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快乐

深海里的星星✨🍀(曹辉)

<p class="ql-block">  清晨推窗眺望,薄雾缭绕,城市被揉进雨里 ,寒意生在初冬。😚</p><p class="ql-block"> 在忙碌的生活里把细碎的时间缝补,让心灵飞驰在广袤的文字里,那年初读《挪威的森林》,只有懵懂与麻木,书中人物的情感,一字一句的深意,都显得那么奥妙难以琢磨,只有村上美妙的文笔,在我心中荡起了一丝涟漪。</p><p class="ql-block"> 今日再读《挪威的森林》,只有孤独与哀伤。书中爱而不得的彷徨,孤生一人的忧伤,以及对社会的隔阂,对世俗的逃离,带来深入人心的忧伤。那时便觉青春是独步吟客,步履蹒跚,朗诵着只有自己能懂的诗篇。当我再次翻开泛黄的书面,终于读到了:成长。</p> <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五章,很多人往往只会对这句话进行片面的解读,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是非常无情的存在。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以稻草扎成的狗,属于古时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后就会被丢弃在一旁,无人问津,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天地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仁慈之心,全都当成没用的废物垃圾一样看待。</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一种带有强烈蔑视意味的情绪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并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拥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藐视世间的一切。如果基于这种方式,那么后面的这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p><p class="ql-block"> 圣人对天下没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当成蝼蚁来对待,而他本人则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其实我没有读懂。多年后我不再执着于懂或不懂,每个人的不同经历形成了解读的千差万别。😄</p> <p class="ql-block">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面对困难和险境时,我经常告诫自己,虽然处境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贪图享乐。</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观微课《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p><p class="ql-block"> 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时草地变成金色的场景,为后文的观察发现做了铺垫;接着描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快乐情景;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解释了变化的原因;结尾抒发了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说出“有趣”“可爱”等总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并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爱”,从而整体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比如,蒲公英盛开的金色草地场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让我匪浅。刘老师在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先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很早”“中午”“傍晚”,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发现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变化。再让学生找出3个时间点草地的颜色分别圈出来,然后,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来说说草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刘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画出描写蒲公英花朵的词句,了解其变化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手掌动作演示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播放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的视频。接着,和学生分角色配乐再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蒲公英花朵在一天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