> <p class="ql-block">  余姚这一方水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姚江儿女。汉代学宫开启了古代余姚重视教育的先河,书院、藏书楼奠定了培养、造就先贤名哲的基础。名门望族活跃于历史舞台,学术文脉流播于海内外,“文献名邦”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的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的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层的一组雕塑展示了古代余姚先民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店铺</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杂货店</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裕盛钱庄</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铁匠铺</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舞狮</p> <p class="ql-block">古代余姚生活场景 演戏</p><p class="ql-block">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p> <p class="ql-block">  长久的奇迹,一定与继承有关。余姚民间历来对“先贤”和“时贤”非常敬重。余姚名人馆陈列了一百多位古今余姚名人的简介,以便使本地后学和外来游客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生命,来了解一个地域,一种精神,一派气象。</p> <p class="ql-block">余姚名人馆</p> <p class="ql-block">  虞舜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原始部落联盟解体前的三大酋长(尧、舜、禹)之一,是中华民族开创时期的杰出领袖。古籍把虞舜和黄帝轩辕氏、颛顼(zhuan xu)高阳氏、帝喾(ku)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并称为“五帝”。自黄帝至尧,属母系氏族社会,渔猎时代。自虞舜开始,父权制逐渐形成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虞舜即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带领中华民族逐步跨入文明社会的杰出先祖。</p> <p class="ql-block">舜帝</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1472—1529),中国思想史上极少数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哲学家。原名云,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诞生于余姚。28岁中进士,任京职。正德三年贬至贵州龙场,悟道阳明洞,创龙岗书院,开始宣讲“知行合一”。正德十六年初在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于完成“心学”体系。同年晋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嘉靖四年(1525)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归姚期间,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天阁,指示“良知”之说。嘉靖七年,病逝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终年57岁,谥号“文成”,葬于绍兴兰亭。余姚有出生地“瑞云楼”等遗址。著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  朱之瑜(1600-1682),字楚屿,流寓日本后为纪念本乡山水,取号舜水(余姚江古称),故学者称“舜水先生”[7]。明朝学者、教育家。浙江余姚人。</p><p class="ql-block"> 清军南下江南后,为了匡复明室,驱逐清军,朱之瑜先是追随鲁王朱以海,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煌言的北伐。在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后,朱舜水流亡日本,被江户幕府破例允准定居长崎。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礼遇。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于明郑永历三十六年(1682年)在大阪逝世。</p><p class="ql-block"> 朱舜水在日本讲学时,深刻总结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揭露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其思想对日本的水户学有很大影响。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朱舜水</p> <p class="ql-block">朱舜水在讲学</p> <p class="ql-block">  滑寿,字伯仁,是元代著名医学家。祖籍在河南襄城,后来迁居到余姚。</p><p class="ql-block"> 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他弃儒从医后,先从江苏名医王居中学医,并研读《素问》、《难经》等经典医籍,后又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等医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医术日益精进。他还曾学习针法,对经络理论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的理论。</p><p class="ql-block"> 滑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皆往治疗,且不计报酬。</p><p class="ql-block"> 滑寿还著有《十四经发挥》《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等多部医学著作。他首先发现麻疹在未透发之际口腔内可先见斑点的现象,后世称之为“滑氏斑点”,这也是他对中医诊断学的一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医学家滑寿</p> <p class="ql-block">  严子陵(公元前43—37),名光,字子陵。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性严,余姚人。他“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言辞体现民本思想的光辉。他“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独绝千古”,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颂严子陵之风节。</p> <p class="ql-block">严光</p> <p class="ql-block">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招募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在余姚举兵抗清,达数年之久。顺治十年(1653年),黄宗羲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康熙二年(1663年)至十八年(1675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其中朝中屡次招其出仕,皆推辞不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 黄宗羲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又与其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p> <p class="ql-block">黄宗羲</p> <p class="ql-block">黄宗羲:明夷待访录</p> <p class="ql-block">  余姚在中国地图中所占面积很小,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丰腴之谷、灵枢之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世界级至尊地位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在十七世纪位列中国启蒙思想家之首的大学者黄宗羲,以及很多第一流的文学巨匠,都是出自余姚。这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让熟悉世界文化史的梁启超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余姚,不仅历史上名人辈出,在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篇章,浙东抗日根据地就在余姚。如今的余姚梁弄镇的正蒙街上还有红军小学存在,她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曾经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正蒙街口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正蒙街</p> <p class="ql-block">红军小学</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入住的伯瑞特酒店的大堂里,也可以看到余姚曾经的历史点滴。</p> <p class="ql-block">伯瑞特酒店</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房</p> <p class="ql-block">东南名邑 文献名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