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着红军长征道路前进</p><p class="ql-block">——记桂林市中山中学夏令营活动</p><p class="ql-block">长征路上行</p><p class="ql-block">一九九0年,酷暑七月,骄阳似火,桂北地区的桂黄公路上,走着一支队伍。“桂林市中山中学夏令营”的红旗迎风飘舞,队员头戴白色软沿营帽,身背背包,歌声嘹亮,精神抖擞地迈着大步向前进。</p><p class="ql-block">中山中学暑期夏令营,有初中高中的班干团干和优秀学生五十多人,五名老师和两名共建部队的解放军战士带队,先乘火车到兴安县百里村车站下车,然后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走。</p><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听说我们从界首镇步行到兴安县城,惊讶地说,你们这些小娃仔干嘛不坐车?现在坐车方便,我们农民都不走这么远的路了。当他们听说我们是专找“苦”吃,要沿着红军长征的路前进的时候,不禁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十三四岁的奶仔家家学红军长征,真是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听到老乡称赞,同学们很自豪。说,一天走四五十里路,不是亲身经历,自己都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为期七天的夏令营,每天行军二十多公里就有三天。皮肤晒成紫铜色,脚板打起了水泡,但没有人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瞻仰红军堂</p><p class="ql-block">界首镇,湘江西岸,红军堂前,全体营员肃立,听李老师宣讲:1934年12月,蒋介石调集湘军、粤军、桂军、中央军四路重兵,在桂北一带布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想将红军消灭。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这一带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掩护红军大部队渡河。当时红军最高指挥部就设在江边这间小屋里。</p><p class="ql-block">随着老师的讲述,惨烈的战斗场面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江面浮桥上,人员拥挤,战马嘶鸣,敌机在头上盘旋俯冲,扫射投弹。炸弹落入水中爆炸,水柱冲天而起,不断地有人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江水。红军战士们仍然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终于,三万多红军突破了封锁线,渡过湘江,翻越老山界,往贵州方向而去。</p><p class="ql-block">誓言慰英灵</p><p class="ql-block">在光华铺,同学们向烈士墓献上采来松柏野花制作的花圈。</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给大家诵读墓志铭: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下旬,长征经过广西。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是长征开始以来最壮烈的战役。它由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组成。红三军团第四师第10团奉命在界首光华铺阻击桂军,激战两天三夜,该团伤亡四百余人,团长沈述清,继任团长杜宗美、连长谢兴福等同志,于11月29日、30日先后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大家举起右拳宣誓:我们决心继承红军英雄们的精神,沿着红军开辟的道路前进,为了人民幸福,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贡献自己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念一句,群山也跟着念一句,大地也跟着念一句,空谷回响,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标语刻心中</p><p class="ql-block">华江,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下一个小山乡,一间古老的木楼上,有红军当年经过这里留下的标语。这些标语曾被涂上石灰水遮盖,不久前被重新发现。刮去石灰表面,标语清晰可辨。其中“当红军有田分”六个大字遒劲有力,分外醒目。同仁村一座木楼上也有“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标语。看到这些标语,师生们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一位年仅16岁的小红军战士,掉队后被地主抓住,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大家来到小红军墓——一座极为简陋没有墓碑的土墓前悼念。突然天下大雨,师生们被淋湿了,但没有人离开躲雨。想着这位同龄小战士,人人心潮起伏。老师带领大家朗诵起陈毅的诗:“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p><p class="ql-block">见到老红军</p><p class="ql-block">李老师是兴安当地人,联系了朋友县教育局罗华林老师给我们当向导,讲红军长征故事,参观红军标语楼,凭吊小红军烈士墓。还带领我们来到阳雀村,拜访一位名叫余才凤的老红军。他七十八岁,银髯飘飘,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腿脚灵活。他说,他每餐能吃半斤米饭,能挑百斤重担。</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围着他,听他讲红军故事。</p><p class="ql-block">他是江西兴国人,20岁参加红军,1934年长征时22岁。是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团部通讯员。团长让他到阻击敌人的连阵地传达命令,大部队已过江,要他们连迅速撤出阵地跟上大部队。并让他自己守在江边,等全团过江后再赶上来。但他过江时,与队伍失去联系,只好跟随另一支部队的特务连前进,当时大部队已经过去两天了。从湘江边向猫儿山前进途中,与堵截的敌人打了三仗。第三次作战时,他与部队又失去联系。路上到处都是敌军搜索,他只好躲进深山老林。恢复平静后才出来,在山里帮工为生,并在当地安了家。</p><p class="ql-block">1952年,他写信给江西老家,当地政府以为他牺牲了,把他的名字都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他也曾回老家看望过亲人,但因为已在这里安家,还是回到了阳雀。</p><p class="ql-block">现在,政府对他们这些失散的红军战士给予照顾,每月补助8元生活费。</p><p class="ql-block">余大爷说:当时干革命真艰苦啊,哪天掉了脑袋都不知道。只想着干革命是为穷人,打起仗来拼命往前冲。</p><p class="ql-block">最后,余大爷勉励同学们,要继承革命事业,艰苦奋斗,永不忘本。</p><p class="ql-block">一位同学把自己的营徽和营帽取下来送给了余大爷,全体师生与余大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此文写于1990年8月19日,2024年5月6日修改后发上来。可惜时隔30多年,一些照片找不到了,尤其是与老红军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