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萨拉热窝

段靖

<p class="ql-block">《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两部影片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记忆是极其深刻的。前一部影片实际上是歌颂铁托的,当年铁托的化名就叫瓦尔特;后一部影片是描写为了阻断德军后退,由工程师亲手炸掉自己设建的大桥的动人故事,其中由意大利民歌改编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曾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某些场景听到这首歌。</p><p class="ql-block">印象中这两部电影是在1978年中南建交后引进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是东西方交汇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不大,但却容纳了三个宗教派别,三个宗教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塞族、克族和穆族之间宗教纷争不断,时不时会发生战事,三方都认为自己是掌握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说,宗教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奥匈皇储在此座桥被塞尔维亚人暗杀,从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城四面环山,上世纪九十年代住在山上的塞族人就把克族人死死地困了三年,塞族狙击手们就躲在半山腰处,起初他们狙击的还是军人,后来几乎就是无差别的射杀了,这三年不知死了多少无辜的人,有一条临近山的大街如今被人们称之为狙击大街,该大街的楼房墙面上如今依旧可以看到当年被枪击中所留下来的弹眼痕迹。据导游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导演就活活饿死在这个时间段。</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联想起途中坐在车上,看闵之群里对绝对真理的与普世价值的讨论。羊群中的羊也以为他自己是很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三观”来判断是非的,之所以叫“观念”,一定是有其边界的,喜欢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理解自己能理解的,当遇到与自己“三观”不一直的,抵触情绪就会提到首位。</p><p class="ql-block">忘了是哪位说的了,大意是当遇到异于自己观点立马就暴跳如雷的,很可能是他的观点本身就存有漏洞,之所以引起他暴跳如雷,一定是对方触及了他的短板处,而急于找顶帽子扣上去,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项缺失罢了。</p> <p class="ql-block">我是很难信教的,因为在我的观念里没有至高无上绝对真理这个概念的。只相信时空域下有条件约束的正确观。我还是赞同罗素的观点——我不会为信仰牺牲自己,因为我的信仰也有可能是错的。在不迷信中也包括对自身保持一份质疑的态度。以为,一旦确定了绝对,进步就会落空。某地的尚古文化在我看来属于近似于这种绝对性业已被确认了的思想架构系类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热闹的拥挤的大街场景。老城区有道分界标,一边是带有很明显的土耳其风格,一边则是欧洲现代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真假瓦尔特会面处的拍摄场景。一座伊斯兰教堂。</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脚坐在一家咖啡店要了一杯茶,发呆时,遇见了这位气质高贵的老妪,忍不住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我只是路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瞧一瞧看一看,大概就是我此刻的心情吧,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体验。羡慕那些要上一杯咖啡坐在街边,就可以慵懒地享受时光慢度的人们,不为逼仄的环境而烦恼,不为生活窘迫而抑郁,快乐自在是当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