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汪王庙地域文化的奇葩》</p><p class="ql-block">聊到“汪王庙,"先来聊几句与本文没关联,又似乎有点关联的有关汪、吴渊源的有趣话题。汪氏和吴氏一样是黄帝的后裔,周天子的后稷子孙,同属姬姓。</p><p class="ql-block">周武王“姬发"打败“常纣"后,把东夷之地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分封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的侯王。伯禽的后裔鲁国第21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改姬性为汪性,成为汪氏第一世祖,他的子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汪性。</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汪丶吳两性原本一奶同胞,同为姬性。后人,吴姓以国为姓,汪氏以鲁汪公“字"为性。但汪性远没有吴性来的悲壮。</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正说正文:</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庙宇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中组成部分,我倒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作为一种宗教活动,或者说是宗教文化,这倒是事实。</p><p class="ql-block">它所形成的原因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流派也更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汪王庙就是其中的一种。</p><p class="ql-block">20多年前,我曾去过一次附近邻乡“桃墅村"的汪王庙。庙宇属于90年代初重新复建的产物,规模虽不算宏大,倒也不算小,虽没有雕梁画栋,但一抹的朱红也使的庙宇,也略显庄重威严。那时我还年轻,才20来岁,自然也就是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知汪王为何神也。更是无心去探究这些。</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我自己的这小村“港北"也有一个汪王庙(原松林殿后改名汪王庙丿。虽然规模很小,只有几十平面,但毕竟总是一个庙。</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世事了解的增多,后来才知道很多的地方都有汪王庙,汪王的相关信息也逐渐增多起来</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和某县文化协会的一位作者。谈及此事,我也逐渐的对此事感兴趣起来,并逐渐的对此事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常去后山,因为那小竹子太多,竹笋也多,所以常去。也就常到这小小的“松林l殿"(后改成“汪王庙")去。但印象当中庙里一直都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p><p class="ql-block">但后来听村里年长的长辈说;庙里原来有几尊如来佛、观世音,还有一位在中间位置,手举着宝剑的菩萨。这中间举着宝剑的菩萨就是汪王。几尊菩萨的具体样子,也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了。</p><p class="ql-block">60年代,这些神一并被清了出来,成了生产队的仓库</p><p class="ql-block">哦,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那时我还年小,怪不得我看到的一直都是空庙宇。</p><p class="ql-block">但,实在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好好的一个“松林殿",一个敬拜了如来佛祖观世音大神的松林殿,怎么又请进了,“汪汪"这尊小神?而且坐堂正中?松林店也改成了汪王庙?</p><p class="ql-block">问了村里的很多老人,大多也是支支吾吾丶零零星星的东一点西一点,没人能说的清楚。我也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p><p class="ql-block">我想:既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这些老人把这些已远去的陈年老事回忆的清楚,说不定我自己昨天的事情却还忘记了呢!</p><p class="ql-block">只是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听村里的一个最年长的长辈说过,汪王是从邻乡的桃墅村请来的。这让我好奇了;是什么原因,让汪王有如此高的威望来到这庙里当坐堂大神,他与港北的历史过往,有没有牵连和渊源?</p><p class="ql-block">在纷繁杂乱的思绪中,梳理着像一堆已荒芜的杂草,又像一颗颗洒落在大漠里的珍珠,是否能从港北与汪王的过往来探寻,揭开这尘封了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把这些零星碎片似的信息,拼接在一起。一副模糊不清残缺的画面,陆续的展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据说,港北村在历史最鼎盛时达数百户,然而到四九年解放前夕,村中只剩20来户,只有三户人家有小孩,其余全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村前村后残垣断壁,荒芜的房子丶荒屋基地到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18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同时在全国各地也兴起了大刀会,白莲教等组织。当时的江西,浮北一带相当盛行,大刀会和白莲教。小小的港北村恰又处在浮北的白莲教活动中心。当时的港北就有一个与今天相比较来说,一个级别不低的组织。有物为证,80年代在港北村曾发现一块类似于今天单位门口挂的门牌,上面的一些小字已记不清,但牌中的一行大字还记忆犹新。“人文白莲教"。</p><p class="ql-block">我想:在当时善良糊涂的村民,怕也稀里糊涂的卷入其中吧。</p><p class="ql-block">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大刀会白莲教也一并在清剿当中。按古代的律法,一人犯罪是要株连九族的,何况造反这样的重罪。港北人只有四处逃难浪迹天涯了,很多人也因此而离开了故园。港北人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p><p class="ql-block">经过这次洗礼的让港北人似乎懂得了很多,也在当局的教化下,港北人请来了汪王大仙。港北人从此也期盼,平平安安的当起了自己的良民顺民。</p><p class="ql-block">经过此劫的港北人,为什么要请汪王大仙来庙坐堂?汪王又是何许神仙也?</p><p class="ql-block">隋朝晚期,君王昏庸无道,朝廷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全国各地也是烽烟四起。被逼无奈的农民,纷纷揭秆而起,社会也更加动荡。</p><p class="ql-block">在此社会背景下。于是,各地也产生了大大小小武装割据势力。“汪王"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p><p class="ql-block">汪王即名姓:“汪华"真实大名:又叫“汪世和"字“国辅"安徽歙州歙县墩园里人,(今安徽及绩溪县人)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p><p class="ql-block">他幼小父母早逝,从小跟随舅父,在舅父家长大,但他从小就聪慧并力气过人,后跟着一道长学得一身好武艺。</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的土豪和地方政权为自保,都纷纷组织了团练武装,汪和也参与了其中,后又参与了当地的义军攻城掠地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他的义军发展到十万余众,地盘也扩展到皖、赣两省的微、绕、婺、晓、杭、宣,六卅。并建立了自己的吴越政权。史称“吴国“,武德年间汪和亲率大军在江苏苏州一带与王雄诞,李子通率领的唐军交战,因战败而投降。</p><p class="ql-block">总揽汪和的整个过程,建立所谓的吴国也不过十多年时间,后归顺大唐。</p><p class="ql-block">与其说是审时度势,倒不如说是迫不得已。但他明智的是:尽管是迫不得已,但他还是顺应了大势,再加上他的才华和为人处世的圆滑,很快又得到了重用。才有了他后来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锦还乡。</p><p class="ql-block">公元649元及贞观23年汪和在京城长安病逝。后被唐王朝赐封为越国公。</p><p class="ql-block">汪王庙的建立并兴起</p><p class="ql-block">翻阅了很多的相关记载,也很难查到确切的相关信息。只有些零零星星的资料显示,直到宋朝政和四年以前,汪王庙也只是在汪和的故乡出生地,汪村的周边地区,零零星星出现一些小庙。直到政和四年后,大宋朝廷颁布圣旨,正式钦定建立汪王庙,并赐匾额"忠显",后又改为"忠烈"。自这之后汪庙全国各地才陆陆续续的扩散开来</p><p class="ql-block">让人好奇的是,怎么到大宋才被钦定建庙?一查历史背景,这才让人恍然大悟。这时正是南方大乱,各地纷纷起义。据史记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大小小起义多大,四百多起。</p><p class="ql-block">在这纷乱的社会里,颁布这样一道圣旨,就让人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但这汪王庙的登峰造极之作,全国最大的汪王庙,汪村的汪庙纯属偶然。</p><p class="ql-block">明朝兵部尚书大司马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了满足母亲想看金銮殿的愿望,投巨资在今汪村一带新建号称小金銮殿宏大建筑。</p><p class="ql-block">此事被朝廷知道后,很是震怒。有人给惶恐不安的胡宗宪出了一个主意。于是命悬一线的胡宗宪把“汪王"请进了大殿,金銮殿也改成了汪王庙,这才使得胡氏躲过这一场劫难。汪村的汪王庙也成了全国最大的汪庙。</p><p class="ql-block">自此后,汪氏大庙也不断的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尽管汪王庙的出现和我那小村那样,建庙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他最终的宿命确是一样。他的兴起也和其他的事物一样。"汪王菩萨"尽管你虔诚的三拜九叩,但他并不能让你免于苦难丶保你平安。汪王庙却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愚弄丶统治人民的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自己的眼睛不好,无法将此稿过细修改。里面的错字错句。错误的标点符号。在所难免,望读者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