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人间的天路~G317四川段【2-色达 & 甘孜 & 德格】

一溪云•随心笔记

佛国 色达 <p class="ql-block">总要来一趟色达!</p><p class="ql-block">进入色达过程非常不容易,色达重新开放以后,门票预约越来越难,微信小程序里的“喇荣沟进沟”运输专线预约须提前三天,重要的是那些票秒没,好在如今还是淡季,一早从阿坝出发赶往色达县城的金马草原集散中心现场购票,很幸运的是赶到时12:30场次的还有20张票。</p><p class="ql-block">(进入色达其实没有门票,预约的都是往返的车票)</p><p class="ql-block">从集散中心往佛学院须45分钟。</p> <p class="ql-block">色达在甘孜州的东北部,地处四川省、青海省以及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相交处。 </p><p class="ql-block">色达是信仰的天堂,是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红色佛国,是一个能让灵魂苏醒的圣地!</p><p class="ql-block">色达县名由来,经考证,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发现一马形黄金而得名,故有“金马”之称。</p><p class="ql-block">在佛学院必须按照路线游览,停车场往右是观景台,往左是坛城</p> <p class="ql-block">在群山环绕之中,红色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遍布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无数....</p> <p class="ql-block">色达五明佛学院,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p><p class="ql-block">1880年,德绛多吉修建一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扩建该修行点,创建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p><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形成喇荣学经点,至1993年,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千多人。</p><p class="ql-block">1997年,成立喇荣寺五明佛学院,规模逐渐扩大、人员数量急剧增长。</p> <p class="ql-block">山谷中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房子连绵不断,布满了整座峡谷,壮观而神奇,这里不是一座城镇,而是一座“学校”——色达五明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佛学院的主体建筑位于山谷中部,几座多层建筑,红色的墙面、金色的屋顶,是僧人学经、就餐的核心场所。外围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屋是一座座僧舍,供僧人居住。随着学员的逐渐增多,僧舍也越建越多,最终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山谷里的这一抹红,川西的佛国</p> <p class="ql-block">从色达至甘孜县,走的6983县道,过4580米的奶龙山垭口</p> <p class="ql-block">壮丽之路</p><p class="ql-block">——遗世独立的至纯之境</p><p class="ql-block">“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甘孜的风景,那一定是“壮丽”,雪山、湖泊、草原、森林……自然慷慨赠与甘孜众多美景。</p> <p class="ql-block">奶龙山是朵康地区闻名遐迩的山,藏语“奶”意为“存在神灵之地”,“龙”意为沟谷之意,雄浑而豪迈、多姿多彩,是这座山的样子。</p><p class="ql-block">4610米的海拔让人心生敬畏,风在这里停止了脚步,草原、森林、冰山在这里交融,远远望观,山形如孔雀开屏,峰峦重叠,共同构成了一幅震撼的天然奇景。</p> <p class="ql-block">【朵甘思 元代藏族地区名。又称朵康、多康。“朵甘思”一词最早见于汉文文献《元史·地理志》。由于时代不同,元明清以至近代,朵甘思的地理区域并不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古代藏族史学家常将藏族聚居区划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朵康六岗,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区以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p><p class="ql-block">据《安多政教史》等藏文古籍记载,朵康六岗为:</p><p class="ql-block">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的“色莫岗”、“勃波岗”,前者指以邓柯为中心的莫拉山与金沙江之间的地区,后者是以白玉县河坡区为中心的瞻对以西至金沙江边的地区;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察洼岗”,指以察瓦龙为中心的门工、盐井一带地区;</p><p class="ql-block">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的“玛康岗”,是以芒康为中心的区域;</p><p class="ql-block">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杂岗”,是以称多为中心的玛多至杂曲卡(石渠)地区;</p><p class="ql-block">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之间的“木雅惹岗”,指木雅贡嘎山一带地区。</p><p class="ql-block">岗,是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p><p class="ql-block">下部朵康六岗还应包括从四如之东界工布至六岗间的娘布、波部和雪、达、洛三宗等。</p><p class="ql-block">因此,朵甘思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指卫藏、阿里地区以东,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狭义的概念指卫藏、朵思麻之间的藏族聚居区,即青海西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大致相当于今青海玉树、果洛两州,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及云南迪庆州等康巴方言通行区。</p><p class="ql-block">元代,在整个藏区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三个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中,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境主要是朵甘思地区,故简称朵甘思宣慰司。辖区范围为岷山以西、金沙江以东地区。】</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亲自赶着一头大象、两只狮子,驮着佛教经典,从印度经西藏来到甘孜东北面的东谷山区。谁知释迦牟尼来到这里后,大象累死,神狮归天,三驮佛教经典滞留东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竟变成了三座不同形状的山:左面的一座叫土吉新热斯(大悲观世音菩萨),形状就象一个光头和尚坐在那里;右面的一座叫降央(文殊菩萨),其形犹如画上的赤脚大仙;中间的一座名曰香纳多吉(金刚手菩萨),三峰突兀,烟云缭绕,似有千军万马伏在其间。据传格萨尔王的三十员大将当年也曾在这里练兵。由于山势奇异,这三座山便成了康巴地区驰名的神山。</p> <p class="ql-block">据《论东谷奶龙神山功德》一书中认为,神山四方和中心 被视为五乐土,山沟充满灵气,山中一草一木,一石均有神灵存在,在此栖息的飞禽走兽等动物均为菩萨、空行母等神的化 身,若能三次谒觐神山其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乃龙山垭口的海拔是4580米了,观景台几乎与雪山峰在一个水平线上。</p> <p class="ql-block">在四通达乡达曲河东岸与奶龙河西岸的交汇点上,东谷寺寺庙依山坐北朝南,为东谷寺第一世活佛达瓦嘉措在1417年所建。</p><p class="ql-block">建寺以来,历代僧人在寺庙里留下了大量文物,尤其是该寺收藏的金佛、唐卡画等堪称藏区一绝。</p><p class="ql-block">属格鲁教寺庙,海拔3500米。</p> <p class="ql-block">东谷寺里有许多文物,经管理员的同意,略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一、历代皇帝赐给东谷寺的各种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寺内现保存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卷轴画,有人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又有人说是清乾隆</p><p class="ql-block">皇帝,众说不一,有待考究);有两对大钹,其中一对大钹上镌有“明朝宣德制”,另一对大钹上镌有“明朝宣德五年制”等字样。还有白玉石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象牙朝板等来自祖国内地的许多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二、来自西藏及当地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一是第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大师相赠的自发甘露佛(俗称发汗佛)即释迦牟尼塑像。二是一尊能识方位的佛,佛身高约十厘米左右,佛像小巧玲珑,做工精致,神情威严,名为护法神威德。此尊护法神有其面始终朝西之特点。三是一尊金色伏藏佛,乃东谷寺的镇寺之宝。四是一只大鹏金翅鸟蛋化石,据说该鸟蛋化石时常渗出一些象油质一样的东西,让人感到十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三、东谷寺除珍藏有七百多年前的唐卡画外,还珍藏有许多现代绘制的精美唐卡画。其中一套三百多年前绘制的《如意宝藤》(该画是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记,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尤为珍贵。这套《如意宝藤》唐卡画是在十七世纪, 东谷寺第六世活佛降巴更登嘉措命画师郎卡杰绘制而成。画用纯天然颜料及金粉、银粉绘制。画中人物形象生动,山川、花卉、鸟兽和谐、线条流畅、章法严谨、色泽艳丽、栩栩如生。这套保存至今的《如意宝藤》唐卡画,共三十一幅(现只有29幅,另外两幅文革期间失踪),至今犹如新着色的一般。据藏画人员介绍,该画在作色、笔画等风格方面是模仿汉地的技法,风景、建筑物以及佛身上的装饰品画得非常逼真,这种画法至今仍然在甘孜县部分地方流行。</p> 洁白美丽的地方 甘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四川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处洁白美丽的地方,她低调内敛总是隐藏在别人的光环下,但依然掩盖不住这里的静谧和唯美</span></p><p class="ql-block">它是川藏线上最低调的县城,甘孜州地名因它而来,但州府却不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甘孜县拥有1300年建制史。“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地处横断山脉东北边缘,是丘原向山原的过度地带,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北有巴颜喀拉山,东有果拉狼山,沙鲁里山屹立西南,形成一个大大的“川”字。全县最高山海拔5688米,最低海拔3325米,县城海拔3410米,</p> <p class="ql-block">甘孜县是甘孜州“南北两条线”的北线腹心地带;是川西北高原康巴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是红色之乡,踢踏之乡。</p><p class="ql-block">清风明月,山川遗迹,造物主在这里,挥下了斑斓壮阔的一笔,雪域、冰川、牧场、湖泊、湿地.....世间多元的景色在这里交融。</p> <p class="ql-block">在甘孜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往德格而去,清晨淡淡云雾散去,阳光明媚倾泻,却原来甘孜是个被雪山围护着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在县城西10公里的生康乡境内,有一座寺庙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它雅砻江北岸山腰上,寺旁是川藏公路,这就是<b>白利寺。</b></p><p class="ql-block">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寺庙建在半山腰。白色的围墙把高低错落的僧舍经堂圈围起来,金顶的光芒飘忽游移。</p><p class="ql-block">当年,朱德总司令和贺龙等人,就是踩着这条土路走进白利寺,走进格达活佛心中的。</p> <p class="ql-block">白利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著名宗教爱国人士五世格达活佛主持的寺庙。清康熙元年(1662),藏历第十一个绕迥水虎年,由五世达赖弟子昂翁彭措所建,为霍尔十三寺之一。全称为白日利众生祥寺,意为青岗山利众生祥瑞洲,简称白利寺,为青岗山寺之意。</p> <p class="ql-block">现存主寺为藏式一底二楼阁楼式建筑,土墙泥顶。</p><p class="ql-block">寺内设有讲经院、弥勒殿、护法殿等。第一层为佛殿,是主要建筑,分东西殿和大殿。空间高,墙上绘有壁画,色彩艳丽,保存完好。西殿有三尊高5米的贴金佛像。</p> <p class="ql-block">甘孜县城周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有的即在G317的路边,小众的甘孜没有多少游客,梵音袅袅的寺庙里也只有僧侣和虔诚当地人,这里的信仰纯粹安静,远道而来只为这一处处的纯洁质朴....</p> <p class="ql-block">大金寺在甘孜县卡攻乡,G317旁,一底三楼,布局主次分明,庄重富丽、气派雄伟。</p><p class="ql-block">大金寺 ,藏语意为兴旺发达吉祥洲,简称为“兴旺寺”之意。属格鲁派(黄教),寺庙建在一坐山包上,坐北朝南,大殿造型仿拉萨大昭寺,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僧舍建在大殿的周围,整个寺庙建筑布局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寺庙建筑吸收了汉藏民族建筑艺术的优点。</p><p class="ql-block">建筑主色彩为红、白相间,看上去像一座艺术宫殿,两位僧侣从寺前的塔林走过......</p> <p class="ql-block">从大金寺前行不久,即可遥望G317左侧的雪山下的<b>龙拉寺</b></p><p class="ql-block">萨迦派分寺“现见解脱如意龙拉寺”由萨迦五祖之一八思巴·洛追坚赞所创建,于公元一二七六年受到忽必烈邀请,八思巴携同嘎·阿尼旦巴大师、帕珠法王噶图旦巴江措和大圣唐加,前赴会拜忽必烈的途中所创建。</p> <p class="ql-block">扎西持林寺是通往错通三连湖的路标,这里已经是德格境内了,G317国道下来左拐进入无名道路,即通往翠湖</p> <p class="ql-block"><b>错通翠湖(三连湖)</b></p><p class="ql-block">藏于高山之巅的美丽湖泊,遗落在香巴拉深处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错通翠湖是一个还没有被开发的高山秘境,隐藏在德格印经院、新路海的名气背后。</p><p class="ql-block">它在德格县错阿乡境内,海拔4500米,错阿乡传说是岭·格萨尔王叔父错通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去往错通翠湖的道路非常艰辛,未铺装路面坑坑洼洼,转过无数道弯,翻过数个山头</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角度下的山路弯弯</p> <p class="ql-block">然后在海拔4417米的山路上被冰雪阻住,其实翻过那个山脊处,前面的冰雪已经融化</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错通翠湖三个大小不一冰雪覆盖的海子被雪山温柔环抱着,那里的世界很安静,保持着原始纯粹的模样,在4500米的海拔上,错通翠湖幽居空谷,纯净于苍穹</p> <p class="ql-block">在德格被遗忘的荒野之深处,春夏时冰雪融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错通翠湖即闪耀着生命的光,</span>高山脚下那一潭潭或幽蓝或碧绿深邃的湖水,是上天赐给大地的翡翠,是生命之源,那时湖边将是绿草鲜花铺满,是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错通翠湖,春夏再来!</p> <p class="ql-block">国道317上已经消失的垭口,<b>雀儿山</b></p><p class="ql-block">以前四川进入西藏的北线公路,这条道路最大障碍,是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藏区与内地往来,必须需要面对的难题,如今国家在海拔最高区域,建造了雀儿山公路隧道,耗时5年,20分钟穿越6168米高峰。</p> <p class="ql-block">雀儿山海拔6168米,被称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有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它是由川入藏的生命线,国道317线的必经之路,但长期以来,雀儿山是这条生命线的瓶颈,按照正常的行车速度,翻过雀儿山需要两个小时,在冬季路面结冰后,翻越雀儿山需要至少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隧道的贯通,以前的原始壮阔的景色已经不再,在国道旁修建了冰川观景台,能遥望巍峨的雀儿山</p> <p class="ql-block"><b>新路海~玉隆(龙)拉措</b></p><p class="ql-block">雀儿山下川藏公路侧,海拔4040米的山间,有一碧蓝的湖泊玉隆拉措,是著名的冰蚀湖,是我国最大的冰川终碛堰塞湖,大约成湖于大理冰期后期。</p><p class="ql-block">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是心,龙是倾,拉措是神湖。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爱妃珠牡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徘徊湖边流边忘返,她那颗思念格萨尔王、眷恋家乡美丽河山的心沉入湖中,湖水因此变得浑浊。后来格萨尔王只身前往霍尔地方,救回珠牡王妃,两人故地重游,畅意游览秀丽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为玉龙拉措。</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二人真挚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德格口口相传,英勇神武的格萨尔王让人敬仰,美貌贤淑的珠牡王妃也令人怜惜。当地藏族把玉龙拉措视作圣湖,即使道路艰险也翻山越岭前来转湖祈福,在湖畔的巨石雕刻下经文与画像,希望得到天神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湖泊周围由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蓝天白云、雪峰皑皑,冰川闪烁、青山融融、绿草茵茵、波光粼粼。</p> 德格 康巴地区文化核心 <p class="ql-block">德格是金沙江畔一座古老的小城,这样一条被世人冷落的风光长廊,隐藏着康藏文化最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甘孜德格,康巴地区的文化核心,这里既是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发源地,也是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更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在德格的一山一水间,总有着格萨尔王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在阿须草原乃至整个德格,随处都有格萨尔王的印迹,并流传着许多格萨尔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诞生在阿须草原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并广为传唱。《格萨尔王传》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约有七百多部,两千多万诗行,为《荷马史诗》的722倍,为印度史诗(包括《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97倍。</p><p class="ql-block">因在德格停留时间不长,且因尚未春夏,遗憾阿须草原未纳入行程中,待来年一定逆雅砻江而上,到格萨尔王诞生地及格萨尔王纪念堂的地方——阿须乡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德格,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b>更庆寺</b>。更庆寺内有个印经院,名叫德格印经院一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现已有26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抵达德格时已近傍晚,印经院已经不让游客游览,于是在印经院周围闲逛,看到了更庆寺,经得管理员的许可,入内一览。</p> <p class="ql-block"><b>德格印经院</b></p><p class="ql-block">四川有座寺院,被誉为“藏族文化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整座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请了一位讲解员,细致详细地领略了藏传佛教的悠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已经走过了快接近300年历史的古老寺院。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见独具藏族特色的寺院建筑,而且在这里你更能看见:寺院中拥有的32万块藏文手工印刷模板。</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整座古建筑物房屋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在这里集中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整个建筑群具有浓厚的藏式德格建筑风味。</p><p class="ql-block">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形藏式宗教楼房建筑。在靠大门一侧是一楼一底,在正房则是二楼和三楼。在整个印经院内划分出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不同功能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涵盖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素有“雪山下的文化宝库”以及“刻版印刷的活化石”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等诸多民间盛名,如今在这里藏有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文化遗产”藏族印经寺院。</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印制经书的大堂,也是印经院的中心。印刷工两人一组,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人滚墨,矮人递纸,自上而下双手推过滾刷,迅速扬起已印的纸页放置一边,如此双手翻飞,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甘珠尔雕版,甘珠尔一本闻名全藏区的经典书籍,它就是印刻于德格印经院。整本书使用的印刻板制作,就有100名书法家共同参与,一共耗时足足的3年时间完全,之后由500名工匠雕刻了足足的5年时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里藏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合称为《大藏经》。这两部经典是在一个繁琐的工序下刻成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当时德格土司登巴泽仁父子动用了上千名工人,耗时18年刻制了这部藏传佛教里的最重要经典。这两部经文不仅是德格印经院的镇馆之宝,也是藏传佛教文化中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的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在每年的秋后,藏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p> <p class="ql-block">西藏,四川,云南三大藏区中一共拥有着三大藏族印经院,它们分别是:拉萨印经院、拉卜椤印经院、德格印经院,而四川德格印经院无论是从它对藏族文化的贡献,还是它延续至今的传统手工印刷技术,以及它包括的各类书籍学科种类和数量它都是藏区三大藏经院中的首位。</p><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近30万余块。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德格印经院的游览是藏区文化的一次绝佳体验,岁月的洗礼和浸润,厚重苍劲的人文底蕴,在时间的长河里,印经院在幽静中守候着信仰,藏区腹地的匠人之心,世界的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