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中国军队艰难的突围战</b></p><p class="ql-block"> 中条山战役打响之后,日军首先瘫痪了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然后实行中路突破,将防守中条山的两个集团军分割包围。接着日军开始清剿包围圈中的中国军队,十几万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包围圈中,因为指挥系统已经被打乱,所以只能各自为战,情况相当危急。为了避免全军覆灭,负责中条山防务的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卫立煌,下令部队放弃阵地,向黄河南岸突围。在日军残酷的清剿之下,一场惨烈的突围战在中条山上演。</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的中条山,到处弥漫着炮火和刺鼻的硝烟。自5月7日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起,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挡不住日军猛烈攻击,全线溃退,损失惨重。</p> 中条山西线战场,防守夏县、闻喜的第3军军长唐淮源,接到第5集团军指挥部遭日军袭击的消息,立即率部队驰援,但在夏县温峪村遭到日军猛烈阻击。<br> 杨圣清,当时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他对第3军在温峪与日军的激战印象深刻。他说,“南面的山上的都修了交通壕,还有战壕,日军从马村摧垮了司令部以后,军队继续北进,来堵唐淮源的第3军,就在窑坡,那里中间是一条沟,两边是高山,路很窄的,只容一个人过。两边的日军就把他们围在那里,部队损失很大,沟里边填满了尸体。”60年代,当地的孩子上学穿越这条山路,还能看到当年第3军官兵留下的遗骨。<br> 第3军原为滇军,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官兵多为滇南子弟,自抗战爆发后,第3军赴华北抗击日军,先后参加了“保定保卫战”、“高碑店战役”及“娘子关战斗”。军长唐淮源,云南江川县人,早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关系甚好。他身世凄凉,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是曾祖母一手带大的。<br> 中条山战役打响前,唐淮源的母亲姚氏,在云南老家过世。蒋介石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孝子,特批他回乡葬母,并亲笔为他母亲写了“岳欧懿范”的题字。赞颂他母亲像岳飞和欧阳修的母亲一样,有良好的风范。<br> <p class="ql-block"> 他本人很简朴,经常穿着蓝布衫子,圆口布鞋,白袜,秃头也不戴礼帽,穿军装的时候爷很少。唐淮源书法精湛,颇具儒家风范。回乡葬母期间,曾亲书明代张家玉诗,“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意思是:战死疆场用马革裹尸是英雄的份内事,即使死了也要在史册上留下美名,流芳千古。也表达了他抗倭报国、勇于牺牲的坚强决心,感情激荡,豪迈雄健。</p><p class="ql-block"> 他说,“以前我还经常以母亲为念,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后顾之忧已经没有了,现在我考虑的唯一的也是全部的,就是报效国家。我要么杀敌立功,要么战死沙场。”中条山战役爆发后,当中国军队在日军攻击下纷纷溃逃时,唐淮源却率第三军官兵奋力拼杀,始终坚守防线。</p> 5月10日,战斗进入第4天。唐淮源接一战区长官部的电报,叫他火速率部向黄河南岸突围。第3军属第5集团军系列,但此时第5集团军的指挥部已被日军连锅端掉,司令曾万钟在老百姓帮助下只身逃过黄河。其他中国军队在日军猛攻下也纷纷溃散,接到突围电令时,第三军已陷入日军重重包围。<br> 5月11日晚,在垣曲县胡家峪,唐淮源召集几位师长,下令第3军以团为单位分头突围,并约定部队渡过黄河后再会合。他手下有两个师,一个是第7师,师长叫李世龙。第二个是12师,师长是寸性奇。遵照军长的指示突围,到天亮还没突围出去,日军包围中条山有好多层。<br> <p class="ql-block"> 唐淮源对寸性奇等师长说,“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3军开其端。中国军人,没有投降的这样的一个传统,我们也不能够被俘虏,俘虏之后可能会被敌人羞辱,我不能够忍受这样的羞辱,我要的就是战死。”</p><p class="ql-block"> 突围中,唐淮源率第3军部分官兵,被日军包围在夏县的尖山。王雅斋是最后见到军长唐淮源的人之一,每当下雨季节,他常会回忆起在中条山突围中,他在雨中最后见到军长唐淮源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连人,最后剩了30多人了,他给唐军长说“我和团主力失去联系了,就跟军长吧。”唐军长说,“好,不要暴露目标,找个隐密的地方,准备伏击日军。”军长拿着望远镜,在观察敌情,穿着一身雨衣,旁边还有人给他打着伞。王雅斋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军长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在中条山战役中被日军围困,不愿被俘受辱。在夏县尖山的一个土庙中开枪自杀,时年55岁。后来在土庙里发现了唐淮源的遗书,遗书上写着“余身受国恩,委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p> <p class="ql-block"> 尖山上小庙重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战斗结束后,从尖山逃出来的第3军军官来到张海珠家,请求张海珠的父亲帮忙,去埋葬他们死去的长官。跪到他父亲的身前说,“老兄,求求你,请找些乡亲把他埋了,我们和他的家里人都会很感激你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张海珠才知道,军官们请他父亲掩埋的,是第3军军长唐淮源的遗体。第三天天刚亮的时候,他父亲召集村里十几个人,把唐淮源找个地方埋了。</p> <p class="ql-block"> 唐淮源殉国的第二天,第3军12师少将师长寸性奇,在尖山以北的王家湾也陷入日军重围。寸性奇是云南腾冲人,与唐淮源同在云南陆军讲武堂读书,是唐的小师弟。寸性奇得知唐淮源殉国的消息,悲愤异常,他率剩余官兵奋力突围,全身多处受伤,腿被炮弹炸断,不能行走,最后悲壮殉国,时年46岁。</p><p class="ql-block"> 就在西线的中国军队,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防守中条山东北线武士敏的第98军也在与日军血战。从5月7日中条山开战起,日军在运城绛县董封村,遭遇了第98军的顽强抵抗。</p> 第98军在白龙庙、大头岭一带坚守了7天,打死日军大佐金田,击毙击伤日军数百名。为整个中条山战役中少见,连日军都承认,中条山会战中第98军抵抗顽强。<br> 中条山的其他中国军队,纷纷向黄河南岸突围时,武士敏的98军将士越过白晋(祁县的白圭镇至晋城市)公路,向北挺到日军后方,进入太岳山区,并在当地的东西峪组建抗日政权,成立了“太岳区党政军联合委员会”。是留在山西的唯一的一支国民党的部队。<br> 武士敏,河北怀安县柴沟铺人,原为西北军将领,其所部第98军由杨虎城17路军改编。抗战爆发后,武士敏率部在山西抗击日军。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关系密切,曾在日军九路围攻晋东时,与八路军联手于子虹口大破日军。<br> 中条山突围后,武士敏率第98军孤军抵抗,坚持抗战,日军多次劝降,均被他拒绝。1941年9月,日军调集两万余人清剿第98军。激战中,武士敏身负重伤,不幸,一颗炮弹袭来,弹片击中了武士敏的头部,这位宁死不降的中国将军在担架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日军冲上来后,望着武士敏血迹斑斑的遗体,肃然起敬。指挥官立正行军礼,并将武士敏厚葬在长治县的城外,以表达对这位不屈中国将军的敬意。<br> 解放后,武士敏遗体迁葬到晋东南烈士陵园。八十年代后期,唐淮源和寸性奇的后人,也在中条山乡亲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他们的遗骨。并将两位将军移葬回云南。<br> 唐淮源和寸性奇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讲武堂的创办人李根源先生,闻知两位学生殉难,亲书挽诗:“百战捐躯寸与唐,中条山色暗无光。伤心最是黄河水,日夜奔腾吊国殇。”<br> 中条山被日军占领之后,日军对被围的中国军队反复清剿,中国官兵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大多都战死或者被俘。34师师长公秉藩被俘之后,曾经亲眼目睹了当时战场留下的惨状。那些落入日军手中的被俘官兵和平民百姓,将会面临更为悲惨的境遇。<br> 1941年5月15日,是中条山开战后的第8天,第34师师长公秉藩率部突围时,被日军打散,公秉藩带着两名卫士仓皇逃命。5月18日,公秉藩卫士被搜山的日军俘获。日军得知其身份,将他押往临汾。<br> 据公秉藩回忆,沿途他看到,遍地是中国官兵的尸体和被丢弃的武器,其中也有摆放整齐的日军尸体和死马。一个东北籍的日军翻译小声告诉他,这些日军是进攻时被中国军队的机枪打死的,沿途还看到不少普通百姓的尸体。<br> 公秉藩回忆了,在临汾的战俘收容所,和他一同被俘的卫士赵学仁,在日军面前威武不屈。一个日军参谋敬佩的对公秉藩说,“赵是个真正的武士,如果中国军队都像他那样,中条山就不会失败。”<br> 日军也是要残杀被俘的中国官兵,杨圣清在实地调查中,曾找到了当年一位目击证人文王全,他当时还是个小孩,被日本人也赶到俘虏里,当年他曾随着几百名俘虏被日军带到了山上。文王全趁日军不注意,偷偷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令他至今回想起来仍恐惧万分。<br> 他记得日军在山上,用机枪对着被俘的人群开始疯狂的扫射。屠杀之后,日军说着笑着离开了现场。<br> 就在很多中国官兵落入日军虎口的同时,也有一些官兵最后死里逃生,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王雅斋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个。王雅斋为自己从日军枪口下逃生而庆幸,而那些留在中条山的老百姓,却成了日军欺凌的对象。<br> 国民政府曾在太寨村办了儿童教养院,收容了500多名战乱中的儿童。中条山开战后,教养院组织学生疏散。一些师生惨死在日军的炮火下。<br> 据日本陆军作战史记载,在中条山战役当中,中国军队战死被俘共计8万余人,遗弃尸体约42000具,仅战死被俘的中国将军就有10余名,而被日军伤害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创了抗战历次战役的记录。但国民政府,始终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统计。<br> 在中条山战役中,一些官兵不畏强敌,与日军血战于绝境中,宁死不屈,最后悲壮的上演了感天动地的一幕。他们是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98军军长武士敏,第7师师长寸性奇,第80军新编第27师师长王俊等。<br> 如今,抗战的硝烟已过去近80年了,中条山已是山青水绿,旧貌换新颜。当年战争的遗迹仍存,但硝烟早已远去。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只有古老的黄河奔腾不息,仍就发出震耳的轰鸣。她似乎仍然没有忘记那旧日的悲伤,也时刻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当年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流下鲜血的人们。<br><br> <b>参考资料:</b><br>[1] 孟庆宇.抗日名将唐淮源遗骸迁葬记[J].文史精华.2009年第1期<br>[2] 卫立煌 • 《致蒋介石密代电》《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江苏古籍出版社《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1987年:1011、1026、1024<br>[3] 《山西文献》台湾版 • 1972年:第3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