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李湾

朝阳

<p class="ql-block">  在豫南大别山的深处,隐藏着一个千年的秘密——丁李湾古村落。这个村落位于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七百多年星转斗移,岁月磨难,风霜冲刷,刻下年轮,留下沧桑,却顽强地向世人昭示着时光的记忆。我们怀揣着对古老文化的敬仰与好奇,踏上了前往丁李湾的旅程。村落为什么叫丁李湾?据该村保留的石碑文和李氏家谱记载,丁李湾原名李湾,为李姓先祖开埠,始于元末明初(史料可追溯到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因李姓中某一门无嗣,一名叫丁继康的男子入赘,更名李思聪,传下后代,其后人为纪念先祖,更名为丁李湾。先后被国务院、省文物局授予"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生态博物馆"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前池塘外停车,从西门进入村落,一股沧桑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村落,真是如诗中所写,如画中所描绘,恬雅而优美,古朴而宁静,充满了岁月的韵味。村中现存明清时期古民居109套438间,古建筑遗迹260余处。走进村落,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青石做门枕、门框,水磨青砖夹土料做清水墙,这些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穿梭在狭窄的巷道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宁静。巷道的两旁,是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每一砖,每一瓦,每一石,每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曲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上世纪一九八六年作为地区教育局扶贫工作队队长,进驻新县八里畈和浒湾两乡。浒湾乡住两人,我和另一名工作队员两人在八里畈乡政府住了一年,经常和乡干部下到村组和学校。八里畈乡的每个村部和学校都去过,神留桥村去过不止一次,但是这个丁李湾来过没有,却是不记得了。感觉那时新县的乡村农舍大部分是土墙瓦顶,砖瓦房却是极少。看着这里一座座民居,建筑牢固,布局合理,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三房两厅等不同的布局形式应有尽有,真是如入梦境。这些民居里外通透,邻里间一门相隔,既方便疏散又利于保护。仔细观察着这些民居的细节,可以发现它们都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这些构件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充满了艺术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居别具特色,尤其门楼的样式,在别处很少见。门楼不宽,但很高,门头上有一圆孔。大家纷纷猜测圆孔的作用,导游讲解说是用于瞭望。旧时山里常闹土匪,居民通常紧闭大门,门外若有动静,通过圆孔向外张望,确定安全后才开门。大门门框安装靠后,便开门和栓牢,这样就形成两层门框,所以都贴双层对联,这是别样风格。门头和门下石都雕刻有各样图案,有着不同含义。有一户门头上雕刻有孔雀图样,导游说那不是孔雀,是清代二品官服上的云雀,说明这户人家曾出过二品官员。门柱下石上刻有石榴,说明这户人家希望多子多福。经了解这户人家确是二品官员,有两个儿子。而另一户人家的门柱石上刻有苹果,经了解,这户人家是大富翁,有八个儿子,他们当然希望自己家人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看,这户门楼上没有孔!”这时有人指一个门楼说。大家一看这个门楼上确实没有孔。导游解释说,这个门楼原是有孔的,文革时这个院子曾作为办公用房,上面孔被堵住了。隐约可见门边的对联标语: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湖震荡风雷激。横批:为人民服务。漫长的岁月,不同的时代,都在村落中留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  除了民居和庭院外,丁李湾还有许多其他的古建筑遗迹值得一看。比如那座巍峨的炮楼,它曾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全;还有那座庄严的祠堂,它见证了丁李湾人民的信仰与传承。这些古建筑遗迹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文化底蕴,让人不禁为之惊叹。丁李湾前有水系环绕,后有山峦屏障,只有从四门才可进出,有寨墙,有城楼。严然如堡垒一般。旧时当地流传一句民谚:“新集城一圈,不如丁李湾一湾”,当时丁李湾的建筑规模及其在这一带的影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在丁李湾的这段时间里,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人们深深地被这片古老的气息所吸引,被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所震撼。我们还看到,村头不远处矗立一台塔吊,导游说,这是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开放式服务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丁李湾将会成乡村旅游的热地,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份古老的文化与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