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记忆

碾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提起母校,虽然时间已过50多年,但我的心就如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当年的学校、教室、老师、同学许许多的人和事就浮现在眼前,宛若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榆社中学我只上过3年初中,没有机会进升高中,但3年的初中生活所受到的教育,学到的知识却奠定了我一生的生存与生活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我当兵同样受到学习条件的局限,再没有机会进入科班学校学习,没有从事过文字工作。凭我在初中学到的扎实的文化知识去看报,看文学杂志,看名著,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等名著,字典就是我的老师,就这样在脑海里或多或少集攒了些文学知识,将能写出一篇较短的散文来。当我看过榆社中学高中的学哥学姐,初中的学弟学妹们写的文章,都写的非常好,从心底非常敬佩他们。要把我的文章拿出来,那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尽管如此,尽管我才疏学浅,但是,我定要写出与榆社中学关联的人和事的回忆文章,来抒发我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那些记忆犹新的师生间永远难忘的趣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本人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榆社中学,对于上学的机会我非常珍惜,决心入学后好好学习,顺利升级升学。但是由于我姊妹们多,生活比较困难,我父亲一再对我说家里没有一分钱,咱们上不起学。天助我也!有一天大雨过后,我在我们村山后的沟坡上发现一支龙骨(古动物化石),是被山水冲涮出来的。但当时供销社不给高价,说是水浸了,属于劣质龙骨,最后只卖了95元。有了这点钱,我父亲无话可说,再没有理由阻碍我去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学了,拿着入学通知书,寻找到学校,第一印象是:抬头看到的学校大门,两扇大门全由角铁钢筋焊接而成,大门敝开着。左边门墩上挂着一个写着山西省榆社中学7个大字的木牌子。右边门墩紧挨着传达室,负责门卫的是一个个子较矮的老头姓巩。一进校门,进入眼帘的就是那4棵槐树,翠绿挺拔,是学生积极向上的象征,左面是一栋二层楼房,楼下空地是蓝球场,右面是一片菜地。正前方有三行平房,中间一行第一排设计为校领导办公室与小会议室,后6排均为教室。左右两边各有九排房,左第一排为仓库,第二排为教师宿舍,后是学生宿舍。右一排房为教务室,校医务室,第二排是教师宿舍。各班班主任就住在宿舍的第一间房学校最北面是体育场与学生厨房。学校周围还生长着一些白杨树,粗壮高大,这就是我对当时母校轮廓的第一印象。学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是比较简陋,但是它却是个出人材的地方,自1919年山西都督阎锡山批准建立“山西省第八中学”后,听说这个学校,出过不少志士仁人,抗日英雄。最有名望的是白村抗日英雄张寿砚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报名入校后,我被分配到初中34班,在完小上学时老师都是本地人,讲课时基本都是用方言,但在中学就不同了,老师都是外地人,都是上级教育机关派来的大学生、本科生、他们可都讲的是普通话。说来也见笑,我支楞着耳朵专心听讲,却听不懂老师讲的普通话。一时学习效果受到了影响。但是当你听不懂所讲的课程向老师求教时,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给你反复讲解,对于普通话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渐渐地熟悉与接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华亭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当然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一派学者的形象。他的讲课堪称艺术,听他的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一进教室,教室内就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聚精会神,支愣着耳朵听他讲课,随着他的讲解进度而进,学习的效果极佳。记得有一篇古文《岳阳楼记》,他首先介绍作者范仲淹其时、其事、其人。接着他跌宕起伏有情有调地朗读全文,把学生思想引入文中。之后逐字、逐词、逐句解释全文。对经典名句着重解释,老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学生的精力完全倾注在对文章的讲解中。当老师着重讲解精言妙语时,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时。学生非常感叹古仁人之心,学习效果更加突出。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古文的字、词、含义理解了,掌握了,而且对整个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名言名句深受影响,总体说收获极大。郑老师无论对任何课程,他都讲解的引人入胜,使得学生们有了浓厚的钻研学习的兴趣。这样,一学期的语文课程下来,全班学生语文水平显著提高。五十多年过去了,当世同学对郑老师的师德、师风、传教技艺仍然记忆优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老师的板书尤其漂亮美观,足有字帖之功:一笔一画,规范整洁,潜移默化着他的学生。当然,他的书法也很有功底,记得他在宿舍写过一幅字帖:“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字体钢劲有力,舒展大方。我们在他那里不仅学到了怎样写好字,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曾有一次我们班同学在聚会时,回忆到在郑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刻,曾模仿他的笔体去做作业。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他写他的名字时,那个亭字很有特色,点笔很长,现在优然记得。楊太文同学说;我们几个人(杨太文、常平、陈林文、郝亮明等同学)字算是写的不错,都是从郑老师那里学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老师不仅讲课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他关爱他的学生,关爱学生表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对他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单独指导,重点培养。常平同学汉字写的比较好,常叫他写黑板报、刻腊板、印刷学习宣传材料;李建文同学画画的好,就让他在黑板报上自己构思作画;连怀林同学爱好物理,杨太文同学数学优秀,郑老师都给于他们表扬鼓励,并且与物理、数学老师交流沟通,希望对他们培养指导。其次,在一日生活中对学生也很关心,如在每晚入睡时间,如果有人说话,他就敲几下玻璃,警告学生:“不说话了!睡觉了”!宿舍顿时悄然无声,学生安然入睡。这样能保证学生休息好,第二天有饱满的精神去学习,对身体健康发育也有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位印象较深的老师――杨志正。他给我们教地理,对于地理,同学们开始对学习地理,共同的反映是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的情绪,杨老师有他的绝招,比如全国各省市的简称与省会,比较杂乱不好记,他就编成顺口流,首先是三个直辖市:北京简称这个京、天津简称那个津、上海简称沪(韩)、依次是山西晋太原、河南豫郑州、陕西陕(秦)西安、甘肃甘兰州、江苏苏南京、浙江浙杭州、湖北鄂武汉、福建闽福州、湖南湘长沙、广东粤广州、四川川(蜀)成都、广西桂南宁……。这样连带台湾在内30个省市自治区,不用十几分钟就可以背下来,而且记忆牢固。再比如祖国地势,西高东低,条条江河向东流。祖国的三大江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注入勃海;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从广洲进入越南,后注入我国南海。东北盛产铁与煤,高梁大豆和木材,另有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由于杨老师多变的灵活教法,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初中时代的地理知识,在后来的工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0年代,有一次北方的物流车辆,运货到苏州市、无锡市一带,卸货后都停在无锡市运输车辆停车场,我们榆次市的车主,和汽车司机都在车场待回货聊天,这时从大门外驶来一辆货车,有人发问:这辆车是那里的?我一看车牌号是琼XXXX号。这时所有车主、司机,跟车的、没有一个人知道这辆车是那个地方的。当时我想起了上初中时,地理课上杨志正老师教我们各省地形时,讲过海南岛的山脉是琼山。当时我在想,海南岛的简称一定由此得名。这辆车是从海南岛来的,车牌号是属海南省的,有人问过,果然如此。这一件小小的事情说明,当年杨老师教学有方,学生记忆牢固扎实,一定的时刻能够显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们上初中的那个阶段,是社会风气较好的阶段。学习雷锋好榜样,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校一片欢歌笑语。每周一节音乐课,动听的歌声传向远方。音乐老师甄秉元嗓音清脆响亮,唱出歌来格外好听,钢琴也格外弹的好,领我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以钢琴伴奏,这样一支普通四分之二音符的行进歌曲同样是那么动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济老师是个全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名校),不仅带物理课,有时还兼代数学几何,对音乐歌谱也精通。教我们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梅赞”。红梅赞这首歌我们班的同学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曾记得学校的文化生活神气勃勃,在节日之际还组织各班文艺节目比赛。李济老师被邀,为我班排练歌剧“刘三妹”,刘三姐主唱由王素娥同学扮演,她唱歌的嗓音高亢嘹亮,甜美腻人,清澈委婉。助唱的有周巧花、田素芬、王素珍、白彩兰、陈宝香等人……。裴碾文、周燕杨、宋新民三人充当财主,只有几句唱词,想起来还觉得很欣慰。演出后受到师生们的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起那时候的老师,他们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记得有一次文艺节目比赛,郑老师与程克老师主动演出“烈火中永生”中一段剧情。重庆地下党领导人许云峰由郑华亭老师扮演,伪侦防处处长徐鹏飞由程克老师扮演。在狱中郑老师与程克老师的对白,显现郑老师陈词慷慨激昂,英勇不屈,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敌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郑老师与程克老师配合演出唯妙唯肖,受到师生们的热烈鼓掌。他俩人的出演既宣传了正面的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又引领学生要敢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学生做出了榜样。老师们不仅如此,在外出劳动中如:红崖头林场刨坑植树,瓦的檐农场农耕劳作,他们都是带头在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母校的感情是深厚的,衷心感谢母校,感谢母校的老师对我们孜孜孜不倦培养教育。对于母校的一些人和事是铭记在心的,仍有许多有意义的趣事未成跃然纸上,有待再文。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倍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貢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校万岁!</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34班1994年聚会合影,郑华亭、李济老师正中就坐。</p> <p class="ql-block">新学校校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