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p><p class="ql-block">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当年扬帆北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乘船过江之处,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p><p class="ql-block">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依山临江,三国称“蒜山渡”,唐称“金陵渡”,宋代以后称“西津渡”。古时渡口紧邻长江,后因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致使西津古渡现在已远离长江江岸达数百米。</p><p class="ql-block">西津渡顾名思义是一处渡口,也是如今镇江历史的文化所在。早在东汉时期西津渡便已经成型了固定航线。</p><p class="ql-block">历来西津渡也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初创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随处可见历朝各代的历史踪迹,以及李白、苏轼、陆游、马可 · 波罗等文人骚客的不朽篇章,是镇江的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b>西津音乐厅</b></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入口处便是西津音乐厅。近年来,西津音乐厅在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方面,多措并举,成效斐然。</p><p class="ql-block">西津音乐厅作为镇江市首个专业音乐厅,一共可容纳约400多人观看演出。西津音乐厅打造了涵盖音乐会、儿童剧、戏剧、脱口秀等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西津音乐厅和实验剧场的建筑设计结合西津渡和周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借用青砖与红砖的搭配,成为长江路上新的城市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b>西津渡戏台</b></p><p class="ql-block">位于镇江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西津渡,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戏台。该戏台名为“尚清”,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戏台背靠云台山麓的石壁,是二层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三面有飞檐。戏台的两侧设有后台和耳房,增加了表演的空间。形似大鹏鸟的翅膀轻盈地停在水面上。</p> <p class="ql-block"><b>西津渡救生会</b></p><p class="ql-block"><b>镇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江上义渡和救生的城市,至今保存很完好。时间之早,影响之大,保存上好,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仅有的!</b></p><p class="ql-block">江文史学者祝瑞洪撰写的《中国古代长江救生源流考》:</p><p class="ql-block">是第一部全面研究长江救生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专著,是对中国长江救生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作为西津渡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之一,作者长期把西津渡的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的研究作为重点,更把“京口救生会”作为重中之重,放在整个长江乃至全球打捞救生史的宏大背景下来展开研究。</p><p class="ql-block">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p> <p class="ql-block"><b>昭关石塔</b></p><p class="ql-block">元代昭关石塔是西津渡最引人注目的历史遗迹之一。这座石塔高约7米,底座约2米,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过往行人可以穿行其间,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技艺。</p><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建筑中常见一种过街石塔,也是我国目前年代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从西券门“层峦耸翠”到东券门“同登觉路”几十米长的街道,一眼看过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可以看到南方三合院、北方四合院、江南骑楼结构、上海里弄胡同等不同的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洞寺一体,洞即是寺,寺就是洞,堪称一奇,成为南来北往过江人礼佛祈福求平安的心灵栖息地。</p><p class="ql-block">走进观音洞内,首先见到的是巨石高耸的山岩上有一天然岩洞,洞之上方有一方咸丰年间立的“观音洞”题额。洞口供奉着一尊汉白玉石的观音大士像:脚踏莲座,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扬,神态慈祥端庄。一般佛像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尊观世音背山面江,坐南朝北,世人赞美为“倒坐观音”。</p> <p class="ql-block"><b>德安里</b></p><p class="ql-block">是西津渡小码头街上唯一幸存、保存完整的一处中西风格兼蓄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它既具有浓郁的西方色彩,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精湛的工艺,青砖、清水勾缝,筑砌工整,院内大门以红砖发券,呈弧形,上沿墙外突出一砖,以利流水。</p><p class="ql-block">其上置石额一方,刻有“德安里”三个字并用红砖饰镶边框。劵门两旁设方形转柱作为承重。</p> <p class="ql-block"><b>“五十三坡”</b></p><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是唐代时期的遗迹,它源于《华严经》中劝善的故事,即善财童子寻访了53位圣贤,后来人们由此修建了53级台阶,并命名为“五十三坡”,体现了人们对善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眼看千年</b></p><p class="ql-block">古街从东至西的四道劵门石额上的题刻:“同登觉路” “共渡慈航”等字样。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p><p class="ql-block">古街上有一段被钢化玻璃保护起来的路,有上下五层路基,从千年前宋代的路在最下层,之后朝代的路铺在前代的上面,这样层层叠叠直到民国到如今,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台阶断层。</p><p class="ql-block">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一眼看千年”,这里便是有着“中国古渡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b>铁柱宫</b></p><p class="ql-block">又称“万寿行宫”或“铁柱行宫”,</p><p class="ql-block">最初建于明崇祯十年,并在清康熙二十年进行了重修。后又曾被太平军所毁。</p><p class="ql-block">2004年,西津渡公司在原址依山重建了铁柱宫。</p><p class="ql-block">宫中的铁柱相传是许逊镇压长江蛟螭之害的宝物。</p><p class="ql-block">铁柱宫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走迷路是旅游真正开始。整条老街,值得观赏之处太多,笔者只顾拍照,与同伴親友在铁柱寺走散,独自爬山了,爬到山顶,见到云台阁,一直到顶层,领略了什么叫登高望远。</p><p class="ql-block">登上云台阁,可以眺望周围的美丽景色,包括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等,以及镇江的老城区和新城区。</p><p class="ql-block">不过,云台阁牌匾上的字,一直未看明白,写的是什么?好像是“祥开蒜嶺”吧。</p><p class="ql-block">同行的親友们未能登山,但笔者也不提议他们上山,必竟都是七十开外的爷爷奶奶了。</p> <p class="ql-block"><b>云台阁</b></p><p class="ql-block">建在云台山上的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台阁底层大厅,上面高悬匾额"吴楚胜概"。</p><p class="ql-block">厅的正中央,是云台阁柚木卯榫结构的微缩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与西津渡的古诗有很多,其中中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诗中描绘了西津渡的宁静与诗人的忧愁,诗作堪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比肩:</p><p class="ql-block"><b>“金陵津渡小山楼,</b></p><p class="ql-block"><b>一宿行人自可愁。</b></p><p class="ql-block"><b>潮落夜江斜月里,</b></p><p class="ql-block"><b>两三星火是瓜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朴树-韓红《城南归事》插曲“送别”。</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0日制作)</p>